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书画 > 正文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杨兴晋
2024-11-26 22:54    网络
0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杨兴晋

  前言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牢记教导,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创荣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杨兴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陕西当代国画艺术研究院汉中西乡创研室主任

  汉中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汉中市蜀汉画院副院长

  西乡县美术家协会主席

  艺术年表:

  2012年“春到汉水”“竹林幽鸣”入选当代陕西中青年美术家作品展

  2015年10月作品“幽林日暖”入展高原。高原西北十二省中国画年度展

  2015年10月作品“云之下”入选陕西省第二届写生作品展

  2016年9月作品“新芽”入选陕西省大秦岭中国画作品展

  2016年10月作品“絮语”入选文化部主办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美术作品展

  2017年10月作品“人勤地忙”入展第六届高原。高原国画作品双年展

  2017年10月作品“高原红”入展第三届陕西美术写生作品展

  2018年11月作品“清风雅韵”入展陕西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美术作品展

  2018年10月作品“红透岁月”“金字海”入展中央党校汉中美术作品展

  2019年1月作品“晚秋”入展陕西省文化旅游美术作品展

  2020年10月作品“春曲”入展陕西省宣传部举办的小康。小康美术作品展

  2013年被汉中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美术家协会评为汉中市“十佳优秀美术家”

  2015年被汉中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美协评为第二届"汉中市十佳优秀美术家"

  2021年作品秋梦入展陕西省记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作品展

  2023年作品沃土入展建党100周年陕西省美术作品展

  2024年作品守望入展陕西省建国75周年美术作品展

  浅谈中国画笔墨构成的当代性

  文/杨兴晋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数字化、信息化、多媒体、互联网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传统的笔墨形式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倡导开放、鼓励创新的当代,传统中国画作品中传达的观念意识已经远远落伍于时代,作品中陈旧的图式语言已满足不了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为此,中国画的笔墨继承与创新是画家们在创作中值得深思的课题。

  当代中国画的创新离不开传统笔墨的支持

  (1)当代中国画笔墨继承与创新

  从古至今,中国画的发展始终沿着一条不断继承、不断创新的道路发展着。笔墨是中国画的特点,失去笔墨就等于失去了国画的灵魂。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传统文化一直贯穿始终,中国画当然也不例外。无论是表现形式、艺术风格、还是技巧运用等,中国画都有它自己的基本特征,无论其流派与技巧如何演变,始终遵循着以笔墨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以“传神”作为塑造艺术形象最根本的要求。

  正是这种不断继承,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如传统的笔墨运用和构图样式,人物、山水、花鸟三种最主要的门类,也面临着继承和创新,继承可以使我们体会到中国画的渊远与深邃。但如果一味继承传统而停滞不前,就意味着一种倒退,就会使中国画成为一种呆板的固定形式,从而失去生命力。如元代盛行文人画,在明清继续流行,但较偏重于笔墨风格的继承,而缺乏创新精神。清初“四王”以临摹古人为能事,成为清代绘画领域中保守势力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失去了应有的生机。而中国画之所以盛传不衰,并日益成为当代画坛上独树一帜的画种,创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继承与创新?石涛曾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充分说明了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的特征。作为一个画家来说,一切都来自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体验。只有博览天地大观,你才能得天地之道;只有博览群书你才会得文之助。一个画家要懂得艺与道的关系,懂得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与器的相互依存关系搞清楚,不仅要钻研艺术,而且要充实自己的学识,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文化修养,才会有强大的文化支撑力,才会有更纯粹更深邃的艺术表现力,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艺术审美需求。

  (2)当代中国画笔墨中的形式感

  笔墨是中国画独有的绘画艺术语言,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结果。笔墨作为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是构成中国画独特民族风格的重要因素。笔墨既是中国画形态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画审美的必要参考依据,传统中国画家十分注重修炼笔墨,把笔墨功夫的好坏作为衡量中国画家功底或水平的重要标准。董其昌在《画旨》一文中说“以境界之奇怪论,其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传统中国画自宋元以来,已确立了笔墨的主导地位,后经明清的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笔墨语言系统。传统的笔墨语言,讲究书法用笔,传统文人借助毛笔的书写性,表达一种情怀。

