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习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习总书记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郑作良
1946年10月15日生,浙江杭州人
1962-1964年就读浙江省余杭三墩中学,在著名画家柳村先生指导下开始学习美术与木刻
1964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1968年毕业从军,先后在上海、湖北、北京军委工程兵部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任美术创作员,上校军衔
1982年入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首届高研班研修,师从著名版画家赵延年、赵宗藻、张怀江教授
1979-1986年曾两度赴云南自卫还击作战前线战地写生
1993年转业至中国美术馆任收藏部主任
1999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评为1979年-1999年中国优秀版画家获“鲁迅版画奖”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1999年获”鲁迅版画奖”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浙江美术馆、李大钊纪念馆、瞿秋白纪念馆、广东美术馆、哈尔滨艺术宫版画博物馆、四川美术馆、河南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周昌谷纪念馆、欧洲木版基金会、埃及文化部、美国收藏家、德国收藏家、新加坡收藏家、台湾收藏家等机构及个人收藏。
主要从事版画、现代水墨画、书法创作。
相识相知郑作良
版画家郑作良是我的老同学,当年我们还常去他家写生。作良的家就在富春江边上,这里的水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有长江大河的气势,特别是到了春天,一望无边的油菜花,浓郁灿烂得醉人。可惜我们的学业因“文革”而中断了。作良很幸运,应征入伍,成了一名专业创作员,经常能看到他的作品。后来,又回中国美院版画系进修。作良的版画是与他的部队生活紧紧相连的,也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息息相关,他钻研技巧,又不断深入生活,作品中总带着质朴的乡风与人情,九十年代以来,作良的创作主题转向中国民间文化、菩萨、文物、花神之类,并从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的民间美术与石刻艺术中吸取美感与养料,运思构景的范围也遍及故乡和西域。
郑作良是一位十分勤奋执着的版画家,他在中国美术馆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仍坚持创作不懈,用他手中的木刻刀抒发着对当代中国变革的感受与挚爱。
潘公凯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延安时代》
29cmx27cm
黑白木刻
1984年
《共和国十元帅 朱德》
40cmX30cm
2021年
《长征中的贺总》
19.5cmX23.7cm
1980年中国美术馆藏
《共和国十元帅 徐向前》
40cmX30cm
黑白木刻
2021年
中国美术馆藏
《天山新路》
45cmX76cm
1975年
《特殊时期中的周恩来》
60cmX36cm
1980年
《狱中秋白》
68cmX60cm
1981
年中国美术馆藏
《胜利的旗帜》
69cmX90cm
手工纸染色漏版画
1987年
《延安中央军委办公厅旧址》
74cmX92cm
黑白木刻
1987
年中国美术馆藏
《丝绸之路》
78cmX97cm
1988年
郑作良先生是版画界和美术界同仁们熟知的画家,许多年来,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为大家称道,他在中国美术馆工作,与版画界和美术界长期交往,也使大家认识他为人的朴素与真诚。在大家的心目中,他的艺术和他的人品一样具有朴素与真诚的品格。我热烈祝贺他的画展成功举办,透过他几十年来积累的成果,他的艺术面貌与创造特色更加整体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以木刻版画为专攻是郑作良先生的艺术志向,在这个领域他锲而不舍,认真研究和继承版画界老一辈名家的创作经验,从学理上清晰地认识到木刻版画的创作规律,自觉地对版画形式语言作不懈的探索。他一方面注重造型上的提炼与概括,注重发挥木刻版画黑白对比的语言特性,通过丰富的黑白变化形成作品强烈的视觉张力;另一方面,他长期坚持深入生活,在感受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新鲜生动的形式美感。我钦佩他在生活感受中把自然景象转化为黑白形式语言的能力,他的风景主题的作品,取材大多是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景象,经过他的感受和处理,画面以木刻版画的语言特色传达出景象的历史感,也表达了艺术的精神性。他的许多作品营造了明朗而独特的意境,例如《大漠的宽广》、《古迹的沧桑》、《原野的生机》、《夜空的静谧》。在一些建筑题材的作品中,他运用线条与块面的生动布局,使建筑的形象转化为形式的节奏,表现出传统建筑的文化属性,在空间感和美学趣味上别开视觉的生面。他所做的丙烯粉印版画把色彩与黑白两种语言有机融合起来,可以说为当代版画创作提供了新的类型,是成功的创新。我还特别欣赏他在木刻上干净大方的品格,他善于用粗犷和棱角分明的造型主线构成画面宽阔的结构,而在主线的周围又留下细微的刻痕,使得形象在单纯中含有丰富的意味,犹如音乐旋律展开之后产生的回响。
在郑作良先生举办版画之际,让我想到更多的是中国版画界在学术上的优良传统。在战争岁月里,我们的版画家以抗争的精神直面现实,唤起社会意识,作艺术的启蒙;在和平的日子里,他们热枕地投入社会变迁的火热生活,为丰富的社会现实做出真诚的表达;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以自觉的创新意识展开探索,讴歌时代。中国版画界的学术传统十分值得弘扬,而郑作良先生的艺术就是这种优秀传统精神的一种体现。他的风格从早期到现在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化,而是在不断升华的过程中使语言更加集中,风格也更加纯。他不断把外部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创造营养,不受外界的干扰而更多地向内心走去,保持了不畏功利所惑的艺术形态,体现了艺术创造的正道。他的艺术让人尊敬也将给人以启发。
范迪安
中国美术馆馆长
2008年8月于中国美术馆
《威尼斯即景》
59cmX44.5cm
2005年
《交河夕照》
200cmX100cmX4
2007年
上海中国艺术节优秀作品
cHINA/N0.1
75cmX50cm
2018年
丝网版画
cHINA/N0.2
75cmX50cm
2018年
丝网版画
cHINA/N0.4
75cmX50cm
2018年
丝网版画
《海燕》
50cmX80cm
2024年7月
黑玉米
37cmX24cm
2014年创作
2024重刻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