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书画 > 正文
美在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油画特展|徐晓伟
2024-10-18 14:48    网络
0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本次展览旨在充分展示共和国成立75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记录历史伟业、展现盛世风华。

  202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第75个生日。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每一寸沃土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条河流都见证了变迁的波澜。绘画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它既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回顾中国美术的发展,美术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焕发出蓬勃的创作热情,在美术创作上凝心聚力,创作出一大批体现新时代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自信地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努力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深刻反映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切感应时代主题和人民心声。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75年的风雨兼程,75年的砥砺前行。75年前新中国的诞生,是国家的重生,是民族的觉醒,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伟大的时刻。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热爱与期盼。向祖国诉说,是我们共同的情感寄托。新征程上,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应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创作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作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能够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精品,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徐晓伟,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理事;

  1996年本科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9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2010年至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6届助教班

  作品重要收藏情况

  2017年油画《月牙丝路梦》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七届北京国际双年中被中国外交部收藏

  2013年油画《假日》在第十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中被山东省美术馆收藏

  2012年油画《假日系列六》中央美院研究生作品展中被中国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收藏

  2012年油画《静静的海边之七》在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创作活动与展览情况

  2019年被选入参加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 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 “90位中青年美术家共同向人民汇报作品展”炎黄艺术馆展出

  2018年被选入参加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三十位美术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基层”主题实践活动及作品展。炎黄艺术馆展出

  2017年 油画《月牙丝路梦》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丝路与世界文明”第七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7年 油画《月牙泉系列二》受邀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十省名家写生作品展”全国巡展

  2015年油画《蓝色家园系列二》入选中国美协主办“记忆与梦想 ”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5年油画《春山如笑》》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二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5年油画《月牙泉》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情》

  2014年油画《四月石堡村系列二》入选中国油画学会主办《可见之诗—中国油画风景作品展》

  2013年油画《假日》入选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第十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山东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3年油画《寂寞中的美丽——月牙泉》入选中国美协主办《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3年油画《蓝色家园系列一》参加《第二届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中国妇幼儿童博物馆展出

  2012年油画《假日系列之二》入选中国油画学会主办《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展出、全国巡展

  2011年油画《假日》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展出并选出参加全国巡展

  2011年油画《日照浴场》入选中国油画学会主办《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全国巡展等

  作品发表情况

  2020年 油画《绿色家园系列三》发表《美术观察》第三期

  2018年 油画《青岛记忆系列二》发表《美术研究》第五期

  2018年 油画《假日》系列《皖南记忆》系列发表《美术》第十二期

  2018年 油画《青岛记忆》系列作品发表《美术观察》第七期

  2017年 油画《月牙丝路梦》展览选登《美术》第十一期

  2017年油画《月牙泉系列二》展览选登《中国美术报》

  2015年油画《蓝色家园二》展览选登《美术》第十二期

  2013年油画《假日》展览选登《美术》第十二期

  2012年油画《假日系列六》发表于《美术研究》第三期

  2012年油画《假日系列二》展览选登《美术》第八期

  2012年油画《静静的海边系列二》展览选登《中国油画》第二期

  2011年油画《有风的日子》选登于《美术》第六期

  2011年油画《黄河渡口》发表于《美术观察》第二期

  论文发表情况

  论文《社会责任与艺术追求—绘画创作教学与美术人才培养》发表2023年《美术研究》第六期CSSCI期刊

  论文《地域文化项目课程设计的审美价值和作用》发表2021年《美术》第十期CSSCI期刊

  论文《移步移景的内在逻辑—关于油画风景写生创作再思考》发表2018年《美术研究》第五期CSSCI期刊

  论文《探寻与表达—关于油画风景写生与创作》发表于2018《美术》第十二期CSSCI期刊

  论文《性灵归属——关于假日系列油画创作》发表于2013年《美术研究》第三期CSSCI期刊

  论文《隋唐以前河西与东北地区壁画粉本交流的北方通道探微》发表于2011年《美术》第十期CSSCI期刊

  论文《植入》发表于2011年《建筑与艺术》第五期

  论文《再度欣赏再度发现——孙滋溪油画〈母亲〉分析》发表于2011年《吉林艺术学院学报》第二期等

  省部级课题

  2018至2019主持并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基于虚拟与现实(VR)平台菏泽古城区数字化保护与研究》

  2020年主持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美术学专业建设研究》

  2020年参与山东省发改委2020年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与重大课题《菏泽非遗项目传承研究与产品研发大数据平台》

  2022年参与完成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地方高校美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创荣时代】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您认为新时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面貌?

  徐晓伟:新时代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吸收,对现代艺术理念的学习和借鉴。在吸收、碰撞、融汇中,中国油画家创造出了体现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油画艺术,能够和而不同地展现出人类共同的社会价值。中国油画正在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审美精神的独特艺术面貌。

  【创荣时代】

  在当代艺术领域中,您如何看待油画艺术的独特性和价值?

