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书画 > 正文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何正明
2024-11-16 07:50    网络
0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何正明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牢记,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何正明,祖籍安徽、支迁秦洛。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原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原书画院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擅作巨幅山水,并精于梅兰竹菊、荷,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三十余次、作品及简历被选入《陕西文化名人大典》、《新版传世名画》、《当代国画名家》、中国书画报、陕西日报、中国文化报、三秦都市报、神州诗书画报、中原书画报等多部艺术典籍及报刊,近三十多年来先后完成代表作30米山水长卷《巴山秋韵》、《商洛春雪》;160米山水长卷《西部神韵》,作品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郑州、西安、烟台、昆明、日本东京等地联展及个展。

  2010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书画名家——何正明画集》。2012年在西安亮宝楼成功举办“水正山明---何正明山水画展”。2012年被相关媒体评为“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百位国画家”,2013年被评为“最具升值潜力十位国画家”,2014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梦-榆林梦——何正明中国画作品集》和《何正明中国画集》,2014年4月在榆林举办“中国梦--榆林情”主题作品展。2015在西安亮宝楼再次举办个人画展。近年来一直云游于黄山进行创作,山水作品分别参加第五,第六,第七,第九,第十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并荣获第七届金奖,第九届特别金奖,第十届特邀参加。

  何正明艺术评论

  他以“心象”表现独特的山水符号,在似与不似之间让人领略到一种浑然的生命气息和无限苍茫的艺术境界,禅意的画面:他的山水画里常常充满禅意,这种禅意绝非只是山山水水的写照,而是人与山水的共鸣。因此,他的山水画作,常常在厚重处不失空灵,在密实处不失疏淡,在刚健处不失飘逸,何正明在雪景系列作品中创造性地使用了蝌蚪皴这种笔法,这种笔法后来集中运用在他的雪景系列作品里。那些不太规则的散淡墨点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凉的世界,墨点连成的世界,岭挨岭,山连山,如同大海里奔涌的波涛,如同黑夜里漫天的繁星,如同飘扬的溲大雪化,如可河水里婚次要闹的蝌蚪,他始终保持着生命的清醒和艺术的初心,他的作品在秀润清丽之中,蕴含着古朴大气:在雄奇险峻之中,蕴含着无穷意境,在内心情绪的作用下,完成了从物象到意象的转化,使作品不再是对大自然的“摹仿”与再现,而是一种在精神高度的文化层面的创造、提炼和升华

