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叶剑波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习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习总书记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叶剑波,浙江武义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经亨颐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系副主任,浙江省陆俨少艺术研究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书画院秘书长,杭州市拱墅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余杭区文化旅体局文化顾问、杭州余杭原墨社社长。
“随意难哉更妙哉”
陆俨少语:“画到顺手时,先前画了一笔,接下来急忙第二笔如波连涌潮,笔笔紧跟,下笔不能自止,而在章法之间续续生发,虚实得当,笔畅神怡,如是血脉相通,精气相贯。但也有时画不下去,则凝神贮思,以蓄其势,及至绝处逢生,反得奇景。所以我的经验,作画不打草稿,虽巨幅经营,也只打一个小稿,安排大体位置,然后下笔,偶然得意,自觉官止神行,其思壮采,合沓而来。如果一树一石,都极精到地勾出,这样草稿打死,下笔反受拘束,既无得心之意,何来应手之乐。所以我的体会:所谓良工苦心,惨淡经营,也只是创造意境,部署位置,决不在树石向背、大小、方圆之间预先勾定。”
我之所以原原本本将陆老《山水画刍议》中的语段摘下,是因为,这种状态与我绘事追求有种契合,令我神往!其“笔畅神怡”“精气相贯”“蓄势及至绝处逢生”更妙在“得心应手”是何其快意、何多美妙、何等率性!
古人语“率性谓之道”“随缘适性”。东坡居士亦语:“我书意造本无法”。
一切皆随心意。
因此当我读到《山水画刍议》那段话时是激动!
激动之后是自省。自省那将是一番炼狱后方有可能的层级。
工作几年后,有幸入中国美术学院跟随何加林先生攻读画学硕士。更是验证了我的自知。“得心应手”的随意表现很美,但需要眼、手、心在某一节点的完美结合,是非常艰难方可到达的境界。可以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然,现实虽很艰难,其结果必将是很美妙——“炉火纯青”“信手拈来”潇洒之极。
这种结果令人垂涎,我想作为画者是梦寐以求的!
时光过得很快,硕士毕业已一十五载!绘事一直坚持、梦想一直持续!
《运河人家》138x34cm10000
《潭深千尺》 2021 33x66cm8000
《溪上泉声》 2021 33x66cm8000
《关山苍翠》100x40cm14000
《梵音》水墨设色 130x22cm11000
《黄河之水天上来》2018 45x25cm5000
《绿从山下门前过》2022 68x34cm8000
《绿道》 202269x34cm8000
《云栖》 2022 68x34cm8000
《长松仙馆》 2022 68x22cm6000
《二零二二夏绿》 2023 23x137cm10000
《和里印象》 2023 27x138cm10000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