  徐晓伟: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历史虽然短暂,但在面对图像文化的冲击时,仍然展现出了其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动力。油画创作反映社会生活、认知、教育和审美的功能,使其成为了一种能够表现真实人性、认识历史和真理的艺术形式‌。此外,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中,将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也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油画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不仅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而且在面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竞争中,仍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占据着一席之地。

  移步异景”的内在逻辑

  ——关于风景画写生创作的再思考

  风景画,作为对于“风景”的视觉观照,蕴含着两层意思,首先,风景作为不再是纯然的客观存在,意味着人类对于外在世界的“改造”与“修饰”,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对于自我本质的反观,意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承载;次之,在视觉层面上,则是经人类“进化”后的风景经由审美的眼光而生产的“表征”,于是,作为视觉文化的产品,风景画又意味着人类审美价值的变迁。

  而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范畴内“风景”这一概念的日趋“社会化”和“景观化”,以及人类视觉生产的“逆架上”趋势,使得油画风景画创作逐渐失去了活力,更不必说“风景写生”这样一种更为传统的创作方式。而在我看来,风景画于当下的这样一种现实困境并非没有消解的可能,而是具有一种更为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当代”出口,这个“出口”便是“重回写生”。

  “感官至上”——当代风景画的精神出口

  如果说对于风景画最大的诚意便是像印象派那样将对景写生时的即时感受真实地呈现于画布之上,那么,我所谓的“重回写生”大致也是基于这样的初衷,但又不仅限于此,而是在与“风景”的感官互动中寻找超越“现实空间”特质的可能性。

  90年代以来,关于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命题即在于“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运转”。都市化的不断扩张促使全球化语境下的“城市景观”正在加速进入一个“同时性”和“并置性”共存的空间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空间的不断延展和无限延伸正在以次方的方式打破以往“空间”与“空间”之间本有的“区隔性”与“封闭性”。

  交通的极为便捷致使人们在一天之内辗转多地成为轻而易举之事,空间变换的高频次在不断挥发着人们对于空间中风景的“文化认知”的热情之外,也日益更新着人们对于某一特定场域的“感官体认”。同时,摄影、电视、电影等图像技术的提升也使得对于“风景”的传达开始透过现代传播的方式以异常清晰和美化的显影呈现于观者面前,而其背后实质上隐藏着机器体制的更为深层的、冷漠的支配。而更重要的,则在于,空间,作为一种“政治”的生产,其实已经演化为一种“策略”的表征,其规划和布局开始转向一种“均质的”“同一化的”“去差异性的”设计。由此,对于都市景观中风景的再现逐渐被置换为“概念化的空间”。它以理想化的方式存在,却不是观者能够进行空间实践的最终形式。

  于是,人们对风景越来越欠缺了最为值得珍存的情感维度,在不断流动的空间之中,对于某一处风景的情感依赖被无情解构。至此,人与自然之间正呈现出一种不断亲近,却又无比疏远的关系,而这样一种深刻变化便成为我近来风景画油画创作的主要关注点。也为此,我意于以风景写生这样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切入于这一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中。

  幽远与惬意——写意青岛

  洁白无暇的沙滩,碧蓝见底的海水,随风摆动的树枝,充沛热烈的阳光,即使再喧闹的世界都会有一处静谧的地方。这是青岛最迷人的魅力,也是我从这自然中抽离出艺术构成的重要触点。

  于是,我将这座城市化已经相当深化的海滨旅游城市以近乎剪影的方式构建出来,令时光在轻松休闲中穿行。在作品《五月青岛系列之一》中,除了经营近、中、远的横向平面透视空间,还同时经营着上、中、下的纵向空间:被树叶遮挡的地面空间、近景处的大面积树枝与远处绿色带相连而形成的中间空间、作为第三空间的灰蓝色天空……整个画面的空间在彼此交错中融合而又分离,而时光就在对角线构图牵引下缓缓地向远处延伸……金色的沙滩、碧蓝的浅湾、赭色的石头、翠绿的植被以层次多样的块面勾勒表达出来,而面积大小各异的色块则错落有致,形成有序的节奏。海边推童车的青年夫妇以重色块的形式出现,与植被、绿茵相呼应相融合,不仅仅是语言的统一,更是在画面寻找一种和谐——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与此相反,在油画《五月青岛系列二》中,横向排列的沙滩、海水、天空被观景台穿行而过形成十字构图,进而经营一种凝固静谧的意境。海滩、海水、草屋、蓝天被流溢在“蓝色”与“黄色”彼此交织的、纯粹的主色调之中。在力求规整的横向块面的交叠之下,刻意设计的“构图”演绎出纯净辽阔的天空、蔚蓝眩目的大海,以及洁白如银的沙滩的排列,加之一对身着深蓝色衣服的情侣侧卧在海边的小屋外远眺大海,从而使画面释放出天籁空灵的气质。

  这是青岛这一独特的城市空间所赋予我的感知所致,它不是从一种固定的本意出发,而是来自一种偶然的机缘。我将来自西方的油画媒介从以往的偏向具象写实,逐渐强调对象的概括、提炼和加工,从而半抽象、抽象形式的探究,以求画面意境天成。而这恰恰也是由于我对于青岛这一典型都市化风景的诗意体会使然。