  【云水禅心】30x50cm 2024年作

  【大河春雪】500x192cm 2019年作

  【烟云供养】60x240cm 2022年作

  【秋韵】69x138cm 2022年作

  【云水润养】69x139cm 2022年作

  【正明水墨】69x170cm 2023年作

  【黄山烟云】69x170cm 2023年作

  【水墨黄山】30x138cm 2023年作

  【水墨黄山】30x138 cm 2023年作

  【福脉祥云】144x365cm 2022年作

  【云水润养】69x138cm 2022年

  【高原雪韵】200x200cm 2023年作

  【黄山雪霁】200x200cm 2023年作

  【浮云载山山欲行】69x69cm 2019年作

  【人工天河—洛惠渠】120x244cm 2024年

  【焦墨山水八屏条】45x196x8 2023年作

  【问道水云间】30x75cm 2023年作

  【云水禅心】2023年作

  【烟雨黄山】 68x136cm 2023年作

  【风渡山色】69x138cm 2018年作

  【家乡雪韵】69x138cm 2024年作

  【卧松游道】69x138cm 2018年作

  【黄山人字瀑 】96X192cm 2018年作

  【黄山之春夏秋冬四屏】60x240cmx4 2022年作

  春水绕千山,鸟翔寒烟处

  ——阅何正明先生妙手雕琢黄山焦墨山水画之有感

  黄山,自古以来便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美誉。何正明先生,您是如何用力透纸背的妙手艺术地抓紧它的精灵?把立体的、活生生的黄山用妙笔平面地展示出她的春水绕千山,鸟翔寒烟处的动态之美呢?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只慧眼如炬者都在把它描写、拍照、画笔定格?唯君之神笔马良般的画风让我目光凝聚,一盯便是几个时辰,复观之。艺术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创造性劳动。绘画虽是静止、无声的视觉艺术,画家却通过形和色的构筑艺术地表现它的变换莫测之美,将自己情感倾注于笔端,而又意溢于画外,感染着人们。拜赏了陕西画坛何正明先生的黄山焦墨山水画,一股馨香油然而生。在绘画上、在画风里、在妙手中,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目标,他是如此地顽强和执着。他画黄山的景象,瀑布、流泉、奇松、烟云、怪石、冬雪等,痴迷于它们外在的形和灵动的美,思考它们存在的价值,发掘它们的人文意义,用他制造的特殊画具和探索的笔墨技巧,创造出一幅幅场面宏大、震撼我们视觉和心灵的焦墨黄山系列画面。特别是精心创作的百米长卷《黄山揽胜》巨幅大作,更是振奋人心。其表现之丰富、笔墨之细腻、章法之变幻、形象之生动、结构之严谨、气势之磅礴,也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总有一种触及心灵的深度:光与色的交响、动与静的对比、大与小的较量,奇妙地构建出何正明百米长卷的画境与诗意。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日益发达和信息的急剧膨胀,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趋于跳跃式,精神食粮也越来越快餐化,艺术创作简约化和概念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我们老祖宗的“师造化”的遗训,以及几百年前达·芬奇说的艺术家要做大自然虔诚儿子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环顾世界各国艺术,人们把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灵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当然是当代艺术不可忽视的突破,可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另外的问题,那就是艺术创作中忽视技艺和艺术劳动的苦功夫。人们似乎忘记,一切优秀的艺术创作都包含了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观念与技艺,而观念又必然通过技艺来表达,而不是赤裸裸地展示。自从踏上绘画创作之路那天起,何正明先生脑子里考虑的便是如何有所作为,如何创新上个世纪80年代席券全国的85新潮曾经使他振奋可是当他真的接触前卫圈子时,才发现那些呼风唤雨的前卫弄潮儿们对绘画的技艺是不屑一顾的,他们沉醉于不着边际的随意涂抹,而把认真的观察自然和严肃的创作视为保守。在失望之余,何正明重新回到绘画原点上进行新的探索。不过,这时经过前卫思潮的洗礼的他开始认真思考了,他领到艺术观念固然重要,而观念与技艺结合更为重要。因此他用那支饱蘸着焦墨的画笔描绘出令人亢奋、深思、往神的焦墨万象、大千世界。

  中年画家何正明先生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有较为坚实的油画基本功,掌握了纯熟的造型技巧。他之所以转向写实山水,一方面出于对传统艺术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出于他对中西绘画的一种认识。在他看来,中西绘画各有自己的体系和不同的表现方法,但同时也有共同的审美追求在技艺上也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近十几年来,何正明先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对中国山水画黄山的研究,并努力把自己掌握的写实造型技巧融入焦墨与水墨画创作之中,“黄山系列”便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丰硕成果,其作品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在表现黄山松云时,以重造型、重写实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关于黄山松风烟云,他研究了数十年他把西画中的某些合理的素描理论运用到焦墨山水中,实现了运用焦墨描绘烟云及浓到淡至白的渐变过程。所谓“墨分五色,全靠水当家”,也就是说没有水的渗化无法实现墨的层次变化。即焦墨画是采用不借助水的渗化作用的一种画。何正明说,如果我的笔上渗了水,在笔尖上沾一点点墨,画在纸上就会晕开,焦墨画是不渗水的,就是把握力的轻重度,来画出灰画色调。运用西画的理论,洋为中用,把透视学、解剖学,光影效果运用到焦墨山水画创作中。

