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书画 > 正文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杨尚非专访
2024-09-25 22:57    网络
0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杨尚非专访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杨尚非

  民族复兴的美术力量

  杨尚非,曾用名,杨革非,字,君轩,笔名,夜幕撩纱,195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国家一级编剧(正高职),素有“东方毕加索”之称。先生开宗立派,是新立体主义割派、国画印象派理论及绘画的创立者和代表画家。先生多年从事美学研究,在应用美学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有《美学语境中的艺术创新——绘画篇》一书(大学讲义),在国内外多所院校从事过美学教学和美学讲座工作。

  先生是国家一级编剧,作家,创作过各类题材、体裁的作品数百万字,曾连续获得市、省和国家级戏剧大奖(其中包括曹禺戏剧文学奖),还曾和唐国强老师合作,创作了电视剧《遍地英雄下夕烟》和电影剧本《中美1972》。

  杨尚非艺术学习、创作经历

  (1)先生1958年出生,自幼受母亲(民间剪纸)的影响,很早就对绘画产生了兴趣。

  (2)1966年,先生第一次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少年儿童美术培训班,接受了冰雪画大师于志学的国画启蒙教育,从此开启了先生的绘画历程。

  (3)1970年,先生12岁,在所在中学(黑龙江省肇东县二中)举办了第一次画展。

  (4)1975年至2018年,这段时间是先生经历最为丰富的时期,先生作为知青在农场当了三年农民,接下来先生开启了他漫长的国内外求学经历,先后在黑龙江省艺术学校、黑龙江大学、新加坡以及洛杉矶等相关院校学习,先生主攻文学、编剧、美学,也曾作为外聘教授或访问学者就教于国内外数所院校。不管先生从事什么工作,他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绘画上面,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艺术探索和创作实践,他终于在绘画及其理论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新立体主义割派。

  这段时间,先生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小型画展,部分画作被国内外画廊和藏家收藏。2018年,先生进入了一个创作高峰,通过朋友介绍和推荐,先生的画作在广东以及东南沿海,被部分藏友收藏。

  (5)2021年,在黑龙江省文联的主持下,由黑龙江省图书馆具体承办,先生举办了第一次大型画展——杨革非(君轩)画展。

  (6)2023年,先生借助呼和浩特市和西安市两家画院,通过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在更广阔的领域进入了绘画市场,同时开启了他在国内部分地区推广现代美术的工作。

  关于中外美术界基本状态的分析和判断

  杨尚非

  这个题目很大,但我想用几句话把它说明白。

  自从吴冠中离世以后,中外再无大师级画家出现。这是不正常的。中国的绘画,由于网络的介入和线上平台的强势推动,虽然很是热闹,但从作品质量衡量,平淡无奇,泛泛之作太多。几乎都在模仿大家,模仿自然,而且是那么机械,几近剽窃和抄袭。有的根本就是抄袭。

  原因并不复杂。

  中国的美术教育,几十年如一日,拼命强调技巧,技术,手法,所有的画者都在想方设法画的怎么和别人不一样,结果,还是大同小异,没有本质突破。

  知识、文化、思想等等形而上的东西,被严重弱化了。特别是与灵感有关系的创新意识,思考方式,读书习惯,都被忽略了。即便是去学习,或者为考试,或者为发表论文,这样功利地去学习,除了能应付一些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收获不会太多。虽然展卷有益,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之于艺术家,是需要终其一生做的事情。当然,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二者结合起来最好。

  这是其一。

  其二。带有引导性的官方活动,比如全国美展,或者类似的活动,或明显或者暗示地强调功夫至上主义,技巧至上主义。如果再加上人际关系至上主义,那情况就是那么个情况了。

  而就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说,情况更不乐观。

  数字化革命,给人们带来了多种选择吸收精神食粮的渠道,确实弱化了艺术的功能,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

  但艺术是不可能被淘汰的,艺术家是不可或缺的。这没有问题的。随着人们财富的积累,对自己命运掌握的力量加大,获得的自由更多,艺术将会迎来它新的春天。这是我的判断。

  问题是,春天来了,花儿却提前凋谢了,人们可能面对的是如同秋天的苍凉的景色。接着是冬天。这是非常可怕的。

  无论是因为生活所迫,急功近利;

  无论是因为投机取巧,急功近利;

  无论是因为盲目跟风,急功近利;

  无论是因为怀有侥幸,想弯道超车,急功近利;

  无论是因为有意为之,就想哗众取宠,迅速达到骗人目的而急功近利;

  无论是因为追求短期效益,患得患失急功近利,不管什么情况,我想说的是,既然你把绘画这门艺术作为终身的职业,如果你还年轻,在忙于应付生计的同时,沉下心,读点书,思考点问题,再突破自我,突破前人这个方向,做点事情。

  其三。我们自己无力改变大环境。就个人而言,这句话是成立的,但就群体而言,这这句话并不成立。鲁迅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如果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人多了,也会形成风气,改变一些不良倾向。这是没有问题的。

