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代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人民艺术家”王蒙曾言,“新中国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我创作的主题。”
走过75年,有过多少奋斗拼搏,就有多少豪情激荡。千里奔涌,万壑归流。今日之中国,正在不断汇聚起澎湃的伟力。
新征程上,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应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创作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作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能够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精品,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艺术参展:
2024年春节纽约时代广场大屏迎春展播
2023年大理国际影会个展,27、28届广州艺博会个展
2022年中国民族博物馆60幅永久收藏
2021年世界邮票作品专集首发
2021年参展丽水国际摄影节
2020年参展宁波国际摄影周
2018年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大赛典藏奖
2018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奖
2018年中国第17届国际艺术展2件入展
2017年平遥国际大展个展
2016年参加德国、纽约摄影作品交流展
2015年人民摄影报年度纪实类金奖
2014年新浪网年度中国最佳纪实摄影师
第二、三届全球华人摄影大赛观念奖
第三、第十二、十三届上海艺术节入展
第八届联合国科教文民俗摄影年赛人类贡献奖
艺术家张志友的《中国石窟卷》是一个庞大的影像艺术计划。他想将在中国境内的佛教石窟以摄影拍摄和影像连缀形成长卷的方式,创造一个平面视觉化的长卷式的“佛教艺术”作品。张志友的野心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佛教石窟并非是一个可以延展的水平排列结构。
古代佛教信众们将石窟建造在绝壁上,依其当时的制造条件随意单独分散排布。这个现实对张志友首先造成拍摄困难,他必须一个个独立地拍摄,但这样拍摄后的孤立影像无法形成他内心的宏大叙事,因为将佛教石窟所内涵的弘大佛教精神和历史以单件作品的呈现才是张志友的心心念念。
在解决先期的拍摄难题后,他利用数字PS技术将孤立分散的影像进行巧妙的拼缀,再以边缘像素的移动来解决长卷连缀的平顺过度,将难题最大限度地完美解决,实现了他浑然一体的长卷之梦。
目前,张志友已经完成大足石刻《宝鼎篇》和云冈石窟《云冈篇》以及巴蜀石窟《巴蜀篇》三个长卷,还有长卷待续中,预祝他的后续工作和梦想全部实现。佛造像摄影,是很多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摄影人很久以来的实践,但他们大部分都是在拍摄的用光和角度上的投入,像张志友利用中国古代绘画长卷的方式来呈现的还未曾见到。从这个角度上说,期待张志友为中国佛像影像艺术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鲍昆
作者系著名评论家、专家学者
原央视《瞬间世界》主编
2023/08/15
综艺《中国石窟卷1》进口防水丝绢布微喷签名钤印含裱93cm×230cm
综艺《中国石窟卷2》进口防水丝绢布微喷签名钤印托裱 66cm×160cm
《华夏丰碑2》收藏级微喷签名版 净画 76cm×81cm
《华夏丰碑1》 收藏级微喷签名版 净画76cm×84cm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众多珍贵的石窟艺术。张志友,一位对石窟艺术有着浓厚兴趣与敬仰的艺术家,用四年的时间采集素材、了解故事,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大小石窟。他的作品《中国石窟卷》于2023年正式完成,成为他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中国石窟卷》汇集了影像艺术、纪实、书法等多种表现手法,通过超越时空的手法,将石窟艺术汇聚成卷,既大气磅礴,又方便观赏、传播。
作者经过巧妙的构思,将不同时空内容在同一平面空间中的叠加与互溶,结果成就了一个全新的石窟世界。这时候的叠加与互溶所产生的错位,实际上有着多重含义: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彩色与黑白的错位,细节清晰写实和光影虚化的错位,更重要的是生活纪实和梦幻空间的错位,甚至导向了一种心灵的错位,展现出摄影家对石窟空间的独特关注。于是,作品中充满了穿越千年的感觉,既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石窟之中,感受着历史的沧桑,又让人回到现实的情景,遥想生命不可知的未来。
《中国石窟卷》不仅是张志友个人艺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一次重要展示。这部作品将石窟艺术的魅力结合当代影像传播的魔力,传递给更多的观众,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进而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这一民族瑰宝,也更为珍惜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林路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策展人)
2023/08/20
国画眷华秋实 69×138cm
国画窃窃私语69×138cm
国画 鹰击长空 69×38cm
国画《禅画5》 画芯 68×68cm
国画《风雨相伴》画芯 68×68cm
国画《禅意1》 画芯 68×68cm
国画 《禅意2》画芯 68×68cm
国画《峥嵘岁月》画芯 68×138cm
《牵挂》画芯68×138cm
国画《高山杜鹃》 画芯68×138cm
国画《绽放》 画芯 68×68cm
探东方意蕴,寻心境本源
文/陈林
古人云,“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意思是说人们在不断波动的现实社会里,内心趋于平静后,希望寻求一种精神解脱,而这也正是张志友先生在他的艺术实践当中一直追随与践行的原则。观其作品,其对生命与自然的理解借山水之境而漫出,他以禅意的图像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张志友先生的摄影作品喜用黑白色调诠释东方意蕴,以强烈的浓墨对比,结合黑白灰的色块分布,以简洁干脆的留白手法彰显独到的艺术风趣。
在作品《冷景禅意》画面中,苍劲有力的松枝从陡峭的崖壁里,蜿蜒到辽阔的天地之间,好似一笔重墨挥洒而下,笔飞墨喷之间刻下了这生命的恣肆。
远处的高山与湖海浑然天成,营造出寂静空灵的空间感与层次感。整幅画面中唯有一颗松柏与无尽的天空为邻,雾气缭绕的留白汇聚了灵气往来与生命的流动,这种带有水墨语言节奏韵律感的碰撞,彷佛将世间的一切都变得渺小与脆弱。如今,张志友先生的摄影逐渐从纪实摄影转向了观念摄影,他认为,“摄影创作就如同文学创作一般,它可抒情,也可批判。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非常抒情;再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社会的问题也可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
在张志友先生的系列作品拍摄过程中,他曾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搜罗了一系列人类印记屹立于自然万物之间的画面。在如此广阔的天地上,人为建造之物在风霜的侵蚀之下或许能够留存千年,看似像是我们用工业化征服了自然,实则却是自然以宽容之心包容了我们的一切行为。
观此影像,再看人生短短百年,我们何不能开阔胸怀,怀揣生命的韧劲,用感恩之心迎接天地的一切馈赠?
张志友先生通过摄影将中国的乡野情趣折叠成了影像,将历史隽写成了永恒,并向世界展示他对于世界的观察。
他的作品始终致力于通过镜头向大众传达人类行为与自然的奇妙相处与碰撞,引导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之余,放慢脚步,留一点时间与空间思索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的相处之道。从细细观察一棵树的品质,一片云的性格开始,与画家一起,欣赏水墨意境的舒缓流动,探寻心境本源的平和与安宁。
——陈林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总监
观念摄影《佛缘》收藏级微喷签名版 净画 60cm×90cm
观念摄影《佛缘》收藏级微喷签名版 净画 60cm×75cm
观念摄影摄影《佛窟》收藏级微喷签名版 净画60cm×85cm
观念摄影《佛窟6》收藏级微喷签名版 净画60cm×90cm
观念摄影《黄河之水青藏来》收藏级微喷签名版净画90cm×140cm
《澎湃》收藏级微喷签名版 净画60×90cm
观念摄影《月升》收藏级微喷签名版 净画 60×90cm
观念摄影《冬猴》收藏级微喷签名版 净画 89×133cm
观念摄影《青春》 收藏级微喷签名版 净画 60×88cm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