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书画 > 正文
《美在中国》——让中国精神在文艺高峰上闪亮 | 专访于振莲
2024-10-29 16:25    网络
0

  中国文艺,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愿景。美在中国,是五千年文明沉淀的瑰宝,是新时代精神的璀璨光芒。从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汲取灵感,以笔墨丹青、音符旋律,勾勒出一幅幅时代画卷,书写着一曲曲民族赞歌。

  “美,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精神。”这不仅是对中国文艺的深刻理解,更是对文艺工作者的深情寄语。中国精神,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是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文艺,作为中国精神的镜像,它应当是时代精神的风向标,是民族精神的灯塔。

  “让中国精神在文艺高峰闪亮”,意味着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为引领,以文艺创作展现中国精神的深度与广度。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既要仰望星空,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又要脚踏实地,扎根于中国大地,从中国精神中汲取不竭的创作灵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成为照亮中国精神的明灯,成为推动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强大力量。

  习总书记曾深情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不仅是对文艺价值的高度肯定,更是对文艺工作者的深情寄语。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中国精神在文艺高峰闪亮,成为我们共同的使命与追求。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让中国精神在文艺高峰上熠熠生辉,用文艺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美在中国——让中国精神在文艺高峰闪亮”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让中国文艺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于振莲,1950年出生于山东文登,青年时代就酷爱绘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师承长安画派名家何海霞先生,并成为入室弟子,专攻仕女、山水画法,尤长画荷。于振莲在四十多年绘画生涯中,以张大千先生、何海霞先生为宗师,研习绘画艺术。并追随恩公多年,在其人格魅力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耳濡目染,聆听教诲和手把手的教导,深得其绘画真谛,进而逐渐形成格调新颖、笔墨大气、秀润飘逸、苍劲有力的绘画艺术风格。她在学习“大风堂”画荷技法的基础上又有创新,被长安画坛誉为“大风堂”传人。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画展,并屡屡获奖,不少画作被博物馆、纪念馆及名人士收藏。于振莲现为中国文化部艺术交流中心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三百书画院陕西省分院副院长,中国香港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荷生远香沁人心 山水凝绝入画境

  ——著名实力派书画家于振莲丶作品欣赏

  何俊锋

  初春的暖阳下,我在好友严晓娟的相邀之下走进于振莲的凝绝画境。眼前的于振莲,一如她画中的白荷,散发着高贵、典雅、大气的远香。环视画室我被她画室那几幅充满精神性的荷花和大气苍茫的山水画深深的折服。有幸观于振莲笔下之荷,胸中山水,心中留余香,眼眸入画境,真乃人生乐事也。那一幅幅涌动着生命气象的艺术品,毫无一丝媚俗之气,那种开阔的境界,笔墨挥洒之性情,哪像一个气质如兰蕙般的女子所绘,让人读到的是她的大气、豪放、鲜活、率真、澄明的艺术风骨。犹如阅读李白之诗,清照之词,品味一种浪漫与古朴,自然与创造的和谐,在画卷的诗情画意中弥漫着女性的婉约和清丽,张扬出心灵纯美的追求。

  在陕西画坛,于振莲无凝是一个幸运而有幸福感的女画家,她是长安画派开山泰斗之一,张大千得意弟子何海霞先生的儿媳,又是先生的关门弟子,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绝对优势。她谨记先生一手伸着传统,一手伸也向生活的训示,先从侍女人物入门,苦练线条打基础,以人物形象为审美主体的,把人物造型训练放在首位而加以打磨。

