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代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人民艺术家”王蒙曾言,“新中国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我创作的主题。”
走过75年,有过多少奋斗拼搏,就有多少豪情激荡。千里奔涌,万壑归流。今日之中国,正在不断汇聚起澎湃的伟力。
新征程上,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应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创作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作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能够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精品,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夏立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书法研究会会员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会员
0579油画部落成员
婺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婺城印社)主任(社长)
主张书画印三者兼修,作品先后参加
华东六省一市青年书法展暨浙江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浙江省大印展
西泠印社首届全国印社联展
纪念叶一苇先生诞辰100周年浙江省篆刻大展
浙江省第六届“陆维钊奖”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吴昌硕奖”第四届浙江省篆刻大展
浙江省四地一市写生作品展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浙江省“军魂颂”书画展
“剿灭劣五类水”浙江省美术作品展
第八届、第十届浙江省花鸟画展
纪念文同诞生一千周年“千载清风”中国当代墨竹大展
“宾虹艺术”第四届金华市美术大展学术作品奖(浙江省美协)
浙江省首届传拓博古清供绘画展
2022华人新闻界艺术创作联展(中国记协、台湾记协)
2023华人新闻界艺术创作联展(中国记协、台湾记协)
创办、主编金华电视台《水墨金华》专栏;先后策划“水墨金华”金华市首届名家作品邀请展、“油画金华”作品展、“唯有杜康”施成铎先生作品展、“印记婺城”首届篆刻展等展览;举办“玩味”三人行作品展、夏立陈丰松中国画展等展。
【编者按】
中国上古先人们基于沟通交流,曼妙的形成了原生态的刻符文化、图腾文化,继而产生了象形文字为基础的中国汉字体系,以甲骨文化、青铜文化为过渡,为中国书法、绘画到后来的篆刻艺术奠定了道的基础。2018年以来,笔者主张书、画、印三者共修、印宗秦汉、书推晋唐、画追宋元,专心研究:朔古一脉承、三者互融生、融合拓精神、中西相传鉴四个方向。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篆刻,都已各自相生相辅的形成了艺术体系。如果从血缘关系来阐述的画,中国书法可以称为父亲、中国绘画为母亲,而中国篆刻艺术则堪称书画的儿子。
画届普遍认为:“书画同源”的观点最早由赵孟頫提出。赵孟頫,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其实早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就提出了:“书画同体而未分”的观点,首次提出了“书画同体、用笔同法”。之后,元代赵孟頫在《枯木竹石》的提拔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籒,写竹还应八法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进一步阐述了“书画同源”的观点;近代画家黄宾虹在《古画微》中也曾提出:“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工。”以上谈到了书画的产生源头及绘画与书法笔法之间的联系,但书法之中的结字、布白空间、章法及墨法和绘画之间未尝没有相通之处,这些书法之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与绘画之前的联系正是我要叙述的重点。
如果书画同源的体系成立,那书画篆刻共修的课题更是需要我们当今书画篆刻家们需要重新审视的。
首先,中国的绘画史可上溯至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千年的历史。最初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一些象形符号。不过,这些符号将进化成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文字和绘画,即“书画同源”。尽管绘画可以记事,但形式不统一,因为每人所画图案都不一样,这样一来识记就十分困难了困难。为解决这种问题,人们只好将绘画逐渐简化变成统一的表意、表音符号,如仓颌造字。实际上,汉字中的象形、形声等造字法,就是源于绘画。自此,绘画和文字正式分离,最终演变成为两门独特的艺术。绘画渐渐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使用的基本工具也由毛笔和墨代替天然矿物质颜料。
其次,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发生联系。而绘画艺术的形成亦是如此。
而作为书法艺术上的奇葩——篆刻艺术,更是得益于“书画双亲”的嫡血,以返朴的形式复归于婴儿;用上古刻划的手段再现一种行为艺术,它集镌刻、书法、绘画、考古等为一体,脱胎于书法、绘画而形成了独特的门类艺术。如果说书画是用镌刻起步,得到纸墨而飞升,那篆刻艺术则肩负着“书画双亲”的重任,探古今用,用镌刻回归本源。
从中国书画篆刻史中,书画篆刻集于一身的大家比比皆是,而成就也是最高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阐述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30年来,我坚持做的就是一件事情——做书画篆刻共修的苦行僧。作为苦行僧当然是缓慢的、长久的、苦累的。也是褒贬相参,说法云云;如何书画笔法互通、章法共融?如何将篆刻刀法产生厚重的金石气运用到书画中?都需要沉下心来、耐住寂寞,方能戒定慧;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入脚点,并滋养出自己的艺术气息。
钟明善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因此,中华文化是中国书画篆刻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画篆刻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环境,更是中国书画篆刻最深层的表现对象。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作为中国书画篆刻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章法、刀法等均有较强的同源性、融通性、互补性也可以这样理解。
——夏立
(2022年10月于问津草堂)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