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书画 > 正文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胡少鹏
2024-10-08 21:11    网络
0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代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人民艺术家“”王蒙曾言,“新中国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我创作的主题。“

  走过75年,有过多少奋斗拼搏,就有多少豪情激荡。千里奔涌,万壑归流。今日之中国,正在不断汇聚起澎湃的伟力。

  新征程上,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应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创作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作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能够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精品,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胡少鹏,字羽,号涉趣斋、南田居。陕西长安人,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军重要艺术展览策展人之一。

  创荣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国文艺事业的崛起、美术事业的全面进步,作为这一伟大事业中的实践者,您觉得美术、美育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胡少鹏:美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能够生动地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通过美术创作,艺术家们可以挖掘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促进情感的共鸣与交流,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在重大历史时刻或社会变革中,美术作品往往能激发人们的共同情感,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进步。美术创作是创新精神的体现,艺术家们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反映时代特征,引领审美趋势。在复兴的过程中,美术不仅记录时代,更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展现国家的创新力和时代风貌。

  创荣时代: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胡少鹏:当代艺术家可能更倾向于探索人类共通的情感与社会议题,如环保、科技与人的关系、全球化下的文化身份等。他们可能通过艺术作品提出问题,激发观众的思考,促进社会对话。我们更加注重艺术的批判性和社会功能,通过作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批判与反思,展现个人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同时,艺术创作也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鼓励观众参与创作过程,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当下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追求的是一种深度、广度、创新与融合并重的面貌,旨在通过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探索人类共通的情感与社会议题,促进社会的思考与进步。

  创荣时代:你怎样理解传统书法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胡少鹏:传统书法与创新之间存在一种动态平衡而又相互促进的关系,传统书法是创新的基石。掌握传统的笔法、结体、章法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深入了解和熟练运用传统技法,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革新。传统不仅仅是模仿,而是深刻理解后内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在国际化背景下,传统书法借助创新的形式走向世界舞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书法作为一种承载中国文化符号的艺术,其创新有助于更好地传播中华美学精神,增进全球文化的多样性。

  胡少鹏其人挺拔俊朗,其字骨力遒劲、洒脱奔放;性情深沉内敛,其字含蓄平和、蕴藉醇正;为人敦厚质朴,其字浑朴古雅、厚重大气。陆维钊先生说:“要想学会写字,必先学会做人。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求其风神者,当须先求人品。”书品出于人品,在技法全面、技术过硬的前提下,人品愈高,书品愈雅。“为人之真诚”的胡少鹏,自是有着真性情、真情趣、真修养,从而在书法作品中涵养出真境界和真气象。

  胡少鹏在书法上诸体皆能,尤工大篆,作品以篆书为多。人们常以“银钩铁画”“刻金镂铁”“铁石陷壁”来形容篆书,特别是金文、石鼓文的点画线条质感和美感,这主要源于用笔上能够“篆尚婉而通”、“篆取力弇长”、“篆之所尚,莫过于筋”。胡少鹏在长期的研习中深愔此道,故在篆书创作中能够以中锋用笔,起收笔果敢爽利,并有顿挫粗细之变;行笔中能够涩进有提按起伏,而非流于描字。做到了婉转畅达,且婉而愈劲、通则愈节,从而得到了遒劲散逸、厚重含蓄的大篆线条。观其篆书结字,平正匀净,此“平正”非“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的笔画摆布,而是篆书艺术特有的那种整饬端庄和淳清谨严。然其平正之中又有参差、不齐的变化,如笔画长短、大小、粗细、肥瘦等。对于这种变化的火候,他掌握的非常到位,如笔画处理上,短的质朴、长的挺拔,肥的浑厚、瘦的疏朗等。如此结字处理,让他的篆书看上去“整”而不滞,形散而气满、意足、韵胜、神聚。古人云:“学篆籀,工省而易成”,“古人以书名者,必通篆籀,篆籀所以为诸体之本。”从书法的源流来看,这具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书体虽不同,然笔意“旁通”,笔法的规则也是相通的,所以学会了篆书、熟习了篆法,也就为其它诸体铺好了基石。他的草书等作品来看,其有着篆书的笔意,流露出高古的篆籀气。言恭达先生说:“以篆法入草,中锋沉涩,纵横奇逸,雄恣苍遒”,“篆法入隶,高古蕴藉、率直简穆、从容平和。”以此来看他的草书等作品,确实如此。将浓厚的金石味和清新的书卷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谓既得“古质”又见“今研”。同时,他又能将草书的逸笔余兴借鉴到贵虚静、求含蓄、尚高古的篆书中,从而给详而静的篆书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显现出静中有动的气势,增强了篆书艺术的感染力。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吴大明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胡少鹏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 钟华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 遵古守拙 —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