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75年的风雨兼程,75年的砥砺前行。75年前新中国的诞生,是国家的重生,是民族的觉醒,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伟大的时刻。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热爱与期盼。向祖国诉说,是我们共同的情感寄托。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代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人民艺术家”王蒙曾言,“新中国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我创作的主题。”走过75年,有过多少奋斗拼搏,就有多少豪情激荡。千里奔涌,万壑归流。今日之中国,正在不断汇聚起澎湃的伟力。
新征程上,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应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创作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作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能够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精品,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杨晓新:1961年生,山东金乡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理事;亚太文化艺术协会付秘书长;中华艺术学院济宁分院院长;神农架书画院副院长。
主攻花鸟画,尤擅牡丹。其牡丹画高贵典雅、清新娴静含蓄,风姿绝魅。特别是墨牡丹,别具一格皓质淡雅、俊逸华滋、空灵绝尘染人气质。其作品在国家级刊物《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及《中国教师报》登载;2014年墨牡丹《国色春晖》特等奖;2019年3月获全国"华粹杯"书画大赛一等奖;同年在中国亚太文化艺术展览中荣获金奖!
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其作品被入选国家名片,伟大历程中华复兴为主题的《中国邮册》2020年初又被选入跨年度“辉煌70年,第十七届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邮品首发式、华夏之星书画展!中央电视台、中国集邮报、中国书画报等数十家媒体对其作品进行报道。中国大众文学会会长赵铁信会长对其作品赞不绝口!其作品为各大展馆、国内政要人士及海内外友人所收藏。
绽放的生命之花
──牡丹画家杨晓新其人其画
张亚明
张亚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学会理事。著有报告文学集10部,长篇报告文学《探秘第三极》、《中国牌矿工》、《信仰与使命》、《权利与良心》6部。曾获中国新闻奖、报告文学奖、散文奖及政府嘉奖等20多次。
目录 生命绽放的声音—— 谁知道你曾历尽贫寒——人格化的精神创造——审美意象“大突围”——朝圣者在路上
生命绽放的声音
漫天花海,国色天香。环顾四周,如波浪推涌,如旋风扭动,蜂蝶在悄悄私语,花蕊在缓缓打开。倏然间,我恍如一脚踏进了盛唐的门槛,一群群丰腴饱满裙裾飘逸的鲜活生命款款走来,有的犹如凌波仙子浣纱朦胧,有的风凌傲骨超凡脱俗,有的阿娜绽放风情万种,有的侠肝铁骨伟岸凛然……硕大的花朵,肥厚的花瓣,争奇斗艳的姹紫嫣红,卓尔不群的冰清玉洁,无论是谁深入其间,难免都会误以为进入了一个灵魂净化的圣境,都会为这场“满院春色”、“万紫千红”的盛宴而惊叹。
读者朋友请注意,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生命绽放,这一场心旌迷醉的视觉盛宴,不是发生在春风骀荡的牡丹园,不是在莺飞蝶舞的牡丹之乡菏泽,而是在鲁西南金乡县城一隅的杨晓新书画艺术工作室。
当我行色匆匆的步履踏进这间偌大的画室,瞬间便有了炫目而惊愕之感,硕大的画案上,四周墙壁上,其势汹涌的牡丹花海构成了缥缈的梦幻意境:红牡丹娇艳如火,白牡丹圣洁晶莹,紫牡丹雍容华贵,墨牡丹庄重典雅……墨韵花香氤氲的房间,无尽的人文气息,我在默然地看,静静地想,一股奇妙的感觉渐渐生成,不知是从杨晓新一米八的高大身躯上,还是从他的牡丹作品中,都好像听到了一种声音——那是生命绽放的声音。
我的目光在画室里游弋。卧薪尝胆十几年,杨晓新始终保持着非凡的定力,从不理会尘世的喧嚣,从不参加任何书画赛事。但书橱里的一个个奖杯、奖章却在告诉我,2019年开始他不再沉默,一出手就在“华粹杯”全国书画大赛上夺得一等奖;同年又在中国亚太文化艺术展览中一举斩获了金奖;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作品又被选入国家名片“伟大历程,中华复兴”为主题的《中国邮册》。
“无意写书书自奇,画外造化画澄怀。”这是灵魂的层次,也是艺术的真谛。杨晓新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让他犹如一匹咴咴嘶鸣的黑马,从中国牡丹画界脱颖而出。2020年初,杨晓新的牡丹又被选入跨年度“辉煌70年”第十七届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邮品首发式、华夏之星书画展;去年创作的一批抗疫作品又被景德镇国家艺术服务中心选为名家精品,盛世典藏,而杨晓新则被聘为“国礼大师”!