  当今画坛,艺术家的创作态度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固然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可是如果艺术家缺乏丰富的想象力而拘泥于对客观自然的如实描绘,也不会有闪耀着智性和感性光芒的作品出现。同样是观看客观自在的物,不同的出发点和观看方法,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并会自然地流露于笔端和画面。何正明20多次赴黄山写生,先后住黄山三个多月或半年之久,深入到黄山的36峰等各个角落去采风写生。他不仅有到更山日然之物的精细和微妙,而且还去于越过其表面去思考们存在的瞬间意义。他用“移置”这一带有哲学思考的词汇解释这一现象,将黄山奇松、烟云、怪石、冬雪、热爱之情凝聚丹青于一体,将写生中的体味遐想荟萃于笔色墨纸上。他的“黄山系列"便是按照这一观念去进行创作的。所以他笔下一幅幅十分写真的焦墨画,表面上看是黄山自然景象的写生,细细琢磨更是艺术家的心中之物,他把自己的主观思考赋予客观之物,他在穷尽黄山烟云的灵动之美的同时,也把他感受到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沧桑,用带有焦墨的笔触加以描写。“王者动必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协阴阳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故能弥纶宇宙,酬酢神明”。画耘稻浜,独树一帜,何等的不易啊?山岚氤氲,松静处子,日礴云间,相思鸟惊鸿掠过、风景交替,时而画一条线、画一棵树并不难,难的是将这一条线、一棵树能够按照绘画的规律表现到作品中,从中传达出一种生命感来感染他人。如果把绘画提升到“生命性感”的层次上那么就一定会进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境界,并随之能进入最佳的创作状态。那灵秀多姿的奇峰、流动翻滚的云海、历经风霜的庙寺,还有那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的黄山奇松.…与其说他是在向我们呈现黄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毋宁说他在赞叹它们身上存在的力和美的同时,更多地倾叙他对黄山与自然之物的深沉思考。他的作品出自于直接黄山写生,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生,而带有内在的观念性--对存在和生命的思考。他的这种对艺术观念的关注,不能不说得益于他在85新潮中的洗礼,只是他找到了观念赖以存在的栖身--他特有的绘画语言。水墨的块面造型与焦墨画语言的有机结合与融为一体,是何正明绘画语言的特点所在。他十分重视细节的描写,他说,一山一峰的形态,一草一木的仰揖,瀑布的奔流结结,民居的斗拱残壁,奇石的纹理质感,细研觅察,去发现那里最美的细节元素。多年来,他精心研究和表现黄山的笔法墨法,在此基础上,从实践中总结出适用于自己创作的一套笔法,诸如勾、皴、擦、点、染等,用来构建自己的焦墨绘画语言。在精细描写与整体把握的结合上,何正明显示出不凡的才智,他多用满构图把握所写黄山之景的气势,更在墨色运用上注意画面的统一。他十分重视画面组织结构的饱满与力度,加上用巨大的尺幅,营造出具有宏大视觉张力和心灵震撼感的氛围。他关注笔墨语言诗性表现,但作为当代实力派的画家,也由于个性的强悍,他放弃了温文尔雅的表达方式,而采用几乎是“极端”的方式追求他的艺术理想,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艺术中的这种“蛮悍”之气,调和了他对自然的真诚和感情的真挚,而使人感到亲切。吾在他的画作中体会到的是一种博大与精微巧妙结合的诗意:其焦墨山水云雾流水,气韵生动,奇石磅礴,堪称大手笔。

  选定焦墨作画,这是一种胆识,一种卓见,也是一种挑战。从何正明的艺术成果中再一次证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不论水墨和焦墨,都不应拘泥于一种语言风格或样式。中国画传统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它的通融性与包容性。从战国时期到汉代、魏晋,到唐宋、元、明、清,再到充满曲折历程的20世纪,直至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画风格流派纷呈,体貌样式多变,充分说明只要扎根于现实生活,遵循兼容并蓄的原则,绘画语言的资源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发掘传统、以古开今;从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以补充新的血液;借境外国古典和现代艺术经验,为我所用...中国画的创新道路无限宽广。何正明如一介苦行僧,一直行走在焦墨创作的荆棘之路上,一直在寻找诗意的栖居地。到而今,他终于找到了那个诗意的栖居地,并在那方天地里寄情黄山,诉诸焦墨,流淌于笔端,用其焦墨枯笔书写大美黄山及其诗性人生。