  素描造型扎实,结构准确,线描人物更是出类拔萃,那种融铁线、游丝、兰叶描于一体的线形变化,生动潇洒,张弛有度,挺劲有力,神韵犹存。她完全舍弃了素描的表现手段,完全出之于“线面造型”,强调以线立骨,以墨为肉,并吸收了传统泼墨人物和大写意花鸟画笔墨的表现方法,增强了水墨写意人物画的中国味和生动性。她根据描绘对象的丰富和感悟的新颖,相应地发展前人所无的笔墨,让“笔墨当随时代”。在其古典人物画创作中,已显示出较强的现代意识。比如,笔墨与造型的兼容,试图用线的写意来打破写实对形的辖制,骨力强悍,线条劲折,墨色浑然,随心生变,进一步和西方素描拉开了距离,建立起以线和水墨造型的图式既接近传统人物画的本源,又深具中国人物画的现代意味。这样的作品,是文化传统与文化精神的融合,必然意蕴深广、韵致悠长。

  画荷是于振莲国画作品的一个亮点,更是她的文化符号。于振莲笔下之荷,有种清清池水边凭栏四顾的感觉。但见那满池青翠,或傲然出尘,或顾盼着,如语如诉;或恣肆如瀑布式的倾泻于丽日朗照之下;或轻盈地飘摇在清风中,其墨叶,浓的蓊然沉郁,淡的洒然飘逸,浓浓淡淡间,纯粹得恍若天地鸿蒙,中锋粗壮而不涩滞,侧锋空灵而不枯扁,亭亭的荷茎和荷芰生机勃勃地滋长蔓延着,支撑着生命的绚烂绽放。粉黛出水.天生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草下游动的小鱼.掠过水面的蜻蜓.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

  她笔下的画面,那如诗如歌的夜色荷塘,荷的绿绿叶脉,柔柔花蕊,在月光融融或夜色黯淡下静憩在一塘池水中,或浅声清唱,或低音哀婉,花与叶之间,叶与水之间,轻语呢喃,牵惹着人的思绪自然地去聆听,去遥想,去暇思……这样的意境似乎只有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有过。于振莲与朱自清先生不同的是在表述方法上,一个是用文字语言,一个是用视觉语言。那文字的直抒胸臆,让人有淋漓尽致的畅快,而视觉艺术的表现,则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留给人余犹未尽的缠绵.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荷花也因水而生。无论在理念上还是技法上,于振莲都把用水提升到极重要的位置。“水晕墨彰”,她往往以饱含水分并掌握适度的笔墨,或勾或染,或泼或积,笔随心运,水到图成,或淡而透明,或浓而光泽,或墨彩交融,恰到好处地营造出荷花变化多姿的形态神韵,创造出发人沉思的生命诗境。随机生发的肌理效果,越发增加了水墨艺术的情趣性。水乡之魂,水气氤氲,荷花的柔而润,刚而清,都在水的韵味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于振莲画荷,淡雅而不淡出,自然而不造作,灵动而不拘泥,内秀而不张扬,形成了自己的水墨语言、艺术个性、文化符号和人文特征。她的荷花,有章有法,有声有色,在动态中弥散着安宁,在美育中播撒着和谐。在淡雅中见玄览,在含蓄中见诗意,在平和中见江南。

  于振莲抛弃传统水墨程式的束缚,以水墨自主的沁润来造型进而使之成为绘画语言,来表达她的情感和思想,这是一种水墨艺术的升华。她的水墨荷花渗化所产生的虚静淡雅的意境和虚无飘渺、空灵、恍惚、神秘悠远的效果与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相通的。墨色是彩色的抽象,它体现着道家由灿烂多彩归于朴素平淡的哲学观念。艺术创造的主旨从日常世界转至心灵秘境,并最终转向本真,也是符合道家思想的。她通过控制水和墨的交融、冲撞,使画面的水墨淋漓氤氲,看似是笔墨游戏,其实它涵泳着水墨之精神,其纯洁性有其高度的存在价值,其自律、自主的意味是别的艺术表现手法所无法取代的独特感觉、独特语素、独特表现方式。她的水墨画试图通过画面的穿透力和水墨的张力,向观众表达形而上的意识并揭示宇宙本源的精神。