古人云“仕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细细品味杨晓新的画作,那种气韵的生动,那种肌理的趣味,那种精神的隐喻,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遐想,无不启迪世人,催人奋进。几年不见,他的绘画风格和画面语言居然发生了如此质的跃升,让我不得不对其人其画的认知进行一次重构。
谁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杨晓新出生在一块贫困与血火交织的土地,汉武帝刘彻之子昌邑王掘墓时挖出金子而定名金乡县。“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与金乡为邻,金乡周边还产生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墨子、荀子等诸子百家,蜗居济宁的李白也曾在这里留下墨迹,鲁西南战役拉开了我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王杰在这里孕育。
然而,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到现代高度文明的岁月,金乡依然无金可挖;孔子挥鞭跨进战国的门槛燃亮了东方文明的圣火,却没有赶走金乡的贫穷幽灵。杨晓新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成长在“文化腌咸菜”的动乱年代,玉米饼,卷大葱,白菜汤,煤油灯,一直与他的童年如影相随。尽管他自幼喜欢画画,却连画笔、素描本也买不起,捡个树枝就是画笔,自然风物、门上年画、偶然得来的画册就是临摹对象。虽然中学时也曾做过“画家梦”,从基础到渐通笔墨之道,直到考入师范学院体育系,童年的梦总归还是梦。
贫困的土地和土地一样贫困的父老,教给他负重的耐力和献身的品格,为了生存,他掌握了众多的特长,木工、雕花、编织、缝纫、维修,样样拿得起。为了照顾双方四位年迈多病的老人,他与妻子又以孝顺远近闻名;部队转业的哥哥突发疾病英年早逝,夫妻俩又照料两个侄子长大成人。源于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儒家忠义仁爱的灵魂底色,“文心义胆、古道热肠”,人性人情、善良悲悯,便构成了杨晓新人生在世的标签。
当他杨晓新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时候,物质条件的匮乏并没有阻隔他对艺术的憧憬,一种时间的“焦虑感”让他终于没能抑制住重拾画笔的“梦”。“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话好像就是专门对他说的。他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不是舞剑打拳、围棋垂钓,就是习字作画,潜心领悟万物之神奇造化,以此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在这些亦动亦静、亦文亦武的爱好中,他最倾心的还是绘画。面对勃勃生机的大自然,他率性而为,笔耕不辍,梅兰竹菊山水鱼虫,麻雀公鸡苍鹰蝴蝶,什么都画。我曾欣赏过他的一幅《葡萄小鸟》,很有一派紫气东来、喜庆祥和之韵味。葡萄与叶子墨色浓淡相宜,色泽纷披,果实圆润晶莹,灵动传神。五线谱似的枝干上蹲着一只精神抖擞的小鸟,光影线条互相辉映,静中有动情趣横生,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艺术审美特色。
一个偶然的机缘,让他的绘画题材发生了重大变化。那是一个星期天,他去拜访了一位著名的牡丹画家,老师鼓励他,牡丹是富贵的花,有着高洁的魂,最能表意达情。于是杨晓新初心笃定主攻牡丹,当即掏出大半个月的工资,150元买来老师珍藏多年的一套《邱文生牡丹画集》,接着又买来了一套《王小古精品书画集》,从此一头扎进了自己的“牡丹王国”。贫寒中走来的杨晓新好似成了牡丹的知音,牡丹历经贫寒,却有孤傲高洁的一生:从寒冬韵芽孕育花蕾,从迎风绽放到残红凋谢……这与自己的人生何其相似?从那以后,千年前的实体花牡丹,不仅是历史学家、哲学家笔下如梦般的精神图腾,也成了杨晓新苦苦探索、苦苦追求的艺术女神。他进入了人生的亢奋状态,到处搜集购买古今名家的作品和资料,翻阅绘画书籍、画册,参观画展,临摹名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画好牡丹,杨晓新有着非同寻常的“拼劲”。金乡县距离牡丹之乡菏泽百十公里,每逢星期天一大早,杨晓新便带着煎饼大葱、写生本、矿泉水,骑上摩托车直奔菏泽,他要观察牡丹不同生长时期、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状况下的瞬间形态。从含苞待放,到花团锦簇;从烈日下的牡丹,到暴雨中的牡丹,细致入微的观察,杨晓新持之以恒的写生,每次一坐就是几小时,一呆就是一整天。回到家不是写就是画,每天都忙到凌晨。“饭可以不吃,牡丹不能不画”,一度骚动的灵魂终于在对牡丹的痴迷中安顿下来。那么多年来,他曾为全国各大重点院校输送了数百名体育尖子学生,也曾连续十六年担任全县中小学体育运动会的总裁判,还要经常参加全国及省市体育赛事,但再忙都不会忘了他的“牡丹”,只要有点空闲,他都要抹上几笔……。
