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代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人民艺术家”王蒙曾言,“新中国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我创作的主题。”
走过75年,有过多少奋斗拼搏,就有多少豪情激荡。千里奔涌,万壑归流。今日之中国,正在不断汇聚起澎湃的伟力。
新征程上,中国广大文艺创作者应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创作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作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能够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精品,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关明新,199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为温州大学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协会会员。其壁画作品《文明的印痕》、《人杰地灵》曾参加第十三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十三届全国版画作品展,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展。
2024年5月,作品《人类文明的史诗》在“浙江省第十五届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得浙江美术奖·创作奖银奖。
近年来,已在《文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装饰》等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并主持浙江省课题《浙江青瓷文化资源的现状调查及其开发研究》。
关明新《无尽山河》系列绘画
看见中国几千年的山河变迁,故乡山川是他的表现题材。
这些年通过带学生下乡考察,行走在祖国的河山上,山高路远,看见世界,也看见自己。
《天山系列》
壁画的图像叙事,不只是呈现在画布上的物上山水,更是传达关明新心灵上的风景,大自然是人在孤独中的陪伴,也是人生活与思考的中心。体现在关明新的绘画作品中,似乎从一种角度引发对当下人类与自然风景的联系与弥合的沉思。
在过去这段绘画追求的日子里,明新更多学会了向内求索,看山看水看作品,在创作中留下了他对于艺术修炼的思考。
明新的画意景观不仅捕捉到大自然微妙而巨大的景观及其旋转的流动性,它们加深了我们与自然的联系。画面上的抽象是一种激情,让我们欣赏艺术创作的偶发性,拥抱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迫使我们放慢脚步,专注于此时此地的大美天地。
《明月出天山》局部
他捕捉到的自然场景,画面中光线、纹理、形式,以及这些元素在其中的融合。他来说,投入是一种专注力的训练。从日常生活中抽身而出,保持我们艺术意识的方法,到大自然中去,意识到我们的环境,并完全感知它。正如他所指出的,风景就像心灵。
《被仰望与被遗忘》
大地上的人文细节,在路上的中国风景。
明新的作品以远古人类文明的历程为题,阐释生与死、永生与毁灭的二元关系。对此主题深深着迷,多次藉此探讨艺术与自然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如何看待人类与自然的连系,反思人类的物质存在性和易逝的本质。他的《文明的印痕》作品描绘了人类面对大自然极限的情境,述说人类文明的历程,揭示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先人的事迹一旦与风景相交融,便有了弥足珍贵的厚度与温度。明新步履不停,执着探寻那些沉淀着历史和风骨的先民风景,他相信山河有语,都在过往的历史中留下沧桑的一笔,使过往有迹可循。
《文明的印痕》局部
青山着意化为画,他始终在追寻着那份诗性的表达。画境开阔,画面中有独特的循环路径。站在画前,久远过去了的场景会突然间回忆起来。太阳、山川、河流的光线和颜色、质感、空气……这些东西会一下子苏醒过来。
《文明的印痕》局部
山,是坚毅的,生机勃勃的,是一种无声的馈赠。谦虚、富有良知与教养的明新一向克制自己,不求惊世骇俗。但其绘画无一不是深沉醇厚之作。长久观赏之间,自有拙朴山野的气息扑面而来,如自然山川的坚实表达。
——马天
关明新
在美学追求中滋养内心
文 / 诸葛芳芳 摘自《温州人》杂志