  厚重与落寞——深意威海

  如若说我在画面中所呈现的青岛是一派令人心旷神怡的轻松之地,那么,威海龙胡须岛所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个历经工业时代之后,残存的、富有荒蛮气质的大自然。

  作为胶东半岛最东端的海岛,这里的经济以海洋渔业为重要支撑,同时还是通往香港、韩国、日本等多条国际航线的海运港口。因此,龙胡须岛的景致有着工业时代之后,开始步入后工业时代的“厚重”与“落寞”。这种“厚重”来源于老轮船、货仓和码头历经多年沧桑于“外在”积累的痕迹,而“落寞”则投向于一种内在的感受。

  因此,在将这一潜在主题转译为图像符号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是透过偏于机械的对于“自然”的复制来表达对于“自然”的观念或是对于“自然”的欣赏,而是将一种直接的经验移植于与“自然”的对话当中。

  在《十月龙须岛系列二》中,基于构图的刻意安排,我将大笔触的笔意使不同色相的绿色塑造为块状的不断叠加,由此,色彩形状的大小、方圆以及同一色彩之下不同色度之间的冷暖对比,形成了对于海边葱郁树林的完整塑造。这是与自然同心感受之下,所诱发笔色的自然力量,也让原本应该如青岛那般惬意的海景变得更具有年代感。加之,大笔线条所勾勒出来的、闯入画面厂房与礁石的轮廓线,逐渐凸显出画面中的显性结构。

  继而,于《十月龙须岛系列四》中,渔船之间的错落有致在短平用笔之下营造出偶然的杂乱感,再经由无数船桅的彼此交叠,结构出整幅绘画冷峻的工业感和鲜活的生活气息。

  古朴与敦厚——生态婺源、庆元

  相较于青岛的“轻快”、龙须岛的“厚重”而言,古村落婺源与庆元的风景则是“淳朴”的象征。与经历过城市化的过程不同,婺源和庆元的景色则是一种从未沾染过“铅华”的存在,其中所充斥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的风景。

  因此,在这样弥漫着古色古香气息的原始村落面前,我将一种得以跳脱日常都市生活的原初的“本我”,在画布上力求以极简却又精妙的平涂描绘,借助于宏大或短促块面的交隔与叠加,概括物象的形体与质感。

  于是,当五月被花海包围的婺源石堡村进入我的视线后,我选择在画布上将其写生为银灰主调的江南民居,加上青岱翠柳以及黄色的油菜花,其内旨便是要凸显出这片景色的灵动隽秀。仅剩下几十户常住人家的村落,居住的也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没有了炊烟缭绕、鸡鸣犬吠,却在午后的阳光下更显静谧!而这样一种徘徊在现代都市化景观之外的村落该在社会变迁中如何存留、适应、演变以及再造,也就此被裹挟进对于形式美感的独特感受与构造当中。

  而更进一步地,在面对浙江庆元的古村群落时,更将置身于纯真自然的释然幻化为西方形式结构与中国意境韵味的有机挥掷。在此,山峦叠嶂的幽幽之景,错落别致的山间老屋,各种色彩的激烈碰撞全线提升了我对风景画的艺术灵感。于是,我更热衷于以一种画面的抽象性去提炼庆元在我视网膜中所留存的形象和内在的感知,从强调对象的跨面切割和轮廓入手,去刻画大型的画面架构,继而用不同明度的色彩去展现每一个切面之间复杂而又纯粹的关系。

  因而,对于错觉中造型构成的捕捉,又受控于画面整体节奏的指挥。而这种碎片化的图像是否又在潜意识中受到我们如今所接受的支离破碎的空间维度的影响?那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潜意识中的视觉经验与现实风景所带给我们的即时客体之间的强大反差便又产生了一个关乎“风景画”的重要问题。

  就当代风景画创作的脉络而言,很明显,传统的写实技巧和再现现实的能力已然不是衡量作品的必然标准,观念的传达往往被人们视为超乎视觉力度的存在。这是风景在当下社会的“异化”发展使然。但也正因此,我希冀既不舍弃视觉的外观,也不疏离于观念的传达,而是将对“风景”最为原初的观感体察置于中心的位置,唤起对于“现实风景”的内在超越。这不再仅仅驻足于对自然本身的简单“模写”与“再现”,而是在“移步”的不同风景之中,不断杂糅进对于“当下风景”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徐晓伟

  《布鲁克林的周末 》120x150cm

  假日系列二110x130cm

  假日系列六 130x150cm

  假日系列七 130x180cm

  假日系列四 130x150cm

  假日系列五 110x130cm

  假日系列一 110x130cm

  青岛的夏日 90x150cm

  青岛的夏日

  青岛记忆 40x50cm (2)

  青岛记忆 40x50cm

  青岛记忆(2)40x50cm

  皖南系列——盛开的油菜花130X180cm

  皖南系列——五月 68x80cm

  月牙丝路梦 120x150cm

  皖南系列——石堡村 60x80cm

  皖南系列——石堡村 90x130cm

  皖南系列-—石堡村60x80cm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张道江
美在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油画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杨大进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宗宏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