  画山水是于振莲艺术追求的主攻方向,也是何海霞先生大风堂山水风格的继承,传承与创新。细心读于振莲的山水画,眼前那种“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笪重光《画筌》)的开阔境界,那种“笔中用墨者巧,墨中用笔者能”(同上)的功力涵养,使我顿生“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人巧夺天工,剪裁青出蓝”(黄宾虹语)之感。“内美”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是一种含而不露、出乎本质的天性之美。它应该大气、朴素、高雅、蕴藉、深沉,无雕琢之痕,无躁动之气,是一种不表现之美,不张扬之美,是一种平淡天真、无为而无不为之美。于振莲画中的“内美”得自于如画的江山,源自于她真诚、质朴、厚道的心性,出自于她沉稳、谦和、纯净的心态,受益于她能在静思中参悟古今笔墨之道,悟得山水真趣。石涛有言:“山水真趣,须是大野看山时,见它或真或幻,皆是我笔头灵气。

  ”于振莲的山水真趣正是在于她“火野看山时”,“人巧夺天工”,在于她笔墨造化,已得造化自然之趣与人工剪裁之意。故她的山水画,虽然表现的是司空见惯的山峦、河流、林木和村舍,但已不是自然景观的描摹,而是“青出蓝”的提升,着力表现的是大自然的“质有而趣灵”,展示的是自然山川内在的:节律和运动,注入了令人感奋的精神容量。一切都经过了画家情有独钟的选择和强化, 一切都蒙上了“天人台一的静气,一切都显得那么壮伟、大气、苍厚、有力。可以看到,于振莲偏爱画雄秀神奇的全景山水,钟情于大山大水大景观、大场面、大气势、大趣味的描绘,有北方之雄,也有南方之秀,不仅画出了所见所感,而且画出所思所想,是在笪重光所谓“实景”的前提下创造的纪念碑式的符合时代审美的“神境”。

  欣赏于振莲的山水画,无论是取材于祖国的大好山水,她不取若忘若忆的模糊印象,不用提炼过甚的程式化符号,强调笔墨服务于造型,以造型带动笔墨的新变,注重根据描绘对象的丰富和感悟的新颖,相应地发展前人所无的笔墨,使“笔墨当随时代”。从作品的整体而言,有接近西画古典写实之处,又有高度的综合与幻化,从中不难见到宋人的气骨、元人的风韵、范宽的雄峻、王蒙的茂密、黄公望的秀润、王石谷的清晖、石涛的搜尽奇峰。然而,这一切又都融人于振莲的心性之中,“万趣融其神思”,丰厚了她作品的表现力和内涵。由于表现题材内容的限定,她的全景山水使用的艺术语言,不是大笔头的写意方式,也不是装饰意匠稍多的青绿方式,而是高度重视用笔的水墨方式。她以强调丰富空间层次的饱满构图、密集的线皴、笔笔见浓淡的细染,开发了山水画表现崇高之感和天人之思的另一种类型。

  既在广大空间的千山万壑中充分表现对祖国山河雄奇深秀的感动,又在“阅尽人间春色”的驰骋神思中透露出对天南地北壮美风光的惊叹,其气势撼人的朴厚风格已日益成熟。取景宽而广,布局繁而放,丘壑雄而厚,用笔劲而逸,运墨秀而苍,画风朴而纯,望之浩然中不失苍莽,沉郁中时露昂藏,繁密中见天地宽广,虚灵中见气象壮阔。其中也不乏对西法光影明暗的借鉴,也十分重视引进西方的构成意识,且与传统章法中的“势”及“开合起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中.于振莲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领域,强化了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为现代中国山水画之讴歌永恒的大美别开了新的生面。

  内美出心性,真趣在笔底,是因为“内美”与“真趣”在她的作品中几为一物,“画品”与“人品”如出一辙,皆出自于她的心性,得自于她笔头灵气、笔底功夫。这个于振莲,了得,巾帼画家,不让须眉,让人仰目。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王培星2024
《美在中国》——让中国精神在文艺高峰上闪亮 | 专
我向祖国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专访关明新
《美在中国》——让中国精神在文艺高峰上闪亮 | 专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