  总之,我们这个时代,是你需要培养、发现足以影响世界的绘画大师,去引领大家,去改善土壤,以绘画的方式,以本民族的底色,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可以参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作品,为建设人类的精神大厦添砖加瓦。

  说到我自己,我并不想过度谦虚。我今年67了,我没有那么多时间“谦虚”了。我的新立体主义割派绘画和理论,都具备绘画大师的基本条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单纯从做市场、赚钱的角度去考量,我的绘画,我的讲课(课件),如果利用好了,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其收益一定是相当客观的。

  我不懂网络,更不会操作,而最重要的是,我也没有时间去做。合作,是我唯一的选择。

  《古塔之幻》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在您的艺术实践中,如何平衡传统写生创作方法与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表达?您认为这种平衡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的意义是什么?

  杨尚非: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观的理解,一定是见诸于对客观的观察和记忆的累积基础之上的。这没有什么问题。写生,也是记忆的积累过程。时下中国绘画界存在的问题,不在于写生,在于多数在简单的模仿物象,机械地表现物象,几乎没有主观筛选过程,这样没有感情色彩的作品,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在审美方面,其价值就“自我”降级了。没有生活积累,不行。停留在生活这个层面,不行。知行统一,方能天人合一。学然后知不足,画然后知困。“写生创作方法与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表达”,它是源与流的关系,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两者不可或缺其一。

  不喜欢读书,缺乏文化知识的积累,没有养成积极思考事物的习惯,是中国画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禹治水之祈福天下》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您曾涉足多个领域,包括美学研究、影视创作等,您认为这些领域对您的艺术创作有何影响?

  杨尚非:我所涉猎的范围虽然相对宽泛一些,但都与美有关,都与艺术有关,都需要长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需要长期并且深入的思考。这些元素,严格说一个画家是应该具备的,至少是应该有所涉猎,特别是与美学有关的审美知识,一个画家是需要去学习,去理解的。有位政治家就说过: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即便是科学的理论,没有指导实践的价值,也是空洞的理论。

  美学的最基本原则:多样统一。多方涉猎,集中一个点上,持之以恒地去做,相信天道酬勤,如果宿愿未尝,至少可以问心无愧了。

  御览图(6尺)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您是如何看待自己被誉为东方毕加索以及新立体主义和国画印象派的创始人这样的评价?

  杨尚非:首先,新立体主义割派和国画印象派,这个提法和与其理论相互印证的绘画作品,确实是我几十年的努力的结果。创始人这个说法,是否准确,甚至是否成立,这个需要时间。我本人只能保留我的看法和意见。希望在绘画实践中,进一步得到验证,这里边也包含着时间这个最公正裁判的判决。其次,新立体主义割派和国画印象派,受立体主义代表画家毕加索和印象派画家梵高、莫奈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毕加索,当我看见他的《亚维农少女》这幅作品的时候,我久久不能平静。在二维的状态下,能表现出三维,甚至是多维的效果,这不是一点突破,是划时代的突破。所以后来人总结说,虽然立体主义运动结束了,其影响至今还在。

  东方毕加索,是别人对我的评价。我接受这个评价。当然了,时代不同,文化背景差别很大,艺术作品又是个特殊的东西,商业价值固然是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毋庸置疑,也无可厚非。但所有伟大的作品,说它伟大,是因为他们和它们都以美术的形式参与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成为了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我除了继续努力,可能也没有太多的话说了。

  三峡晨曲之天光微曦(6尺)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国文艺事业的崛起、美术事业的全面进步,作为这一伟大事业中的实践者,您觉得美术、美育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杨尚非:美术确实不能直接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比如,现实社会以丑为美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在书画领域,这类现象也是甚嚣尘上,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这里边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怎么理解这种“以丑为美”的现象,给予什么样的解读。从历史经验来看,所有的创新尝试,都是有价值的,而且,人们也不要过分担心,时间会自然筛选,该淘汰的一定会淘汰,该保留的一定会被保留来。

  二是如何创作出真正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引领一下绘画领域的发展方向,作为艺术家,应该有这样的使命感,并付诸实践。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文艺事业的崛起,都需要软实力去支撑。精神和物质,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或缺其一。作为精神载体的美术,以造型的方式去影响人,影响社会,这就是最积极的美育过程。要知道,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活动,正是对美的不断追求,才让人类文明发展,虽然坎坎坷坷,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人类在不断克服困难中艰难地在前行。

  作为艺术家,除了以我们擅长的方式参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了。

  山月之玄(4尺)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您是如何理解?您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

  杨尚非:我的绘画,必须体现“中国根基,世界语汇,割派风格”,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画画的时候遵守的创作原则。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实际,绘画艺术也是人学。不管你画的什么,都是人在画,表现的也是人对物象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由人来参与,没有人的参与,没有这样的审美活动,艺术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如果有这样的认识,就不难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这句话了。

  人类已经进入到了共同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时代。作为文化渊源比较长的文明大国,作为这个民族和国度的艺术家,理应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以本民族的艺术方式,多做贡献,这既是使命,也是责任。