对杨晓新这些故事的了解,源于我与晓新十多年前的相识。当时我在兖矿集团采写《中国牌矿工》长篇,他和几个文友一起前来看我。那时他还没有今天那么大的名气,但他的那种宽厚诚朴,那种淡定随和,那种不卑不亢,让我们很像“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从此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也了解了他对牡丹绘画的一往情深。虽然我是书画艺术的门外汉,却很欣赏杨晓新的牡丹作品以及他的精神追求。对他的绘画作品和牡丹艺术,我往往会指指点点胡侃一通,晓新似乎还信以为真,认为我对他心灵和情感世界的理解表示认同。不管我这个外行怎样的解读与评价,哪怕说的驴头不对马嘴,最终他都会谦恭地连连点头,“你说的有道理!”
这就是真实的杨晓新,这就是杨晓新的性格。那么多年,他始终以一颗善良诚实之心接人待物,更以一颗坐怀不乱的平和心态做人作画,日积月累地耕耘着属于他自己的一方艺术天地。
“勤学当不辍,砥砺终有成。”十多个苦乐年华,终于酿得丹青硕果。2014年5月,杨晓新的墨牡丹《国色春晖》在中国书画频道特别展播。吴淑荣老师对杨晓新采访后,曾在报道中这样写道,“为创作出牡丹精品佳作,杨晓新到处游历拜师学习。曾醉心徜徉于侯宪久先生的牡丹斋,曾久久驻足于千佛山脚下看老者作画,曾到菏泽牡丹园请教名家指点,曾为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焚膏继晷通宵达旦。”
三年前秋季的一天,杨晓新与扬州画院院长、画竹大家马龙骥从江苏参加笔会返鲁途中,我们曾在安徽不期相遇。他俩现场挥毫泼墨,无论是巨幅大作或小品扇面,都显示出以墨求气、以线求骨的传统功底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安徽书画同仁纷纷予以高度评价。淮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建设对杨晓新的牡丹评价是,“牡丹花很有灵性,也有个性,精气神十足”。而当时看到他的作品,我感觉境界已很开阔,风格也已形成。他却淡淡一笑,谦逊地称自己的画还不够成熟,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
其实,这时的杨晓新已是声名远扬,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中国集邮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国教师报》等全国各大媒体,以及省市几十家融媒体都分别对他进行了报道,作品也被省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艺术机构及海内外友人收藏。
人格化的精神创造
“数年来,杨晓新先生主攻花鸟画,尤擅牡丹。其牡丹画,高贵典雅、清新娴静,庄穆含蓄,风姿绝魅。特别是墨牡丹,别具一格,皓质淡雅、俊逸华滋、空灵绝尘,真乃涤人心肺,染人气质。”这是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会长赵铁信对杨晓新及其作品的评价。
人生如画,画如人生。修养和品格决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技巧与表达决定作品的价值与审美。透过他绘画题材、风格的不断变化,我们不难窥见画面背后隐匿的生命悸动。正因为他能够紧扣时代的主题,把人生磨难的阅历,命运抗争的傲骨,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强烈的情感要素全都渗入了牡丹作品的表达,才会有今天艺术审美的升华,才会有众多迟到的荣誉花环。