  作为何正明多年的好朋友,同时也是一位长期从事书画艺术研究的探索者,我很荣幸地向海内外的书画同仁及收藏界的朋友介绍何正明的绘画价值以及艺术人生,使大家更真切和深入地了解何正明学术指向和艺术价值。

  一位当代的中国画家,一般来说要面对五个传统:一个是中国古老的绘画传统:一个是从20世纪初引入中国的欧洲古典写实绘画传统;一个是在欧洲写实绘画传统上发展出的中国现代写实绘画传统;一个是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传统;一个是正在发展中的当代艺术。这就使得一位当代的中国画家面临多种选择。曾经有几十年,这种选择由于意识形态的干扰,往往被局限在一到两个传统之内,具体地说,就是被体制化地安排学习和传承写实绘画的传统,偶尔兼顾一下中国古老的绘画传统。这种体制化的艺术,仍然在中国有着强大的惯性,它对中国20世纪以来美术的影响,其功过是非,是不能简单草率地作出结论的。我要说的是,何正明这一代中国艺术家非常幸运地遭遇了这五个传统,这就使得他们既不同于其前辈艺术家,也不同于后来者。因此他创作的黄山系列作品,是具备个性化的当代焦墨品格,他在传统与现代的相互参照中,筛选传统的笔墨语言,汲取西方现代构成的表现形式,对传统与现代进行双回解构重组寻找自己个性表达的方式。构图开合目然焦墨飘逸而具有格局,以一种精妙的艺术语言书写心性与意绪,在物于我之间营造新的意境,删繁就简,以空白示人,错落有致,以焦墨的飞流理念定节奏,以焦墨“厚黑”定风格,实现向“我”与“心的过程。他的作品有黑与白、光与暗、实与虚的对比,是在严格的谐调之基础上构建的,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纵观何正明的《云水润养》《观海听涛》《云谷松风》《梦幻西海》《云涌天都》等黄山系列作品,他以写生与创作为主,走的是中国传统写实绘画的路子,有很强的写实造型能力,包括在水墨画中融入光感和阴影。观其用笔,舒展自如。作品扎根传统,在焦墨山水技法、材料上的坚守和探索,向我们展现了焦墨艺术的大美和内涵。他的作品通过描绘黄山的松云,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受和个人艺术理想。何正明认为艺术虽然不能沦为哲学的奴隶,但艺术要有哲学。同样是逼真的描绘,自然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就有区别,后者带着观念深入细节,故而最终能超然物表,表现出存在之真。他在深入观察黄山松云自然物象中,悟到一个属于他个人的哲学概念“移置”。他认为他所观到的烟云之间的万物,那些独立于世的一个一个的存在,一定是被某种不可知的力量“移置”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空位置的。在这个时空位置上,它们存在的时间很短暂,终究会消失殆尽的,无法守,也执守不住。它们与我们遭遇在这一时空,是福缘,应当加倍珍惜,因为“移置”只有一次。所以,作为一个画家,他的责任,就是再次“移置”,把这种福缘记录下来。因为抱着惜福和证缘的心态,何正明不敢逸笔草草,对黄山物象的每一处微观之美,他都清晰而精致地加以描绘。细研密察,去发现那里最美的细节元素。这种对世界和对艺术的哲学认识,使得何正明可以沉下心来,以佛教徒般悲天悯人的胸怀,以道教徒般澄怀观道的心态,以儒家“物吾与也”的格物精神,去“移置”黄山松风烟云奇石的细节元素。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的支撑,使他的“黄山系列”作品笔精墨妙、自然天成形成了“笔墨苍劲、雄厚华滋、雄秀相兼、富有神韵”的艺术语言,他以独特语言才能和学究式的研究将焦墨语言引领到一个自由的高度。他的焦墨黄山不因工而匠,不因细而腻,在消解了表意与技法之间的矛盾后,画面呈现出一种轻松的视觉美感,墨与线柔和的交响演奏出写实形象最为完美的乐章。

