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书画 > 正文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罗春辉
2024-11-07 16:33    网络
0

  前言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习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习总书记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罗春辉,江西省赣州市宁都人,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系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获得者和2020年文旅部“前海学子-------中华艺文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奖”获得者。2019年入选领军人才“赣江之星”,2024年5月入选江西省文联首批“名师带徒”计划人才项目,同年10月获批江西省文联文艺精品创作与研究项目。

  现为赣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教授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泰国西那瓦国际大学艺术与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外聘硕士生导师,赣州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文旅部中国文促会博士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议专家,李可染画院特聘画家,《大观·美术与设计》期刊副主编,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赣南民间区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西省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江西省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委员,江西省包装技术协会设计与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画派研究会研究员,赣州七鲤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赣州市城市规划设计委员会委员,赣州美术馆(赣南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特聘画家。先后荣获“全国造型艺术新人奖”、第二届“徐悲鸿奖”中国画展提名、广东省林若熹艺术基金“艺术新星奖”、“青年五四奖章”和“十佳青年教师”等重要奖项和荣誉。

  主要从事中国画、苏区美术创作研究、美术历史与理论的教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国家级横向课题6项,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1部,编著4部,获发明专利2项。论文与作品在《美术》《艺术百家》《艺术》《中国美术》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近60篇(幅)。主持设计并完成《攻打赣州》《解放赣南》《定南革命烈士纪念碑雕塑》《四贤坊》等大型公共艺术建设项目20余项,近50件作品被法国巴黎一区政府、波兰大使馆、摩洛哥大使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林业局、胡一川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科学馆、岭南画派纪念馆、上海大东方当代艺术中心、江西省美术馆和南昌军事主题纪念馆等单位机构收藏。

  古质而今妍

  —— 罗春辉中国画近观

  文 / 肖龙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罗春辉的国画艺术源于两个传统:一个是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语言,一个是他极为熟知的中国画艺术传统。当然,还得益于他的导师、著名国画大家林若熹先生的言传身教。他近几年创作的一些探索性作品,更加体现了作者极力在中西绘画表现语言相互融汇方面的开掘,以及自由驾驭构图和色彩的能力。

  《晨霭》 145cm×195cm 绢本设色

  罗春辉的画以传统工笔花鸟为根基,在十余年严格地训练中逐渐建立起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传统工笔画以写实为基础,“尽精微”而“致广大”,观察与摹写对象都要求纤毫毕现,对线质和造型的磨练也必须经过长期的揣摩、训练方能有所精进。但是罗春辉并非一味摹古,而是有着更为理性的宏观思考和微观的技术性把握。

  《醉秋》 140cm×140cm 纸本设色

  看得出来,他试图克服工笔画的写意性不足、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一方面从技法入手,破除传统“三矾九染”的制作规程,将“没骨实验”中所积累的拓印、撞泼等手段运用于画面之中;另一方面强化构成图式的分析,对画面元素进行腾挪、分割甚至打散等,以进一步解放工笔画一板一眼的写实性空间和“谨毛”边界。

  《晨起》 180cm×220cm 纸本设色

  正如郎绍君评价林若熹所言:“这实践富于探索性,没有风格化;这探索包涵着借鉴现代艺术的某些因素,但没有远离传统,还属于古典艺术式的渐变而非现代艺术的突变。”[1]其实,罗春辉也是这样做的,他试图变革宋元以来工笔画的“古形”,古形一变则风气一变为新妍,这种探索当然需要十二分的勇气,无论成败与否。

  《涅磐2》 60cm×60cm绢本重彩

  罗春辉的变古为新,顺应了时代审美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保留了传统工笔画“古质”精髓中的“精微”摹写气质以及生动流畅的线描艺术,然后将自己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出来的渲染技法、构成形式结合起来,创作出具备个性化的、风格清劲明丽的现代作品。如《梦之系列》,作品构图饱满,人物面貌刻画柔媚精致,铺张的发型与繁密的衣饰褶子、富丽的花朵、吉祥云纹等相互交织,淡淡的蓝色梦幻般地衬托出少女青涩的脸庞。在这个系列作品里,作者充分发挥了工笔画排比线条的韵致,采用的是加法而非一味地“布白”;画面各元素纵逸叠加、参差变化又不失整体风貌,显示了作者“增损古法,裁成今体”的操控能力。

  《翠微谷》 135cm×135cm 绢本设重彩

  实际上,罗春辉所进行的一系列“撞水撞粉法”“色墨肌理法”实验早已溢出了传统工笔画的渲染范围,其“媒介”本身已传递出现代艺术的气息,但却不是现代水墨式样的观念作品。显然,《没骨实验》系列作品是罗春辉工笔画“脱缰”、越界的笔墨游戏,作者仍以坚实的工笔造型基础为依托,纵情于墨色表现所带来的淋漓效果,然而并不彻底废弃工笔葆有的审美趣味,只是“尽量将笔迹削弱甚至隐去,但传统的笔墨审美并未消亡,仍然属于‘笔限’的范畴”[2]。在历经艰苦的没骨实验探索之后,罗春辉更加明白了黑白构成在画面中的支撑作用、以及随机的制作肌理所带来的恣肆烂漫效果。从《虔江水暖》《苗岭冬雪》两件作品分别可以感受到作者构成语言运用的独具匠心和上述技法实验的有效性,这样的表现形式和渲染技法不仅弥补了工笔画写意性的缺失,更沟通了东西方两大艺术传统的冶融抟结。