一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道尽了牡丹花开的雍容与华贵、富丽与堂皇。武则天和杨玉环,以及后来女诗人薛涛等对牡丹的独有情钟,让牡丹从“众香国里”脱颖而出,摇身变为花中之王,从此开始了生命的尽情绽放。尽管朝代更迭,花王牡丹统领群芳的角色从没改变,国色天香的崇高和骄傲地位从未动摇。她以其无与伦比的艳丽,无可超越的气质,非凡脱俗的高雅,不知道让多少人为之痴迷,为之倾心、为之癫狂。因而诗人在赞美牡丹的美,作家在写牡丹的美,画家在画牡丹的美,历史长河里随处可见奋力躬耕的身影。而在绘画领域,无数的牡丹画家为了把国画牡丹从传统推向当代,纷纷吸收现代而科学的美学观念,加以个人的心智体验对传统画法进行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创新,来展现牡丹的现代美,极尽所能地体现出自己的审美理想和精神境界。
尽管历代擅长牡丹画者多如繁星,尽管牡丹国画广受欢迎,但在名流大家辈出、手法风格各异的美术天地,却始终不乏“牡丹好画出新难”的说法、“画花鸟不易,画好牡丹更难”的画外音。牡丹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既有华美之艳,又有一股阳刚之气。如何让朵朵牡丹艳而不俗、媚而不妖?如何透过千姿百态的牡丹花形、千重万重的牡丹花影,对牡丹进行人格化的精神创造与拓展?如何用生命的美丽绽放,展现牡丹的活力与高洁?如何用火热的图腾,寄寓人文的理想与情志?这一系列的问号,包蕴了多少牡丹画者的难言之隐?撩拨着多少画者的纠结心扉?
三年后的今天,重新品读杨晓新的作品,我感到了由衷的释然。任凭艺术潮流怎样倏忽多变,杨晓新都在固守着笔墨传神的写意精神,从传统与现代、共性与个性中寻找最佳结合点,既写出了牡丹的浓艳丰美,又写出了牡丹的骨清神秀;一面是满目富丽堂皇,一面又写出了刚烈之美,从而形成了坚实饱满、大气浑然的艺术风格。望着笔墨气韵天然合一的牡丹花海,我的耳边仿佛想起了那首久唱不衰的《牡丹之歌》,明知花开花谢,明知浮生若梦,依然倾情生命的燃烧,把美丽的生命绽放献给人间,这就是杨晓新及其牡丹作品的价值所在。
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画从来都是一种载道味像之器,竹的虚直有节,菊的孤傲不群,梅的清逸高致,兰的幽怀雅韵,都是公认的花语。而牡丹的花语却最难写,这种很有知识性的心灵艺术,应物象形易,气韵生动难。如何从画里读出独具的精气神、读出个性化的人格?则是难上加难。但纵览杨晓新文人风格的牡丹国画作品,我们会发现,每一幅都释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读来会让人眼前一亮——
牡丹花没有梅花那样坚强,没有菊花那样楚楚动人,但看看杨晓新的一幅《禅笔素艳醉春晖》,章法布局充满了富于变化的韵律感,花瓣叠络浓淡分明的层次感,线条圆润水润冰心的立体感,充满温情、富于力量的画面,展示出一种国色天香的尊贵自信,艳若蒸霞的国运盛景。那洛神出水般的一顾倾城,让人不禁想起《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绝美经典;
花中皇后的牡丹,高贵从容气质天成,含蓄内敛宠辱不惊,于是杨晓新笔下,“灼灼似群玉之竞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宜。”艳丽却不粗俗,纯洁而又庄重,端庄而不媚俗,富丽堂皇中显示出一种大精神、一种大气势,文人的精神世界与牡丹花品完美交融,唐代士人追求的荣誉感和英雄气节尽显其中。
唐代始为“百花之王”的牡丹,具有统领群芳的地位。杨晓新笔下的《国色天香》,便应了张潮《幽梦影》那句“牡丹令人豪”,苍劲的虬枝,骨感的震撼,舒展的傲骨、怒放的热烈,内在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你感受到“众香国里最壮观”的“王者”霸气,舍我其谁的倔强性格和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
面对生死,牡丹不悔,开放时轰轰烈烈,归隐时从从容容;拥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的气魄,却无“红消香断有谁怜”的遗憾。杨晓新用多姿形美的花型,仪态万千的绽放、五彩缤纷的落花,表现了牡丹在平静、稳健中的恣肆飞扬,在血脉贯通、气韵生动中的呼吸吐纳,把牡丹苍劲中不失雍容华贵的风骨特质、共生共荣的集体主义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
有位哲人讲过:“没有风格的作品,就像没有命中的剑。”零距离感受牡丹的清新,求新求变而又不远离传统。他以牡丹为师,为牡丹代言,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很多画作既显自然之美,更显个人品性和艺术格调之美。他笔下的生命绽放,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笔下的牡丹高洁,不苟且不妥协不媚俗。而这一切,何尝不是画家杨晓新的人生写照?又何尝不是杨晓新的艺术追求!
