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王洪川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牢记,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王洪川,199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第十三、十四、十五届锦州市政协委员、民盟沈阳市委员。多年来致力于传统国画,专研写意。师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著名画家张晖教授。专注于传统国画基本功的研究与练习,专研写意绘画的要素与笔墨语言,强调用笔点线的力度和笔法,探索笔墨的精华与情绪关系,通过美院的写实基本功学习,不断提升写意的丰富表现力。使得作品生动富有活力,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力量感。与此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写生揣摩和尝试,体会总结,最终形成极具个性的风格,为传统题材在新形势下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这在他近年于西双版纳、菏泽、枣庄等地的写生作品中都能明确的看到和感受到。在梅、兰、竹、荷花以及牡丹等传统题材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精到功力与深厚底蕴,也充分感受到了变化无穷的笔法、生动鲜活的构图以及绝妙的笔墨境界。并从中迸发的激情直达心灵深处,作品的立意、情景和画面情感融为一体。作品体现出一种性情、性格与人性的展示。专业院校毕业使他的作品造型准确,结构严谨,基本功扎实。加上学院的名师指导,作品体现出一定的创作实力和画面驾驭能力!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