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傅立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代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人民艺术家”王蒙曾言,“新中国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我创作的主题。”
走过75年,有过多少奋斗拼搏,就有多少豪情激荡。千里奔涌,万壑归流。今日之中国,正在不断汇聚起澎湃的伟力。
新征程上,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应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创作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作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能够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精品,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傅立,1967年5月生于山东临朐,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潍坊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临朐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2010年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文化人才称号。擅长国画山水、人物、艺术设计,师承著名山水画家曹文驰先生。
寄情山水 求境达意
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绘画图式,出现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代日趋成熟,到宋元则大为发展。画史上把董源、李成、范宽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真正成熟期的是“南宋四家”,即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的出现;在元代绘画中,对笔情墨趣的形式感代替了宋代山水画对空间情趣的表现,这时期黄公望、倪云林、王蒙、吴镇四位山水画家为创造独特的时代风格做出了贡献。中国绘画自宋代以后就有了愈来愈烈的抒情特征,画家借山水花鸟等自然事物以抒写自己的心境与情怀,不拘于形似,追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艺术境界。到明清时期,写意抒情已经成为绘画的主要目的。
中国山水画描绘形象的目的,不像西方写实绘画那样去创造一个视觉幻想的世界,而是从一定程度上通过绘画表达意境情怀,自然中的明暗光影、色彩斑斓都隐退到视野之外。借助灵活飞动的线条、挥洒自如的笔墨,造就一个包含创作主体情感和意志的独特艺术世界。中国的山水画不是简单的对景写生,不是只从一个特定的视点来描绘对象,而是画家通过长期对大自然的丰富感受,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对自然景物的理解和情感反应为线索来组织画面,不在画面上再现一个单纯视觉的真实景致,而是身置田园山水之中,修身养性、净化人格、开启心智,在变化万千的气象中感受宇宙脉动,获得美的观照。透过水墨淋漓、明晦变幻的画面,面对无际旷远的空间,展开想象的飞翼,澄清自我的情怀,“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引领观者进入一个心旷神怡的精神王国。山水画是自然的写照,更是画家心性的写真,“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简约笔墨正是画家心情和意趣的表现。淡远的画面、隐于其间的飞动气韵、领悟整个世界充满节奏与韵律的勃勃生机,这正是中国画表现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画独有的审美特征。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