审美意象“大突围”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也是艺术家创造力的体现。安身立命于历史文化厚重的金乡,他为人谦和宽厚、率性真诚、淡定从容,不擅言辞却长于内省,惊人的艺术天赋和异于常人的直觉,让他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细细品读《杨晓新牡丹画册》,便可管窥到他的牡丹艺术神韵,艺术表现方法的出新,语言风格的个性。
写意画的最大忌讳就是“俗气”。郁达夫喜欢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悲秋”;王冕是画梅高手,追求的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而杨晓新对笔下牡丹的追求又是什么呢?如果说,二十年前杨晓新由“什么都画”转向“主攻牡丹”是一次方向明确的转型,这一次,则是一次推陈出新审美意象的“大突围”。他要让自己笔下的牡丹不仅代表着富贵,更要有傲然风骨的那份“高贵”。值得注意的是,突围,就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看惯了牡丹的秀韵多姿、雍容华贵,习惯了牡丹的绚丽娇艳、柔情妩媚,如何让笔下牡丹的“富贵”与“高贵”不落窠臼?如何让人们熟悉的牡丹花清新脱俗?
只重色彩浓艳,必定艳俗不堪,杨晓新在用色用墨上不断探索,决意寻找“破茧之途”。看他的牡丹,浓而不艳,艳而不俗,笔墨洒逸、风格独特、极富情趣,几乎每一幅都以色彩跳跃、动静虚实表现出创作节奏的张弛有致,每一朵花瓣都以尽情的绽放、疏密浓淡释放出胸中急缓的情感涌动。透过重墨勾勒的叶脉,摇曳着璀璨的春光,摇曳的花朵引来了莺飞蝶舞,形神兼备的意象传达出牡丹内在的精神气韵,形态各异的牡丹好似一朵朵鲜活的生命,充满了盎然生机向我们微笑走来。
每一次精彩的“蝶变”,人们常常只关注“化蛹为蝶”的精彩瞬间,而忽略了蚕蛹蜕变的种种艰辛。仔细品味杨晓新斩获全国金奖的巨幅牡丹图,足以看到他在创新路上付出的努力。为了牡丹的“形神兼备”,他用工笔画法勾勒牡丹的枝干,结构严谨缜密,刻画精细逼真,高傲的气韵,圣洁的风骨,跃然纸上;而写意表现的花朵,运笔潇洒自然,设色古艳大气,表现出牡丹的生动气韵和雍容高贵。虚实藏露相得益彰,气韵流动清新耐读,不同技法的交融交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牡丹的张力和完美形象。
吴淑荣老师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对杨晓新牡丹画的技法展示做过专业而形象的描述:“看杨晓新作画,等于是看到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等于是享受了一场视觉的盛宴,你会抚摸到牡丹的灵魂,你会听到新生命的呐喊——先花,素笺绽彩,滋润融洽。点、托、平铺、横扫,用笔富于变化;后叶,绿意婆娑,疏密有致。大笔铺毫,中侧锋并用,既见厚重之质兼得俊俏之形。用笔果断,墨痕生辣。再枝干,劲挺有力,苍老硬朗。
“画枝,中锋用笔以显圆厚;画干,中侧锋并用,多处飞白。这种逆生长规律的绘画顺序,这种墨分五彩、浓淡相宜、动静相生、呼应成趣的技法,这种大形优美、艳而不俗、气韵圆融、清新典雅的格调,无不让人深深领略到艺术创作的惊人魅力。”
