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何多俊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习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习总书记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何多俊,1946年生于四川射洪,196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本科工艺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四川省美协理事、绵阳市美协主席等职。现任四川省开明画院艺术总监,绵阳市美协名誉主席。美术作品多次在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中获奖,其中,“敬爱的元帅”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先后在四川省美术馆、四川博物院及烟台、威海、佛山丶阿联酋迪拜、珠海、澳门、兰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多件作品由四川博物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相关机构收藏。
何多俊艺术评论
何多俊李杜诗意画百图展前言
魏学峰
画家何多俊先生“诗心艺境——李白杜甫诗意百图画展”即将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开展,这是画家艺术生涯的一笔重彩。李白与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并峙的两座高峰。李白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豪放,气势恢宏,意境广阔,飘逸俊美,不事雕琢。李白适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梦幻般的语境,构筑起奇伟瑰丽的意境,具有“激兮万世”的文化影响力。画家从诗仙李白的作品中去寻找浪漫主义元素,把诗的意境图像化,所以在视觉形象上别具一格,诗与画相得益彰,诗情与画意情景交融。画家笔下强烈的情感喷发式的流出,有奔腾浩荡之美,同时,始终在自然率真中体现自己真实与质朴的人生。
杜甫的诗,就像昂贵冰冷的镜头,总是如实地记录着社会百态,其独特的诗歌意像把家愁国恨交织起来。“沉郁顿挫”的诗风转变成悲凉的字符,诗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形同诗人的眼睛和耳朵,而杜诗正是历史的桥梁。杜甫诗意画自南唐周文矩始开河,直至明初始兴,至明代后期方呈现出全面兴盛之势。何多俊的绘画以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杜甫对下层苦难的凝眸,对草根命运的抚摸,塑造了诗人“以时事入诗”的特质和敢于担当的人格。
李杜之诗,皆长于色彩的描绘,在唐代,李白是对色彩使用最多的诗人,杜甫是对色彩使用最深的诗人,画家此展取材于李杜,而丰沛了当代图像作品的文化蕴涵。画家着笔之前,在意像选择,场景布置、构图安排,人物情态上都经过了细致的考量,从而能呈现出清晰的视觉感受,恰当的诗意还原与深刻的情感体验。正是因为李杜诗歌为表现素材,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就具有了一种“李杜文化认同”,这种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同感,正是画家文化与价值的归依。
魏学峰: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