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天气啊!”出门,抬头,先给老天点个赞!然后打电话,邀朋友,约地点,一同赴学园品茶、赏画。
我们这一行人,有从事文学艺术的,有从事影视创作的,还有从事科研教育的,大家平时忙忙碌碌,难得欢聚,今天人到齐了,难得!这归功于大家共同的爱好:书画。尤爱当代艺术。
人员到齐,我掏出手机点开“高德地图”,顺着语音提示,大家驱车从昌平回龙观出发,一路飞驰,过了常兴庄桥头的葫芦河,便是学园。
刚下车,一阵疾风扑面而来,差点把我帽子吹掉,“老天怎么和小姑娘的脾气似的,说变就变?搞不懂!”
这让我联想到了今天吸引我们前来、也令我们搞不懂的一幅油画作品——《说谎者》。
这幅作品是油画家王建珺先生的力作。
大家围坐画前,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热烈讨论。别看平时大家少言寡语,遇到好作品,都打开了话匣子。
有朋友说画中人像他同事;也有朋友说画中人像他老同学;还有朋友说像他家对门邻居。总之,说像谁的都有,就是没人说像自己。
看来,画中人不帅,要帅都往自己脸上贴;再看,画中人不老,要老谁敢“以下犯上”啊!
就是这幅不帅又不老的画像,有什么魅力让我们对他“依依不舍”呢?
论艺术风格,王建珺先生创作的这幅作品,属于伦勃朗的风格。伦勃朗是欧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那为什么这幅画是伦勃朗风格呢?答案是运用了伦勃朗布光法,俗称三角光,对人物面部的光影处理采用了明暗对比较强的效果,光线从人物斜上方射下,使人物的一边脸颊上形成一块三角形亮区。
论这幅作品的特点,令人浮想联翩......这幅作品与以往看到的任何作品都不同。你看画中人的五官,白眼球与嘴被创作者故意放大,而且画中人没有下巴颏,这是为何呢?你再看画中人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睛在看什么?此刻我环顾大家,众人与我一样,面露困惑,“不解其中味”。
于是,我们请这幅作品的收藏人——资深法律工作者,亦是酷爱艺术品收藏的玩儿家从心理学、微表情的专业角度,为我们解疑答惑。
他说:“画中人眼睛向左上看通常是在回忆、思考;向右上看通常是在编织谎话;向左上、向右上看属于微表情的范畴。微表情是指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是心理应激微反应的一部分,它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再能“装”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表情。他的“装”只能出现在微表情之后。因此,以微表情为代表的微反应是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
他进一步解释:“谎言有不同层次之分,说谎的动机有三:一是讨别人欢心,让人家感觉好一点;二是夸耀自己和装派头;三是自我保护。撒谎者一般会瞳孔膨胀眼往右上角看;音量和声调突变;笑容少;频频吞咽等。而且习惯说谎的人,往往到了后面会对自己的谎言信以为真,因此习惯说谎不是一个好的习惯,这样下去容易导致一个人生活产生错乱感。那么又如何理解善意的谎言哪?”
我们时常透过艺术品的表达,来解读自我的认知。就像我先前认为《说谎者》在为自己辩护什么?听完专业人士的解释,令我如拨云见日,心中立觉清明。即便他为自己辩护,也正应了托尔斯泰说过的一句话:“给自己辩护的人,告发了他自己。”
《说谎者》这幅作品,仿佛引领我们进入了一片寂静的迷宫,走在里面的我们期盼邂逅与豁然,亦会在独自的寻觅中擦亮自己的“眼睛”,提升自己的“分辨率”,看清身边的人、前方的路。
返程路上,我在想,如果这个社会上没有谎言会是怎样的?这幅作品又让我们看到了哪些生活真相?我脑海突然有了答案,那是毕加索的一句名言:艺术是谎言,但诉说的是真理!
再看油画作品《说谎者》,真是经典之作!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