杨晓新在“外师造化”中悟出牡丹的动态,“中得心源”悟出了牡丹的神态,因此便为高洁典雅的“墨牡丹”问世奠定了厚实基础。看他全国获奖的巨幅墨牡丹,大有雪中坐禅之意味,丰富的技法、厚重的意蕴,为“墨牡丹”的创作找到了新的基点;笔墨的干湿浓淡,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传统的继承借鉴,他又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墨色”语言。一幅幅墨牡丹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墨骨冰心,飘逸出尘,其表清淡而内美醇厚;构图疏朗有致,画面干净素雅,没有俗艳浮华、花枝招展的张扬。那种冰清玉肌般高贵,那种古朴沉静的气场,看似静止却有呼之欲出之感,不媚于俗、不落俗套而自成一格的表达,呈现出圣洁超然的意境和诗意浓郁的艺术魅力,“威而不猛,媚而不妖”之富丽堂皇气质和花王神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师古不泥古”,化境在自然,他在亲近自然中领悟生命之象,心有所思,情有所动,则笔有所运,已进入了自然天成的创作状态。花与叶的安排,枝与干的穿插,使他的牡丹变得清新脱俗,俨然有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遐想,还会带给人一种生命的感悟。我看到杨晓新的一幅小品斗方,一枝牡丹傲然绽放,斜上角有一只蜜蜂,其余均是大白,一种遗世独立、超然物外、优美绝伦之感,更见“一花一世界”的精神意义。杨晓新的一些构图往往出现简约的勾勒、大块的留白,不仅为整幅作品增添了无限遐想的诗意空间,也更加凸显了牡丹超俗而出众的气场和独特的高雅豪放。
“笔墨当随时代”,杨晓新历尽人生坎坷,终于摆脱了俗障,如蛹化蝶破茧而出,进入了精神的自由状态,艺术境界也因此气象生发。望着从杨晓新用心血浇灌出来的牡丹园地,每一幅牡丹都是花叶葳蕤生机勃勃,富有激情奔放洒脱;每一朵花瓣层层叠叠的绽放,那种雾里看花的空濛与内蕴的文气与哲思,犹如佛手开来带给人以神秘的禅意和鲜明的美学意象;每一幅都显示出压抑不住的生命活力,洋溢着独特个性和神韵,每一朵都有不争春而独占春色的大气,张扬着盎然勃郁的盛世之美。
朝圣者在路上
我想起了朝圣者。
为了采写长篇报告文学《探秘第三极》,我曾多次在青藏高原上行走,时常看到血色残阳下匍匐前行的孤独朝圣者。他们虔诚而庄重、机械而娴熟地无限重复着同一个朝圣觐拜动作,用身体丈量着故土与圣地的距离。朝圣者身体扑向大地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神圣与悲壮。
在人性沉沦浮躁喧嚣的当今,文学艺术的天涯路上,杨晓新对牡丹魂魄顶礼膜拜,对牡丹艺术矢志追求,笔墨游走于画案之上,情感寄托在牡丹之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甘于寂寞无怨无悔,岂不是孤独而典型的朝圣者?无论是他的彩牡丹还是墨牡丹,都是他宗教般虔诚追求的艺术结晶。倘若没有超然物外的灵魂修炼,没有坚韧内敛的性格内涵,欲达今日境界又有多少可能?
艺术也罢,宗教也罢,犹如一座座充满了诱惑的大山,一旦深陷其间,便刻上了信仰的烙印。杨晓新在对牡丹的痴情追求中,以朝圣者的姿态诠释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在牡丹之花的绽放中,又以灵魂的升华催生了自己艺术生命的绽放。我看到,“牡丹王国”香气袭人,“牡丹仙子”正向杨晓新招手。杨晓新依然如醉如痴地研磨着那根画笔,依然踯躅前行在朝圣的路上,因为,新一轮的生命绽放就在前头……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