市区三垟湿地入口牌坊、瓯柑林、亲子乐园、水网密布的绿景……路过三垟大道下穿S1沿线的司机和乘客,可以美美观赏到三垟湿地的代表性风景和标志性建筑的壁画。同样可以一饱眼福的,还有鹿城山福镇驿头驿阳村的村民,村里墙上富有古韵诗意的壁画《丝路瓯江》,为美丽乡村增添了人文气息。这两处公共艺术景观均由关明新设计并带队施工。作为温州一位拥有3个国家级协会会员身份的艺术家,他在不断提升自身美学修养的同时,还始终致力于提升大众审美。“这是我们美学学者的责任和义务。”他说道。
感悟艺术让生活“慢”下来
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温州元素满满的壁画作品《人杰地灵》备受关注。这幅壁画上,有从东瓯王驺摇、郭璞、谢灵运、刘伯温,到孙诒让、朱自清、夏承焘、夏鼐共23位温籍人士或与温州有关的古今名人,辅以松台山、瓯江、江心屿等温州地标以及瓯柑、榕树等温州标志植物。
《人杰地灵》
《人杰地灵》这幅采用了写实手法的长卷壁画,生动展现了温州这片人杰地灵的瓯越大地上生活过的历史人物群像图。而这幅充满浙南风情的艺术作品,出自在北方长大的关明新之手。
“从小到大,我有过多次更换地方生活的经历。这个迁徙的过程,让我能更容易、更深入理解土地和人之间的关系。”地域的差异带来的人文环境改变,丰富了关明新对世界的认知。在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求学期间,关明新就尝试过用岩画这种亲近土地的艺术形式,或借鉴岩画的创作思路进行艺术创作。1996年,关明新创作的铜版作品《城市空间》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版画作品展。“人是怎样被他生活的土地和地方影响的,是我创作表达的来源和素材。”
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关明新于1997年入职原温州师范学院。入职第二年,温州因旧城改造提升工程,向全社会征集公共艺术景观作品,激发了关明新创作欲望。“我是辽宁抚顺人,从北方搬到南方生活,土地气候、地理人文的差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创作思路。我也希望借助这次机会,深刻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和人,融入这个地方。”
这就是《人杰地灵》的创作起源。为了完成这幅长卷壁画,关明新查找了许多温州历史人物传记资料,并多次走访名人故居收集材料。“这 23 位名人的故事我至今烂熟于心。”可惜因某些原因,设计图完稿后未能施工。直到2009年,关明新带着这幅壁画参加并入选了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在追求美学的路途上,关明新更注向内求索,在创作中留下了他对于艺术修炼的思考。随着美学修养的不断提升,关明新的壁画创作风格愈发鲜明写意,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创作思路也逐渐开阔、深刻,构建起一套个人的叙事方式和艺术语言表达体系。壁画《文明的印痕——人类的迁徙》入选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这幅长卷壁画作品中,关明新采用了写意的结构,用概括形象的手法去描绘人类发展长河当中的步履和进程。《之江风华》美学公开课主理人郑睿如此评价关明新的作品:“是时代生活和精神的生动写照,具有时代的深刻烙印和特征,体现了在艺术语言稽古钩沉,发微抉隐的研究和探索上。”
《文明的史诗》
时至今日,长卷壁画成为了关明新颇为喜爱的创作形式。今年,他创作的壁画《人类文明的史诗》入选浙江省第十五届美展并获银奖。他认为,长卷壁画能让创作者和观赏者实现思想上的碰撞。“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长幅的图像能让我慢下来,静静去感受内心的渴望,同样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心,让大家在观赏时慢下来,去感受图像的结构、韵律和节奏,进而感受自己的内心。”
2024 年,关明新创作的壁画《人类文明的史诗》
入选浙江省第十五届美展并获银奖。
图为展览现场,观众观赏《人类文明的史诗》
学术研究让作品“艺”起来
相比起壁画创作,关明新其实在青瓷界更具盛名。2002年,他的陶艺作品《祈福》入选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展。更广为人知的,是关明新对浙江青瓷的研究。“可能知道我从事青瓷研究的人,比知道我创作壁画的更多。”
关明新与青瓷的缘分,起源于大学时代暑假的一个雨天。他在家中的院子发现一个被水冲来的陶罐。“平时我也会接触到陶瓷。当时我看这个罐子挺特别的,就送到辽宁省博物馆,专家告诉我这个罐子距今有900多年了。”一种与历史连接的通透感贯穿了关明新,始终萦绕在他心中。直到进入温州大学工作,有机会接触瓯窑、龙泉青瓷以后,这份缘分才得以再续,成为驱使他研究浙江青瓷文化的原始动力。
