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泸县龙文化研究院2019年工作总结暨《走读泸县龙桥》发行座谈会在宋代石刻博物馆举行。2019年,龙文化研究员深入田间地头,收集整理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47座龙桥的传奇故事,编辑成《走读泸县龙桥》一书,罗玉兰、张云飞、陈鑫明、何天荣、杨光英、曾佐然被评为优秀研究员。
挖掘龙文化 助力大产业
“我们在对龙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中,不断加大对龙文化的宣传和推进工作,是为了更多人认识龙文化的历史价值,保护它并传承它。下一步,我们考虑将龙文化和旅游结合得更紧密。”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罗玉兰总结工作时说。
近年来,泸县文旅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打造了龙桥文化生态园,并于2018年成功申报为4A级景区;打造了温泉度假区并投入正常运营;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屈氏庄园博物馆同时实现对外免费开放;2019年泸县成为首批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奇峰度槽、圆通寺被评为第八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泸县龙文化研究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府“创新驱动 产城融合 文旅联动 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围绕丰富的龙文化资源,认真开展文化研究、文化考察、文旅融合工作,并将其转化为文化成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研究院将稳定研究员队伍,持续研究和传播泸县文化,为泸县文化发展繁荣添枝加叶。
加强对泸县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和宣传,让更多群众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充分展示和利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旅游快速发展,推动我县文化旅游新县建设。继续完成研究课题《泸县龙桥成因》和《龙文化如何在泸县普及应用》,化解泸县龙桥群成因之谜,为民解惑。提出泸县龙文化如何配合旅游发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打造泸县龙文化旅游品牌。组织研究员参加市内外各种活动,拓宽视野。加强周边县市区的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将把近两年的研究成果编辑成册,永远留下研究员们宝贵的心血和汗水,扩大龙文化研究院影响力。
脚踏实地 活动丰富
依托泸州泸县丰富的文化遗产,研究院多次组织研究员学习考察研究多元文化。
学习参观了方洞镇的传统民俗文化“二月二龙抬头”活动表演。“龙抬头”展演每年的主题相同,但“祭龙”仪式和群龙展演方式年年不同,方洞镇的龙抬头活动已由单一文化展演变为龙文化系列活动,商家、企业相继加入活动平台,呈现出龙文化活动品牌产业趋势。
考察学习了隆昌市石牌坊文化和桥文化。隆昌石牌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非遗和文化遗产单位,是清代石刻牌坊群,现有石牌坊17座,石碑4座,分布在北关和南关。石牌坊分为德政坊、节孝坊、功德坊、百寿坊和庙宇坊。隆昌的龙桥与泸县龙桥建造时期相当,起于唐宋直至明清;其建造形制极为相似,其中杨柳桥保存最为完整。据文物保护标志碑介绍,杨柳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址属“巴蜀古驿道”,是交通要道。至今隆昌李市镇群众仍在使用。隆昌石牌坊之行,扩大了龙文化研究院的影响力,开阔了研究员的视野。
市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刘太兵调研泸县龙桥成因及龙文化应用,完成了写作思路和写作提纲。分别从泸县龙桥形成的历史时期、形成原因、石材来源和建桥技术等不同方面来研究和阐述,从而回答泸县龙桥呈现“三里一桥”奇特现象。
组织研究员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泸州分会场举办的非遗展。本次展演在江阳区分水岭镇伞里古街启幕,非遗节展示了分水特色非遗——油纸伞以及古琴展演、传统医技、传统武术等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本次活动是泸州经济、文化和旅游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更展示了泸州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成果。
组织研究员参加单霁翔院长的讲座《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潜心研究 成果丰硕
2019年,组织部分研究员撰写龙桥故事,编辑出版《走读泸县龙桥》,全面收集整理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县龙桥群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内容祥实、图片精美,讲好了泸县龙桥故事。
由郭品武、徐朝纲经过深入研究、发掘和编写的奇峰度槽和圆通寺成功申报为第八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至今,泸县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9个,这些成功申报的文物保护单位将会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需要研究员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与合理利用。
2019年龙舞庄园小镇被列入四川省首批文旅融合示范项目,获得省财政1000万元资金扶持。龙舞庄园小镇是将方洞镇的庄园文化与龙舞文化融合打造工程,这与研究员何天荣、国家级非遗龙舞传承人罗德书、罗德学辛勤以及前期为庄园和龙舞文化做出贡献的专家、领导和专业人员的辛勤付出分不开,是他们的长期坚守为龙舞庄园成功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员李欣睿倾力打造的恩德堂以“知恩报德素心素行”为宗旨,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素食健康养生文化,倡导人们崇德向善、素食环保、健康饮食,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青睐。
研究员陈俊杰2019年1月赴日本参加了亚洲音乐大赛日本总决赛,获得古琴专业组一等奖的好成绩,并代表中方参加了亚洲国际艺术节颁奖晚会。之后,受邀参加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学、泸州市博物馆联合承办的“和合之呜 四川古琴精品展”开幕式展演,在泸州市博物馆开设古琴文化系列讲座及展演。同时,陈俊杰还受邀参加学校、馆院、行政事业等单位的演出或者公益讲座,成为了传播传统文化的使者。
研究员陈凤贵长期注力研究工作,他参与编纂的《泸县宋代墓葬石刻艺术》(专著)2019年8月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完成了市级课题《泸州红色文化保护》《红色文化保护利用研究》,并分别在《泸州社会科学》《江阳论坛》上发表。
研究员张晓林继完成《泸县胜景》《泸县非遗》之后,2019年牵头编撰了40万字的《泸县乡场》一书,该书本着“前可以听其失而无记,后不可缺而传”之准则,探寻古籍彝典,遍访耄耋乡贤,博采旁搜,记述了泸县乡镇(街)人情、风物、乡贤、乡范逸闻趣事以及厘清场镇兴起的来龙去脉和兴衰更迭。
研究员陈裕荣潜心钻研雕刻艺术,追求艺术作品精益求精,80岁高龄仍坚持参加省上组织的培训学习和技能大赛,2019年9月获得了四川省乡村旅游协会举办的“四川省农村手工艺雕刻大师”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