  《甘孜春早》 180cm×220cm 纸本水墨

  罗春辉的画讲究构成设计和意象造型,即所谓的“工、写有机结合”。但他也不排斥画作的装饰性和抽象性意味,甚至凭借材料本身的性能有意识地张扬颜色的纯度,一反传统工笔画的“古雅”格调,造成一种近乎摄影式的“过度曝光”效果,如此所形成的画面视觉张力极为“霸悍”,抑或是一种“热辣”的味道。如岩彩《艳阳天》《好个秋》《金秋》,以及纸本作品《烂漫》《一碧千里》《正午》《秋荷》等,这些作品都带有较强的实验性质,强调平面性、构成性,色彩饱和度高,风格简逸豪强,有作者明确的追求目标。

  《笙歌欢舞》 180cm×220cm 纸本设色

  罗春辉并非是时尚的追逐者,他对作品的重构、演绎始终根植于中国画的艺术传统,但他也没有滑入现代水墨那种光怪陆离的形式游戏当中。他在绘画道路上既大胆试验,也小心描绘,详察古今又机出新妍,所以不落窠臼。

  《萌动》 141cm×143cm 纸本设色

  《没骨实验系列3》 35cmx35㎝x25纸本设色

  作为绘画作品“形”的表现是依赖于物质材料的,它既是作品的物化基础,也体现其自身的物质美感——材质美。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物质材料将“形”转化为眼睛可以直接感知到的艺术形象。借助于材质,“形”也就有了材料本身的色彩,墨本身也是色彩,所以“形”也是“色”的呈现,形有色、色有形。

  从春辉的作品中能够明显看到他在“形”“色”中对于自然造型到抽象造型的各种探索,从精谨的工笔到抽象的肌理,在各种样式的材质中,无论是一丝不苟讲究自然对象造型的重彩,还是酣畅淋漓讲究笔墨造型的水墨,抑或是讲究破泼自然造型的现代没骨,他都有潜心的实践,并已形成了鲜明的个人感悟与表现,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的尝试:在现代没骨语言的应用与探索中,尝试打破传统意义上工写的界线,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打破绘画语言边界的综合探索,企图在中国画传统的继承与现代的转捩中形成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他为此一直在乐此不疲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他执着和用心的努力。

  文/林若熹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台湾艺术大学专任客座教授

  《没骨扇面系列》 29㎝x60cmx18 纸本设色

  《遮碧》 29cm×60cm绢本设色

  春辉是一位全面的青年画家,花鸟、人物、山水兼通,写意、工笔、没骨皆能,这是难得的。正是基于此,春辉的艺术语言才不显得简陋、单调和刻板。“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绘画的“本”便是造型,正是他对不同表现对象的长期关注和艺术实践,才使得春辉的艺术表现是多域而贯通的,这也正是很多画家在艺术语言方面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品读春辉诸多的佳作,总有一种宁静、平和与空灵的禅韵。画面中的一切所表现的是静止瞬间,却可以带给观者无限的想象,恍若在虚空中氤氲与蔓延着无量的生命韵律。艺术的最终目的便是要带给观者这种无尽的想象和弥散开来的遐思。除了纯熟的艺术语言之外,立意和画面的构成形式更是完成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经营能力。从本科时期接受广州美院教学体系的熏染,更在林若熹教授十数年的精心指导之下,春辉的艺术创作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林门独有的艺术特点的同时,个性鲜明的展露着自己的艺术特色与才华。

  《易·履》:“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艺术创作是孤独的更是朴素的,任何形式的奢华和浮夸都显见于作品之中,由此,春辉的艺术作品之所以如此精彩,所依赖者恰恰是其内心独行索真、朴实无华。

  文/金延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文博馆馆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

  《秋雨后》 29cm×60cm纸本设色

  《觅影》 145cm×145cm 纸本设色

  春辉在广州美院三年的硕士求学阶段,已获得对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知识经验与切入当下视觉需求的制作技艺,然在其后的探索中似乎让这种经验与对花鸟画的探求“闲搁”了下来,转益多师地转而进入到山水画、人物画及公共艺术创作的领域去探索,或许这是工作与教学环境使然的结果。随着多年的努力,山水画、人物画及公共艺术方向的创作使得春辉在日常中变得不亦乐乎地忙碌着,收获了更多的技艺经验,也收获了比同龄青年多得多的学业经历与荣誉,这是他常年勤奋好学的一种必然,也是他对艺术的虔诚与好奇心为趋使的动力使然。