  传统中国画十分讲究传承性,他最大的弊端在于形式上的因循守旧,一些著名的画家到了晚年还痴迷于临摹,如“元四家”中的黄公望到了七十五岁还在临摹古画。元代画家创立的干笔淡墨之后,明代的徐渭、董其昌注重用墨的变化,清代的“海派”画家的注重用色的变化等都是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的变革,但其精神内涵上也是守旧的。

  到了近代,国内的一些画家们对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形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在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的影响下,思想观念逐渐更新,强烈的要求冲破传统中国画程式化的笔墨语言观。改造以往的笔墨语言,主要是在笔墨样式、结构、构成以及造型等形态学上的改观,从而使中国画向现代艺术形态转型。在近代中国画探索中,有赵无极、刘国松立足抽象形态的“墨迹”和“符号”;有黄宾虹的笔墨与西方印象派的绘画笔触的相似性;还有潘天寿强烈的现代构成意识在画面上造成的视觉张力。这些都是他们把中国画置于世界艺术潮流加以发展,他们采用的艺术语言都是在力求创新,力求在形式上发展中国画,这些视觉感受是传统中国画所从没有过的。

  吴冠中先生提出由形式制约内容,他认为绘画有了艺术的语言,形式里面就有了内容。在他的倡导下,注重语言形式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绘画艺术讲形式美,绘画作品所采取的语言表现方式应该是与作品所体现的精神所指相一致的,只有找到了最适合于表现作品精神的语言,作品才更有其艺术价值。现代人的生活,多元的现代文化,使画家们更注重的是对当下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感受,这本身就使画家与传统拉开了距离,贴近生活,用传统的单一的绘画艺术语言再也无法表现现代人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要求建立全新的现代艺术语言表现形式。

  为此,我认为,绘画要从东方写意文化入手,也要借鉴一些西方的绘画语言的长处,并把它们糅合升华成自己的绘画语言。把东方绘画的点线面,黑白灰和西方绘画的色彩、块面,空间构成融合到绘画作品中。从生活中、民间美术中涉取营养,做到独树一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3)当代中国画笔墨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代艺术成为热门,水墨创作也被卷入当代艺术的创作方式之中。如何直接有效表现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成为许多艺术家关心的方向,水墨的语言探索往往在某一个维度上还没有深入扎实地展开和推进就已转向。由于缺少有当代意味的水墨语言和技术支撑,当代水墨在表现当下社会时就突显出在艺术语言上的贫乏。我认为,传统笔墨并不看重创新,但是今天的人们受创新思维的影响对笔墨艺术有创新的期待,当代水墨要体现人们的这种创新心理。对于当代水墨来讲,笔墨创新不再仅仅是人格修炼的方式,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只有在创造性的作品中,人格的呈现才有意义,而那些毫无新意的作品中的人格表达往往是乏力的。

  计算机绘画也出现在现代中国画创作中。由于计算机具有高速运算、精确绘图、快速打印等特点,利用电脑绘图软件,及大地缩短了作品的创作时间,同时也带来的很多问题。如画家不需要基本功修炼,只需一台电脑和一些素材利用绘图软件就可以进行创作,图稿完成后打印出来过稿就行。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电脑版美术作品在各种展览上出现很多,我认为这种作品与笔墨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当代笔墨在创作中的几种方式

  (1)书写型笔墨:

  这一类水墨是以传统水墨的“笔墨”方式来表现当下的社会现象。虽然画面出现的是当下的场景,但水墨语言和背后的方法论还是传统的,在水墨语言上并没有真正的转换和创造。当代水墨之所以为当代,关键还是新的创作观念以及新的创作方法和形式语言。用传统笔墨表现当下题材,这是现在许多水墨画家通用的做法。这一类的创作方式其实并不当代,而只能算是当代题材的传统水墨。

  (2)绘制型笔墨:

  就是不用传统的“笔墨”方式而采用“普遍性”的绘画方式来绘制水墨。水墨的工具材料只是一种普遍性的绘画媒介,这一类的代表样式是抽象水墨和表现主义等水墨方式。与写实水墨不同,抽象艺术和表现主义这两类艺术方式似乎更能与传统水墨效果相融合,如将传统水墨画的某些局部进行放大或变形;或者将水墨的意象进行强化处理,水墨的点线和写意性与抽象艺术和表现主义艺术有某种天然的相似性。绘制型水墨由于抛开笔墨的唯一性,在水墨语言转换上可能性更大,也较容易与本土文脉发生关联,既容易发挥水墨的特质,也容易吸收欧美的艺术经验和创作方法。因此,成为当代水墨的主要方式。

  (3)观念型笔墨:

  就是用西方观念艺术的方式做出水墨的效果。具体做法是用装置、设计、影像与水墨效果结合。用水墨的效果和材料来做欧美当代艺术的流行样式,这一种水墨创作实质上已不是本土意义上的水墨艺术,它缺乏内在的本土文化特质。只能算是欧美流行的当代艺术的水墨效果。从以上三种水墨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代水墨中,真正有创造性的水墨语言并不多。

  当代中国画笔墨在创作中的思考

  (1)当代中国画笔墨的情感表达

  当代中国画笔墨的情感表达,它是在作者的不断感悟和体会中产生的。在美术心理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观点,即美术活动能够让欣赏者产生一种沉迷歌声般的情感体验。美术作品的创作并非是创作者的凭空想象,而应该是作者基于某种背景下,自己心理和思想上的一种表达。因而在美术创作中,不能仅凭空想象,而是要规划作品更深层次的内容。美术作品中要体现作者的情感、内涵,让人们沿着作者的心理一步步探寻作品中蕴含的各种信息,感知作者内心的情绪变化。

  传统中国画所追求的精神内涵、笔墨情趣,以及常见的题材内容,如文人画中常选择的消极避世思想的枯木竹石,以及象征清高坚毅品格的梅兰竹菊等类似题材,已经难于表达当代人的情怀。全球资源的共享、学科的相互交叉,让人们的眼界更为开阔,思想更为解放,他们一改传统规范中的克制、理性、内敛与含蓄的情绪表达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奔放、外在天性的自然流露,向往更为自由的精神空间,渴望看到更具前瞻性、学术性,更有想象力、更异样的当代中国画作品。在这种背景下,当代中国画家的创作理念应该更多关注当代人的思想、当代人的价值观、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以人为本,拓展其创作内容,赋予作品更多人性的光辉。而不应该瞻前顾后,死抱着“传统”不放。

  (3)守住笔墨创作底线

  在中国,书写文字的工具同绘画的工具是一体不分的,而在西方是分离的。一体不分的状况造成了“书画同源”的文化共生现象,而这一共生现象在西方不存在。一切中国绘画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实践都要从这个“书画同源”的文化共生现象出发,而这一共生的基础是一种工具文化。中国古代美学关于笔的工具文化论述很多,在世界美学文库中占有一席之地。笔精墨妙,这是中国文化慧根之所系,如果中国画不想消亡,这条底线就必须守住。但在这条底线上作业,需要悟性,更需要耐性。虽然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中处于守势,但最终使人们认识到一个道理:所有艺术门类都有局限性。局限性不是坏事,局限性就是个性。笔墨是中国画的局限性,也是中国画的个性。

  (3)加强自身艺术修养

  提高艺术修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同人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心理状态、道德观、艺术个性、审美能力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作者就不可能创作出具有艺术美作品,也不可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已的思想倾向。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扩大自己的创作视野,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水平。要想判别形态的美,就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要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美术作品,需要阅读他们、欣赏他们,借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美能力。要提高鉴赏能力,正确引导自身的审美趣味,还需要向那些具有经验丰富的画家在创作方面以谈讨、学习。往往同行的意见可以影响、甚至改变自身的创作和观点。提高艺术修养,有助于全面的欣赏艺术作品,深刻地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加强艺术修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的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这样,在作品中的形象也将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情味,更能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才能为民族文化、为中国画艺术增添新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曾伊全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杨兴晋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赵昕娜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王青彦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