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书画 > 正文
王殿举:一人一笔话老子 三餐四季绘陈抟
2021-05-06 12:13    网络
0

  (于新豪 郑州发稿)阳春三月,风清日朗。我们一行三人,驱车郑州拜访一位耄耋老人王殿举先生。他曾主编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鹿邑县志》(120万字)。退休后一直从事老子文化的研究,出版《老子》传记(50万字)。绘画《老子画传》120米国画长卷,被世界同道会在钓鱼台国宾馆首展后,在世界各国巡展。而后相继出版了《画说老子》丛书八部。他的山水画作曾被央视七台、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博物馆和河南省委办公庁収藏悬挂。听说他有新作《陈抟传》即将出版。我们抱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了他的工作室。看到五十余幅有关《陈抟传》的国画创作。他在继承传统以线造型的根基上,容纳了光影敷彩和成角透视,提高并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透视度。使幅幅画作鲜活感人。我们还没拜读《陈抟》,见画如读其文,心神为之一振。

  

 

  王殿举先生是从老子故里走出来的艺术家,他在七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苦思求索攀登,寓教于艺,创作了大量宝贵的精品力作,生动地彰显了文化艺术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共进的意义。他的作品折射着中国时代与社会变化的烙印,贴近生活,贴近民风,真实而浪漫,历久而弥新。

  王殿举,1935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鹿邑县玄武集一户较为富庶的农民家庭,后因祖父嗜赌,家产输尽,祖母领两个姑母沿街乞讨,后在地主家当佣人,只到解放后才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他三岁时父亲去世,与伯祖母和母亲相依为命,艰苦度日。他自幼喜爱家乡传统的剪纸、门画、纸扎、泥塑等民间艺术,常在一幅书法或画作前观而忘返。解放前玄武集内外庙宇和民居院落那些栩栩如生的泥塑、壁画、木雕、砖雕、石雕等民间工艺品他都饱览无遗,流连不舍,如醉如痴,为他以后的绘画艺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2年,王殿举还是个七岁的拾粪娃,日本人在皇协军张岚峰的协同下就打过来了。这里成了日本人的天下。皇协军拉丁派款,老百姓拿不出“军粮”就鞭打绳拴。当时张岚峰的叔父过生日,唱七台大戏,豫东各县伪官都来致贺。伪军催粮催柴,供他们吃喝玩乐。据说一辆大车三个骡马拉一大车木柴送缴伪军,他们只开七斤的条子,气得赶车的鞭打牲畜,打着骂着,以泻愤恨。当时,在玄武集驻扎的鬼子兵只有一百多人,他们拦住涡河渡口(当时桥被洪水冲断),设卡搜查过河行人,只要他们认为可疑的人们,就严刑拷打,晚上就将这些无辜之人装进麻袋里,拉到北门口涡河边,隔着麻袋用刺刀捅,捅完了就扔进涡河里......当时,经常看到涡河岸边血迹斑斑,有时候河水都染红了。

  玄武集地处涡河南岸,水陆交通比较发达,自古以来就是柘城通往沈丘、界首、临泉、郸城等豫南皖北的交通要道,鬼子在此驻扎目的就是掐断涡河南北的交通线,将当时活跃在豫东南共产党的旳抗日游击队和淮阳以南的抗日武装分隔开来。切断盐、油等物资的军需用品。“记得一天夜晚,我在被窝里还没睡着,俺奶奶跟俺娘在油灯下纺花,突然从院中秫秸垛里窜出一个衣衫褴褛、满身是血的中年汉子躬身向我娘求救,说是从日本军营里逃跑出来的。”王殿举讲述,我奶奶与俺娘看到咱们中国人被鬼子打成这样,心里很难受,赶紧拿来家里的高粱面馍给那位中年汉子吃。看着那人狼吞虎咽的饥饿样子,我奶奶流下泪来!母亲又端水让他喝。她们在为让汉子逃出去作难,到底该怎样将他送出去呢?当时玄武集寨墙高筑,五个城门都有鬼子兵荷枪实弹把守,夜里还有鬼子兵不定时在街道巡逻,发现夜里在街上行走的群众,不问青红皂白就抓走了。最后还是奶奶想起有一个寨墙豁口,趁着夜色伯祖母领着那个汉子,翻过我家南面的残墙,顺着寨墙往西拐弯抹角找到寨墙的缺口处,跟他说你翻过去这个缺口就是寨海子,水浅可淌水过去,就是座家户,往南不远,就可进入秫秫地,就可以逃出俺集了。回到家奶奶就安排我们,出去以后不要瞎说,说出来日本人知道了,就会惹来杀身之祸,一家人毛骨悚然,绝口不提这事。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在玄武集设立小学,王殿举开始在学校读书。46年秋,八路军游击队和国民党的联防队在此展开拉锯战,学校停办。“47年春,我在私塾读书两个月,因战乱塾馆停办。当年秋,解放了。十月,玄武北头办起了私立小学,我入四年级就读。48年春,玄武区在东街办小学,我入五年级学习,当年秋升入六年级。学校成立宣传队演戏,我演《白毛女》的喜儿,在《血海深仇》里亦演女性角色。”据王殿举介绍,49年春因病辍学,病愈后参加了区业余剧困。那个时候虽然年龄小,但很要强,生旦净末丑各个角色都要挑战一下,后来嗓子累坏了,无奈于52年九月放弃了演戏,考上“鹿短师”(短期教师培训),第二年春天就分配到邱集乡担任小学教师。“在邱集任教一年后,我又考上了淮阳师资轮训班。当时我任班团支书,那个班几乎全是鹿邑人,争胜好强,是全校最牛的一个班,全校24张奖状,我们班就拿了23张,这在当时是很让人意外的事。”王殿举笑着说,一个同学得知我以前演过戏,就推荐我加入学校的文艺队,演就演吧,他们老是给我安排丑角,让我演“于大扯”,因为角色特殊,导致全校同学都忘记了我的真实姓名,见了我都喊我“于大扯”。每逢校会,都让我说快板。

