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印记》——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张安民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习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习总书记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张安民,字轩,号武当山客、三清子。出生于1960年,陕西周至楼观人。国家一级美术师,西安大自然书画院研究院院长,陕西书画院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周易协会理事。其作品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及多个国家级省市单位收藏。
武当山下,笔墨修行的艺术隐者——张安民
在当代中国画坛,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墨为马,以纸为疆,用画笔勾勒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东方美学世界。他,便是张安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淡泊名利的风骨,吸引着每一位艺术爱好者的眼球。生于六十年代的陕西周至楼观,张安民自幼便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这份与生俱来的艺术基因,加之他后天的不懈追求,使他成为了当今画坛的一股清流。
武当山下的艺术修行
张安民,他的艺术生涯,却与常人迥异。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在武当山下,隐居修行二十一年。这二十一年,他未曾翻越秦岭回过西安,一生只研书画艺术。武当山的清幽,赋予了他艺术创作的无限灵感;山间的云雾,成为了他笔下流动的水墨;山石的纹理,化作了他画中坚韧的线条。
淡泊名利的艺术坚守
在艺术界,炒作似乎成了成名的捷径,但张安民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从不炒作,只将全部精力倾注于艺术本身。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让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纯粹,更加深远。他的作品,没有浮夸的色彩,没有喧嚣的笔触,有的只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感悟。
艺术成就与影响
张安民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那独具匠心的画作上,更体现在他作品的深远影响中。他的作品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及多个国家级省市单位收藏,这不仅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他艺术价值的肯定。他的画作,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现出了艺术家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张安民,这位武当山下的艺术隐者,用他的笔墨,书写了一段关于艺术与人生的传奇。他的故事,是当代艺术界的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保持一颗纯净的艺术之心,是多么难能可贵。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美术编辑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