  因此,何正明对细节微观之美的观照与刻画,其实也是一种观念的表达。比如《烟云供养》《云水禅心》《山高水长》,都是通过对黄山细节的刻画、来表现烟云的。如果没有这种近似宗教情怀的“移置”观念作指导、作动力,很难想象一个他可以有这样坚忍的耐心去一笔一笔地勾勒。另外,现代艺术的洗礼让何正明在表现细节时,特别重视物质世界微观结构所具有的秩序之美。在对微观细节的组织化过程中,结构、秩序、节奏、和谐,在看上去是单纯的重复中不断编织,似乎缺少变化。但是,不知不觉间,一个点变了,一条线转换方向了,于是,许多的点,许多的线一起变化。这种在重复中渐进,在渐进中重复的手法,很像极简主义音乐,只有等到整部音乐的大结构呈现出来时,才会觉得有一种史诗般的庄严华美充塞天地。何正明认真描画黄山松树的纵横交叉:精心组织烟云流动的节奏感;一丝不苟地描画黄山一山一石的组织形态.……,他这样做,既表达了他对物质世界秩序之美的赞叹,也表现了他对复杂秩序的驾控能力。如果说,真在细节,那么,美在秩序。除了细节刻画的精细入微,以及秩序排列组合之美,何正明的“黄山系列”作品在构图上的整体感很强。他的画面非常充实,从每一个细节,到每一个局部,再到整体,都画得非常充实。首先是造型扎实,然后是有构成意识。他虽然画的是焦墨黄山,但其构图表现出相当现代的构成意识。在这一点上,确实是对中国焦墨画的一个发展。面对来自西方的绘画手法、绘画图式和绘画观念,何正明是一个清醒理性的学习者,也是一个成功的转化者。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对内在秩序的敏感,对形式和构成的把握,还有,适度的观念化,让他的“黄山系列"焦墨山水画有一种创新的时代气息。

  但在中国,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都无法无视强大的本土文化传统的存在。尤其当你手握中国毛笔,用水墨在宣纸上作画时,传统就在你的手上,传统就在你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里,它们像语言一样制约着你的思维,牵动着你的感觉,用笔、用墨、用色,自成体系。品读何正明的黄山水墨画作品,写实,有光影,有色,但不是素描,不是水彩,他不是在用中国水墨画的工具材料画西洋画,他有线条,有皴法,对毛笔的运用有书法的感觉。发挥水墨灰调的特性,淡雅平和。他画黄山,画面总是笼罩着诗意的气氛,朦胧而又透明,含蓄而又清晰,安静,但生气内敛,尤其表现黄山的气势的感觉,沁人心脾。他吸取“骨法用笔、气韵生动、方能灵动”的古训,画山山有势,画云云翻涌,且云水相生,意境高妙深远。《春天的韵律》,画的是松树和烟云,枝干与针叶都在薄零中餐风饮露,表现出既真且幻的仙境般的感觉,是一幅造型、笔墨、意境俱佳的杰作。何正明的实践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水墨写实还大有潜力可挖。他在塑造对象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上的表现力是很强的,远远没有被艺术家们穷尽。中国水墨的行笔与用墨在写意与写实的结合上也仍然大有潜力可挖。

  何正明的焦墨黄山山水作品,是他心灵情感的迸发,是他感知自然的心得,更是他心底的世界。用心品读就会让人有一种神往,有一种赞叹,更有一种依恋,那种读画后的轻松愉悦,是对现实缺憾的补充,是对茫茫红尘的片刻游离,也是心灵沉寂后的自我发展。相对于中国那些更激进或更保守的艺术家,何正明无疑是一位更中庸的艺术家。而中庸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智慧,中国文化的长期稳定的发展,离不开这种智慧。中庸是一种综合、融通、平衡的智慧,在何正明对待他所面临的五种艺术传统的态度和选择上,无疑他表现出了这种智慧,他的绘画风格,也是这种智慧的产物。

  张本平(本文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客座教授,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评论家、鉴赏家、书画家、教育家,是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地址:郑州市丰乐路与博颂路交叉口路东1号楼中原书画院。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乔森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何正明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张民 2024
《美在中国》——让中国精神在文艺高峰上闪亮 | 专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