  

 

  1957年,反右派开始了,已经在县附小学校教书的王殿举因一心邦党整风,被错划成右派,因平时人缘不错,并没有被武力批斗,只是象征性的批评。王殿举讲述:“回家后,当时的区委书记张静,就安排我到街上画宣传画、写宣传材料等。记得当时画的宣传画《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棉大丰收》、《六畜兴旺》等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后来人民公社建起,我在区剧团编剧、导演,这也给我后来的写作与画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王殿举以多样的艺术形式服务于革命群众。在生产队劳动,他充分利用农田劳作间隙讲革命故亊。他因表现积极,1962年,王殿举提前摘掉右派帽子,当年又回到鹿邑城内教书。“虽然当时摘帽了,但是在学校很多人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你。”王殿举说,很多人当面不说,背后指指点点议论你,说是你摘帽右派。自尊心很强的我没办法在学校待下去了,再次收拾包袱回了玄武集。

  

 

  “1963年我回到老家,那个时候公社食堂停伙,没饭吃,按照当时的口粮标准,一口人一年就是60斤红薯干。”王殿举回忆,那怎么吃得饱呢?没办法,我得走出去讨饭吃,借了姑父家的一辆自行车,第二天就跑到安徽省临泉县,在县城开始摆摊画画,没想到摆了一天地摊,围观的人不少,称赞的人也不少,可就是没人要我的画。当时想起一家人在忍饥挨饿,我如果挣不到钱……我伤心的掉下泪来。第二天,恰巧遇到一个卖竹板字的柘城人,他看了我的画,赞不绝口。听说我卖不出去时,就让我看他怎么卖。我看了他写字卖画的全过程,根据他的方法,我在街上摆摊,先念一段唐诗宋词,然后讲一段古人収存艺术品升值的故事,一下子就引来了很多购买者。

  “那个时候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挣几十块,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王殿举尝到了甜头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由临泉到息县等地卖画。“记得64年冬天,我在息县卖画,在当地的一个干亲家家里住,本来说好的年前要回去,谁知大雪一直下,亲家就劝我说等雪停了再回去。结果大雪一直下到正月初四,雪在不停地下。等到开春雪化,唯一回家路上的泥河桥被冲断了,无奈又等了几天,就出了正月了,我心急如焚,归心似箭,骑着自行车直奔老家,走到玄武集南边的武平城,有一个邻村人吃惊地看着我说:“你是王殿举吗?你不是死在外乡了么?你怎么突然回来了?你娘你奶都快哭死了,赶快回去看看吧!”

  一路上遇到邻居都唏嘘不已,瞅稀罕的人连成一队,站满了院子。没想到王殿举还活着。原来王殿举年前一去不返,连过年都没回家,娘以为王殿举客死他乡了呢,一场虚惊后,娘拉着王殿举的手说,赶快出去跟邻居大爷大娘都见个面,都在担心你呀!