  文/刘文东

  《艺术与科学研究》丛刊副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

  广州美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山水画工作室主任

  硕士生导师

  《苗岭冬雪》 145cm×191cm 绢本设色、矿物色

  《笙歌欢舞》 180cm×220cm 纸本设色

  从技法表现来看,很难界定罗春辉是个传统型画家还是创新型画家,他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程式的表现也有写生性的描绘特点。将新事物、新视角、新观念折衷地融于统一步调的画面中,以一种兼容气质表现现代生活的气息,这是其作品给我的印象。这些充满时代感的作品中的形式语言、色彩语言、空间构成等,既直观地反映了他对当下社会文化的积极接纳态度,也间接地反映了他个人意识对传统经验、时代观念、地域文化的一种折衷取舍。

  罗春辉本科、硕士阶段,都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岭南地区最重要的艺术教学机构,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岭南画派的学风及观念,岭南画派的折衷意识持续影响着这所院校的广大师生,这一意识使得他们在时代变迁中能自然地与时俱进,以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反应不同的时代文化。罗春辉正是在这一学统下,开启了自我的艺术之路。在广州美术学院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因先后受教于王大鹏、许敦平、林霖、刘媛、于理、苏百钧、周彦生、方楚雄、梁如洁和林若熹等众多名家大咖,罗春辉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基础,画风多样且又有自己的创造与表现。在技法层面,他把不同的画法折衷地用于艺术实践中,折衷了传统技法与现实描绘,折衷了观察性写生与概念性描绘的表现手段,强调了当下中国画对新事物的表现功能和个人对时代文化的认知状态。从他的作品中可以体察其个人对历史、自然、生活、社会的一种复合关照情怀。

  文/耿 杉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协会员

  重庆市青年美协副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

  《民族脊梁》 180cm×220cm 纸本设色

  《丽日新兵》 182cm×220cm×5纸本水墨

  罗春辉先生是一位积极的绘画实践者,平面化的诗意、幽谧风格,是其数年来工笔画创作一直秉持的审美旨趣。在很大程度上而言,他是一位纯粹的“形式主义”信奉者,形式的韵律感和均衡感,始终是其孜孜以求的标准图式。因此,观者在阐释他的绘画创作时,讨论形式语言的精神指向性的意义,远远超越解读其绘画母题和主题的有效性:形式作为一种“自我体识”的存在结构,也是一种窥见本性的“心法”。他将平寂的心绪和情感的力量注入到绘画过程之中,勾勒和渲染在一种极端自我沉静的时间境遇中生发,绘画完全成为一种个体的精神体验。也就不难理解,我们在观看罗春辉的作品时,很容易获得一种时间的描述感。对于他而言,绘画永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无法沉浸在形式世界构置的内心空间之中,也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心手合一”。那么,工笔画创作的“写意性”,指的就是一种精神意念而非视觉形式。当然,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仍然要回到观看,“纯化”了的精神意念足以令视觉形式获得感人至深的力量。可以看到,他对探索笔墨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有浓厚的兴趣,其深刻体味到,形式表达的优劣仰赖于笔墨操控能力的高下,绘画技艺的训练则仰赖于个人的审美素养和天资灵性。换句话说,他将绘画视为一种超越世俗情怀的通道,其尝试在形式的世界中获得新的生命自由。

  文/魏祥其

  中国绘画史专业博士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员

  著名策展人

  《赣南采茶戏》180㎝x220cm纸本设色

  《休渔期》180㎝x220cm纸本设色

  诚然,色块与墨韵在不断拆解与组合的过程中,并未掩饰春晖对于岭南国画的气脉承传。线条始终在含蓄且适当的位置出现。而色系之间不断的冲撞与墨韵的流转又彰示出岭南国画的实验性。当内心的本真驱动将中国画赖以生存的线剥离于图像的外在形体之外,那么冲撞之美与色面的重组便孕育出春辉兄内心渴望的那个可能。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可能不断通过以不同形式出现的轮廓与边缘得以修正与补充。最终使得色块的组合与大面积的晕染得以成立,这显然重要。正是由于有了扎实的线描功底,以及对于传统的深刻理解,才使得春晖的没骨画有根可依。

  没骨画是否是脱离于传统中国画线造型之外的独立艺术样式?这是一个一直困扰学术界的问题。也许春辉兄的探索正是对此困扰最好的注解。面对画面整体的需要与图像的结构与重组,肆意流动的色彩需要适当的叫停,错落有序的色墨组合亦需要适当的修正。故而线只是在适当的位置做出了让步,却又在该出现的时候当仁不让。这一点,春辉兄很好的做到了。

  从春辉兄的探索,我们可以清楚的感知到他对于得意不忘形的收放自如。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他不断地探索愈发彰显出应有的可能与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其画面中没有勾勒过的边缘也被他注入了空间分割与形体构建的别样价值。因为他真正理解到了没骨画的实质意义。他清楚的告诉我们没骨不是真的没有骨,而是伴随传统中国画的以线造型与勾勒晕染,探索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图像可能。

  文/张廷波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博士后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

  《暖阳系列二》 180㎝x220cm 纸本设色

  ​​​​​​​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美在中国》——让中国精神在文艺高峰上闪亮 | 专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罗春辉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吴建平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当代艺术家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