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书画 > 正文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顾党生
2024-09-28 13:09    网络
0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顾党生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代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人民艺术家”王蒙曾言,“新中国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我创作的主题。”

  走过75年,有过多少奋斗拼搏,就有多少豪情激荡。千里奔涌,万壑归流。今日之中国,正在不断汇聚起澎湃的伟力。

  新征程上,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应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创作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作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能够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精品,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顾党生1962年出生于上海,别署林泉墨客,松竹草堂。

  现为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员、上海炎黄书画院画师,从事中国山水画教学工作。

  1986年师从海上书画名家张大卫先生,潜心研习中国传统山水画。

  2015年入编《当代海上山水画百家》。

  创荣时代:在您的艺术创作中,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是如何把握的?您认为这种平衡对于当代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顾党生: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把握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是持续探索的关键。首先,传统是根本。我通过大量临习经典之作和研习师祖作品,汲取丰富养分,传统给予我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认知,让我深刻领会山水画的历史传承和审美内涵。其次,创新亦不可或缺。在临习中融入自己的解读,尝试不同表现手法。从色彩运用到灵感汲取,都努力为作品注入新活力。这种平衡对当代山水画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传统确保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失去传统则会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创新是发展动力,能满足当代审美需求,只有二者平衡,才能推动当代山水画不断前行,传承文化同时展现时代特色。

  苍润笔墨写闲情

  ——读顾党生山水画有感

  文/ 耿忠平

  画家顾党生兄与我同庚,一位相识交往近40年的老友。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春风初拂下,传统艺术从禁锢中获得重生,于是,由老艺术家领衔,年富力强中青年书画家担纲的各种书画艺校、学习班,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吸引了一大批20刚出头的小青年投身其中。

  当年是个精神生活匮乏、物质生活单调、缺乏诱惑的时代,如何打发已参加工作小青年们的业余时间?于是,有的人去读夜大拿文凭,以此改变日后的工作环境。有的则去学习书画,激发出深藏内心对美的朴素追求,使之成为陪伴自己一生的爱好。那时,业余时间学点什么,成为了同龄人的一种时尚。

  1988年,党生和道平辞职去了深圳,从事儿童书画教育工作,当了孩子王。不久,党生又去了日本打工。在东京5年间,虽忙于工作很少作画,但只要有时间就去逛大大小小美术馆,看各种展览,以此补充艺术营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回上海后,他先在一家公司工作,因一心牵挂着绘画,于是索性当了职业画家,从事中国山水画教学工作。用他的话来说,人生有限,抓紧时间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吧。

  牡丹、荷花、鸟、鱼等等,是党生经常绘画的题材。这类作品多以工笔为主,线条劲挺圆润,虚实之间,着力刻画出物象的结构、动态和质感。同时,重视色彩冷暖的搭配,善于用淡色作局部的渲染,朦胧的背景,使画面产生亦工亦写的韵味,工而不板,自然生动,于古朴中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追求。

  相对花鸟画而言,党生于山水画用功尤深。记得,当年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党生曾大量临习唐宋元明清及当代名家经典之作,打下了扎实的笔墨基础。同时,他还醉心于研习师祖陆俨少先生的作品,心追手摹,颇得其中三昧。

  如党生的《千里江山图卷一角》轴,是他在阅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时触发的灵感,一时技痒,截临一角而成。全图主峰雄起,层峦叠嶂,高崖飞泉,小桥曲径,群树绿荫,云雾缭绕,屋宇草舍,点缀其间;近处水榭楼台,渔舟、芦苇,水波荡漾,一派秀丽怡人之景。全图用笔洗练,淡墨浅皴出山体结构,树叶多用没骨点出,淡而不失通透。山石上用赭石打底,再分施以石青、石绿,绚丽的色彩,较好地再现了原作富丽堂皇的神韵,以及他再创作的应变能力。

  又如从他的《山水清音图》、《溪山清夏》、《幽壑飞泉》、《莫干山剑池》、《蓬莱仙境》等系列作品中,可以清晰地品味出他对传统笔墨的挚爱,以及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追求。其作品讲究山重水叠,开合虚实,层次分明,皴、擦、点、染之间将山水画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其用墨施色或水墨、或浅绛、或小青绿,苍润明快,使画面呈现出一派古雅的闲情。因为他深知,“追摹古人得高趣”是门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求造化,方能“中得心源”之理。多年来,他坚持走出画室,上黄山,游雁荡,登泰山,下洞庭……于饱游饫看中,开眼界,阔胸襟,落笔纵横,恬淡从容,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壬寅七月五日挥汗于平顺堂。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邓廷毅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顾党生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孙仲山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李菊生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