  文革前夕,王殿举在安徽太和画画。画的多是些《凿壁借光》、《渔樵耕读》、《四君子》等积极向上的主题,同时也画一些山水、花鸟。文革中为机关办阶级教育展览。也画一些充分展现当时豫皖地区军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宣传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后来在百货公司,士产公司画商品宣传画,王殿举的一副《西瓜》惟妙惟肖,一举成名,家喻户晓。以至于路人看到王殿举就说,你看你看,那个画西瓜的来啦。

  “文革中开始画主席像。起初一张就收费几块钱。那时候县城各机关争挂主席像,很多地方排队找我去画,一天可以挣一百多块,从鹿邑到亳县、太和等地,我画的主席像是颇受群众欢迎的。”王殿举说,这一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为后来的系列作品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王殿举的连环画和泥塑作品也颇有特色,把写实画派的现实主义风格带入豫皖地区民俗画风创作中,以鲜明的革命主题、内容、情节,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特点。作品带有浓郁的豫皖地区民俗色彩,形成了乡情浓郁、民风淳厚、明快生动的个人风格,成为当时群众最喜欢的艺术家。

  从画《西瓜》到画《主席像》、连环画、泥塑馆,可以看出王殿举在画画上的进步,不论是作品的人物形象,还是场景技艺的运用,都有显著的提高,作品中洋溢着革命的生活气息。很多作品反映的正是这一伟大历史时代的大变革。

  上世纪70年代,王殿举迎工人新生的曙光,党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工作,分配在在县文化馆搞群众文艺。曾被评为出席省文化先进工作者。80年代,王殿举调入县志办工作,在县志办工作的十多年间,主编县志,由于日夜劳累,牙齿脱落,须发变白,颈椎增生。在总编县志的过程中,他逐渐夯实了画外文学功底,结识了老子思想。他发现老子的思想非但是政治与哲学的,也对绘画艺术有非常微妙真切具体的指导意义。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研究老子思想,写出关于老子《道德经》的万言感悟。

  “退休后就有了想画老子、写老子的想法。但是求画者络绎不绝,无法安静下来。”王殿举说,为了写老画老弘扬老学,毅然背井离乡去了北京,开始了有关老子的研究著述工作。

  到京后,再次深入读了《道德经》,就动笔画老子,历时两年时间撰绘就了《画说老子》一书,2004年出版。没想到该书出版后火了,全国各地的老学研究会纷纷邀请讲学任职。2010年5月,新书《老子》面世,没多久就被邀参与《老子传奇》影视连续剧的顾问工作。

  

 

  谈到这次有关陈抟传的创作,王殿举先生的神采飞扬,他说:“陈抟是一位唐末宋初,历經五代十国,十九位帝王,經多见广,知识广博,融贯道释儒三家的理学家,思想家,书画家,易学家,相术家,尤为突出的是继承和发展老庄哲学,成为有宋以来的道学宗师。在我枯朽之躯,有生之年,能为鹿邑第二大先贤作传,是我终生之幸!我愿用尽心血,创作出吻合历史,符合陈抟生平,合乎人情世理的作品来。我的创作理念是:大事不虚,小事不居。大事源于信史,避开神化和神话传说中的违悖历史的信口开河。每件大事和事中人物都有史可查。力争揭开蒙在陆抟身上的神化纱罩,还原陈抟本来面目,让陈抟从118年的史实中走来。让读者看到一位绝无神化色彩,有血存有肉,有真情实感的先贤圣者,也希望拙作如一捧碎砖抛出,引来光华四射的美玉。”老先生的一席话,令在场者激动感佩,重新看他的新作时,更增添了一番新意。

  用画作和文章双重载体从陈抟生平到陈抟悟道,展现陈抟传奇的一生,这在国内应该属于首创。在王殿举的画室内,一幅幅画作皆引人注目。从白山黑水到生活场景和画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栩栩如生。在继承传统水墨技法和笔墨语言的基础上,他执着探索,勇于创新,把雕塑、油画、书法的技法融入中国画,把五彩世界融入水墨天地,把立体的三维景象“化”入平面的二维空间,从而拓展出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新境界。细看《陈抟传》系列画作,挣脱了传统笔墨的束缚,将西方写实与东方意象融合在一起,其蓬勃的生命形态,磅礴的画风,使得作品熠熠生辉,带给人强烈的震撼。

  王殿举的画作,以老子、陈抟为题材,意在通过水墨弘扬老子文化,展示陈抟的一生,这在当下是没有任何模板可以参考的,只有自己摸索,在继承传统画法的同时,还要适当创新。如今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

  滔滔涡河水,魏巍太清宫,印证了王殿举这位耄耋老叟从老子故里走来的艺术家的芳华岁月……

责任编辑:admin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刘来顺老师虎年作品欣赏
喜迎虎年:画家刘来顺先生创意画老虎作品.doc
朱祖国:至臻闲趣画神鹰
【以史为鉴 可知兴替】中国新百年书画领军人物——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