  在人类还需要启蒙的时代,古希腊的美学家们就把“崇高”作为美的对象来研究,并且,确认“崇高”是美的最高境界。

  人是应该有点理想的。艺术家更是如此。

  万里山河旭日东升,泰山造化自然天成(6尺)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当前,艺术家处在文化全球化、艺术多元化的创作环境中,您现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杨尚非:当代和传统,在整个人类绘画的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断过联系,也不可能断了联系。过去,是现在的历史;现在是未来的历史。

  但固守传统,和否定过去,这类问题,一直存在,而陷入其中的艺术家,会因为自身的局限,影响了自己的创作。这是其一。“当前,艺术家处在文化全球化、艺术多元化的创作环境中”,因为这个环境过于复杂,艺术家们特别容易迷失方向,患得患失,跟风随潮,失去了自我,这样的状态很难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又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平庸,几乎成了他们必然的结果。这是其二。

  艺术创新,永远是解决“继承和发展”的最佳途径。我一直在写《美学语境中的艺术创新》这本书。什么时候能够完成,付梓,我也不知道。

  巍巍太行,亘古如磐(八尺)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杨尚非:急功近利,是时下美术界存在的最大问题。我在《美学语境中的艺术创新》这本书中,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杨老师,您的文章中提到艺术家需要有哲学家的思考深度,那么在您的艺术创作中是如何融入哲学思考的?这种融合对您的绘画作品有何影响?

  杨尚非:我们知道,关于哲学,涉及到的一个是世界观,一个是方法论。你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用什么方法解析这个世界事物不断出现的现象,并且有什么不一样的结论得出。我是“新立体主义割派”的始创者,在我的核心理论里有这样的阐述:大自然中是没有绝对的直线的。山峰无论多么陡峭,也不是直线。智能生命出现以后,特别是人类出现以后,才开启了“人为的直线在不断切割自然曲线的过程”。随着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种切割的频率、速度加快了,破坏性也随之产生了。这自然要造成一种破碎感,引用美学的概念叫残缺美。割派绘画就是要在创造美和破坏美的悖论中找到表达美的方式。

  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区别是:1、更内在的表现艺术家对所要表现事物的理解,由表及里地去表现艺术家自己对美的理解。2、怎么把无形的东西,比如灵魂,思想,意识,通过有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形而上层面去表达艺术美。3、“新立体主义割派”,用多维的方式去表现事物,结合主观思考,去表现客观事物,把内在和外在杂糅起来,在“创造美和破坏美的悖论中去表达美。”

  走向深蓝(斗方)

  艺术创新面临的十大挑战:

  艺术创新面临的挑战之一:审美标准的错位带来的审美观的失之偏颇。

  艺术创新面临的挑战之二:审美现象的多元化导致泛审美趋势的出现。

  艺术创新面临的挑战之三:审美追求中的泛娱乐倾向,导致低俗、粗俗、恶俗艺术的泛滥。

  艺术创新面临的挑战之四:审美取向的实用主义倾向带来的急功近利问题。

  艺术创新面临的挑战之五:审美选择的同质化,促使跟风现象甚嚣尘上。

  艺术创新面临的挑战之六:审美追求中的盲目崇洋媚外和排它主义。

  艺术创新面临的挑战之七:审美追求中缺乏批判的盲目吸收和缺乏沉淀的随性尝试。

  艺术创新面临的挑战之八:审美追求的惰性和审美疲劳现象的出现。

  艺术创新面临的挑战之九:审美追求中暴露出的思想贫乏和技巧至上主义。

  艺术创新面临的挑战之十:审美理论的自我迷失,越来越小众化,越来越脱离实际,已呈鸡肋之状。

  说到“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问题,虽然问题很多,但最重要的可能是,如何解决形势繁荣和本质进步的问题。

  天趣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您近期有着什么样的创作计划?对未来的创作,您有什么样的期盼?

  杨尚非:我的工作,分两块,一是美学理论的研究,目前的工作是继续写我的理论著作《美学语境中的艺术创新》这本书。

  绘画创作,我想集中一段时间,创作一批油画。当然,风格,还是我的新立体主义割派和国画影响印象派。

  期盼有一天,让自己理论研究成果和绘画作品,在更广阔的领域被人认知、收藏,个别作品,成为这个时代的符号,记忆。

  做个小结吧!

  我58年出生。时间对我来说可能是最大的问题。好在,我现在手里有近百幅最具新立体主义割派风格和国画印象派风格的作品,其中油画30余幅。而且,我从来没有停止创作的步伐,不断有新作品产生。

  我是熟悉中外历史的,美术史,我也很熟悉。绘画和理论都独树一帜的人,乏善可陈。客观的看,我是其中走的比较远、站的比较高的人。

  有人说,杨老师,你的画单幅过亿的时间,不会太远。虽然我有这样的自信,但古人讲,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我相信,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了,应该不会再重复梵高的悲剧。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金勇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杨尚非专访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邝康萍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李光荣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