“瓯窑是龙泉青瓷的基石和起点,浙江的青瓷在龙泉达到了顶点。”在关明新看来,龙泉青瓷就是陶瓷界的唐诗宋词,是陶瓷美学的巅峰之作。2003年,关明新主持《浙江青瓷文化资源的现状调查及其开发研究》课题研究,成为省内较早研究青瓷文化的学者之一。该课题入选了省级课题。
关明新的陶艺作品《祈福》入选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展
深入的研究给予关明新对浙江青瓷文化更深刻的理解。“青瓷文化是浙江的文脉之一,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文化名片。研究青瓷文化能让我在创作中更好地融入中华文化,更好地去引领大众领略中华文化之美,展现我们当代的美好生活,提升大众对现实的感知和审美。”
“研究和创作都是相辅相成的。”关明新说,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是一脉相承、触类旁通的,发现问题、收集素材、撰写论文,这样一个系列的探究行为会带给他有思想又独特的观察视角。
除了研究浙江青瓷文化的课题,近年来,关明新还主持了《将浙江的 传统工艺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研究》《把当代艺术创作意识融入到素描教学的改革》等课题,在《文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美术大观》《装饰》《艺术教育》等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不论是创作壁画还是研究青瓷,都是关明新将艺术思想付诸实践的方式。在寻找、追求艺术和美这件事情上,他从未停止。“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寻找。在文化全球化、艺术多元化的创作环境中,每一道触摸创作灵感的光,都需要经过漫长的旅程,因此坚持和激情很重要。研究和创作,都需要向内精进自身,以强烈的意愿把事情推进下去。”
《寰中绝胜》
公共文化让城市“美”起来
青瓷、壁画、艺术研究,是关明新将艺术内化于心的自我修行。积极参与公共艺术创作,服务城市艺术文化空间的构建,是关明新作为美学学者,将艺术和审美外化于行的实践。“我热爱我们中华的文化和人文,它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中华文化是千百年来所有普通人共同创造凝聚而 成,所以对于提升大众审美,我有很强烈的使命感。”
去年,关明新受邀参加了三垟大道下穿S1线艺术创作工程和山福镇驿 头驿阳村景观设计工程这两项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创作。在山福镇驿头驿阳村景观创作中,关明新结合了北宋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青绿配色灵感,以温州“千年商港”文化基因为创作灵感,以八百里瓯江为时间轴设计整体画面,将千年古驿的历史故事与驿头人民勇闯世界的“四千精神”娓娓道来,展现了“海丝之路瓯江云涌”的宏大场景。如今,这幅壁画已经成为游客到访驿头驿阳村的必游“打卡点”。
不同于自我创作时追求个性,在公共文化创作上,关明新更倾向将个性与大众性有机融合。这种方式,关明新也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关明新的学生中,有为追求更高的艺术造诣、专业从事个性艺术的创作者,也有投身美育工作、矜矜业业的教育从业者。“他们都是为提升我们全社会审美而努力的艺术从业者。”
在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有一群被关明新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勤恳严谨的教学风格吸引的学生,他们自称“小关粉”。“关老师善于发现我们的优点,激发我们的兴趣和动力。他平易近人,在求学路上他是指路人,在人生路上亦是。”温州大学15级美术学2班(师范)林同学如是说。
2023 年,关明新带队学生对山福镇驿头驿阳村进行景观创作
除此之外,关明新每年都会受温州市教师教育院邀请,参加温州中职美术专业教师基本素养提升研修活动,为温州美术专业教师开展理论、实践课程,助力提升温州美育工作。“我们借由美育体验了世界的多样性、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拥有了多重的人生。学会在美术作品当中去探索世界、发现自己,是一种‘人的完成’。”关明新认为,美育很重要,它能够促使人与世界的美好建立有意义链接,以此打开视野和感受,培养带着艺术的想象性、拓展性用心生活的能力。
“温州是一个颇具人文气息的城市,历史文化悠久灿烂。但相比之下,从美学角度来说,温州的城市公共文化对此的呈现还是较弱的。”关明新说,服务温州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助力温州文化高地建设,是他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