我一直认为小说的主要功能是讲故事,尽管 讲故事的方法有许多不同,但小说一旦离开了故事,便会成了无本之木。
鲍温在《小说的技巧》里说:”小说家的技巧,首先在于会说故事。”王栋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房客》,恰恰给这种文学创作观点找到了注脚。
诚然《最后的房客》(以下简称《房客》)所讲的故事,跟一般的小说有所不同,但它毕竟没有离开小说创作的宗旨。
讲故事,在文学术语里又叫叙事。叙事是要讲情节和结构的。我个人的创作体会是结构比情节更重要。
也许是《房客》的作者王栋跟我有相同的创作感受吧,所以他的这本书在叙事结构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所以,这部小说最大的看点是叙事结构的突破,或者说是尝试。
首先,《房客》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开门见山,平铺直叙模式,也不是传统的倒叙和穿插的路数,跟现代派作家的脱离故事本体的象征,以及蒙太奇或意识流,也有根本区别。作者所做的努力,实际上是在保留传统结构的框架下,做的某种突破。
小说的开篇先详细地介绍了故事发生地的环境,交代了张锐强,武向天,吕辉等人物的关系,他们其实是房东与房客的关系。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故事的开头,只是一个引子。这些人物在这本书里,是讲故事的人,但作者巧妙地又把这些故事,跟这些人物的命运联系到一起,使小说的叙事结构发生了变化。
其次,作者在叙事结构上,并没有离开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三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这种叙事手法,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十日谈》,但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主题。
尽管一个一个的故事,看上去是零散的,独立的,碎片化的,但如果细心地把他们串联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大概是作者创作这本书的精心之处。
再次,《房客》在叙事结构上,奇妙地运用了传统的“线性结构”和“画画结构”,使小说的故事变得玄妙,增加了可读性。
但作者并没有像现在的一些年轻的网络作家那样,为追求悬疑,打破时间观念,在时空上来回穿插,让人眼花缭乱,并以此来吸引读者眼球。
作者在写作上,还是中规中矩的,是在老老实实地讲故事,所以他的叙事结构更有机地体现在“写实结构”与“象征结构”的结合上,使读者看了以后,感到很舒服,很自然。
而不是像有些这类题材的小说,编造的痕迹明显,让人看了以后,觉得别扭。由于叙事结构得体,《房客》这本书还是比较接地气的!
此外,这本小说在叙事上故事的根基是比较扎实的。鲍温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小说都应该具有的最高要素。”
故事人人都会讲,但怎么讲得好,讲得精彩,讲得引人入胜,却是大有学问的,学问之一就是如何奇妙地安排故事结构,在这方面,《房客》小说的作者做出了很大努力。
尽管,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虽然试图在突破传统叙事结构上有所贡献,但没有跳出传统的模式。
我个人觉得,这是作者更注重故事的现实生活性使然。跟那些80后90后的青年作家相比,王栋的小说更重视生活本体的真实性,他更强调写实,追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因此,在叙事结构上也不虚头巴脑,所以,出现在传统的突破时谨小慎微也是很正常的!
事实上,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上真正突破传统是非常难的,作家们写了这么多年小说,目前成功者很少,《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试图突破传统,最后也难跳出窠臼,他的文学贡献是魔幻的写作方法,只是在叙事结构上做了“微调”。中国的作家在这方面还没有成功的范例。
难能可贵的是《房客》的作者在写作时,已经有这种突破传统的意识,而且在叙事结构上做出了大胆尝试。
用新颖的叙事结构,讲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大概是王栋小说创作的初衷。我觉得王栋选择这条创作路子是对的。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每天都有大量的真实的故事发生,作家能抓住生活的本质,艺术地再现这些故事,反映人物命运,彰显人性的东西,恰恰是每个作家所追求的!从这个角度说,80后的王栋大有可为,前途无量。
作者介绍
刘一达笔名达城,北京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老舍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东城区文联副主席。北京市西城文联副主席,西城作家协会主席。刘一达是首都京味儿作家的代表,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在《北京晚报》当记者24年,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报刊之星称号。从1980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章,迄今已经创作出版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80多本书,有1800多万字,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热卖畅销。其中13部长篇小说有6部被改编成影视剧播出,创作影视,话剧剧本5部,作品多次获奖,在长达40多年的写作中,已形成特有的京味儿风格,其京味儿小说语言在2017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和教育部门推荐的百年百部北京题材的图书中,有三本书入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