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创荣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雷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届研修班毕业。国家一级美术师。由哈佛大学出版、由美国艺术史学者撰写的《身体的印刻与性别的经典:当代中国的女性艺术》中,有雷双艺术专题介绍。2021年入选亚洲影响力TOP100顶尖当代艺术家榜单(BNAAC亚太艺术研究中心/比佛利北美当代艺术中心)2024年应邀参加福布斯中国与凤凰卫视主办的“致敬女性力量—福布斯中国卓越女性艺术家邀请展”于北京凤凰卫视凤凰中心。
雷双:对于我这个以表达为生存的人来说,艺术是我表达感受、欲望、思考的载体。我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称为虚无深渊旁的舞蹈,而那些作品就是源自一个充满生命虚无感的人转化出的艺术现实。艺术是精神的显现,绘画创作也是精神自我燃烧过程,这个精神因找到与对象物的结合而创立了自己的修辞学,从而让自由激烈的身心获得一种外在的形态。我不在绘画中思考,我在绘画中生存——尽管自由生成的思想常常赋予我灵感。
艺术家意识即是一个无所顾忌的、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尼采据此创立了他的与道德对立的生命学说,也称之为酒神学说。我以为自己的那些恣情纵意、无所顾忌的艺术表达,何尝不是酒神精神的体现。
我的作品诞生轨迹总是与我某个时期的精神状态交汇,它们是从我身体的人性中流淌出来。我的欲望之花有时开放在死亡的背景上,从而让它彰显出思想的生命。
我的名字叫红向日葵ab系列 3x(180x104)cm 麻布油彩 2008-2009年
在雷双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中,我最欣赏的是“光寂”系列,这一组作品的个性更鲜明,既有想象又有理性。她的理性主要体现在对螺旋形几何曲线的运用,这个特别别致。我觉得这是中国所有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形式。我把这样的作品称为抽象。而在中国有大量凭直觉靠感性作画的人,他们往往采用泼彩泼墨的方式来制作所谓的抽象画,它仍然模拟的是自然界的外在表象,跟抽象艺术是背道而驰的。我甚至认为如果没有一点理性的话,抽象绘画还有什么价值?因此,我仍然要强调抽象艺术的标准,强调抽象艺术的理性。从这个角度来讲,雷双的“光寂”系列给中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提供了一个新的面貌,我觉得这甚至是一种突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雷双通过这样一种几何形的方式,为抽象表现主义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
雷双的葵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中外艺术史上有不少以葵花为题材的艺术家,相比较而言,梵高的葵花是一种静物,而雷双的葵花是一种葵花的肖像和葵花的风景,把葵花作为一种风景来画。她给了给了它一个虚拟的、广阔的空间作为背景,尤其是那些扭曲的葵花形象,在我看来,它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倔强这种双重的含义,这种葵花的形象让人过目难忘。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葵首两联 146x228cm 2014-2015年
与其说这是雷双对花卉形象的勾勒,如《历程》、《日食葵》《荷·灵魂之舞系列》等作品,不如说她是在整体上被作为一种与今日个人生活血肉相连的“成长”想像。其间,有着不再存在的日常生活的细节,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感的关联,有着因不再有现实的束缚性而显得温情饱满的文化礼仪,同时也必然地与童年、青春等生命经验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说雷双的艺术是从她笔下的花卉来实现了她的艺术理想——花已非花……雷双的艺术如果说有着某种超验,是指她都是以描摹自然花卉的种种变化来附类聚彩的。她艺术的虚拟空间就是真实空间中奇妙的植物隐喻性在显示着她本身的复杂经历、情感、记忆的张力……尽管她不是简单直接地表现现实的复杂,但不过这也许反而成就了她的创作,因为远离现实使她的艺术保留了她寓情的细末微节,凸现了作品自身的神秘性……尽管她不是简单直接地表现现实的复杂,但不过这也许反而成就了她的创作,因为远离现实使她的艺术保留了她寓情的细末微节,凸现了作品自身的神秘性。她是从现实的个人经历中剪裁一些枝叶的片断去排遣、释怀她儿时的体验,尽管这些体验带有梦魇的记忆,所以给予并处理成有些萧飒、诡异的花卉中。从这一点来说,她又是非常真实的,她真实地表现了梦魇状态下的内心世界,可谓是一种在内心折射的抽象现实。这不仅是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流逝,更重要的是再现了人世的沧桑……雷双绘画中各种花卉和缠枝的灿烂、诡异、谔谲,显得异常的丰富,却仿佛昭示着她在现实喧嚣中的一种谴怀、忍耐、坚守、抵御和希望。
——冯博一(策展人批评家)
蓝与黄之三2024年
文学修养给她的艺术攀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中外文学家和画家都是她追随和交流的对象,这种追随和交流,为她的绘画增添了深厚的人文色彩。她对绘画技法和“功夫”的态度是关注、讲究而不沉溺其中。因为在她心里,与时代紧扣的人文情怀和心灵颤动,是艺术创作和艺术生活的动机和目的。我们被她的作品所打动,首先是由于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和感情境界,她总是以诗人的思路观察和思考人与自然,将色彩涂上画布只是她观察、思考的另一个阶段。感受画家心灵最深沉最多样的变化,这种心灵的运动来自她对自然界多样生命状态日新又新的感触,而不是对某一名家功夫的崇拜。作为一个现代女性艺术家,她与现代的同行们保持着独立……她的画一步步从有情景的物象到一个个生命的历史,进而发展为一种综合的结构,一种纷繁而有序的宇宙。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所长)
Dance of the Soul 灵魂之舞 2009年(两联) 146x228cm
自90年代以来,雷双的创作一直以花为主题,不断发展、演绎出多个系列作品,而且愈“演”愈烈,愈画愈自由,愈画愈放松,愈画愈有韵味,她的花,充满着心灵的悸动和生命的情愫。她的花,已成为她表达情思的一种话语方式,成为她绘画的母语……花作为雷双的表现对象,已不单是创作主体和表现客体的关系,她总是将主体的情愫赋予对象,将主体的生命外化于对象。甚至将花自喻,将花从纯粹的客体地位转化为“自我”的替身,进入一种“自我表现”的境界。在这种情况下,花便成了画家自我情感的投射,自我观照的方式,成为一种暗喻和象征,暗喻人的生命状态,象征人的生命情愫,进而诉求人的精神愿望。因此,雷双笔下的花,已不是我们眼中所见之花,而是一个具有丰富的主体精神意涵的对象世界。
——贾方舟(策展人、批评家)
红与黑(1995喷薄--2013时间之环,日食葵)麻布油彩 高230cm宽312cmx厚120cm
作者雷双:《光寂》的灵感来自变换的天象,创作的过程就是去接近那无边无际的感受,那是将自己的心魂连接进无比巨大的存在,那是由客观对应物所激发出的对“未知”的体验,是从寂静之中,从大音无声之中谛听天启。作品完成以后,光成了主角,作者退隐。而那光,它不仅仅是画面效果,它似乎就是构成光的实体。《光寂》是对无限与绝对的眺望,是在有限的时空中回荡的无限的呼唤。
水天中先生留言:“无限的灵动和绝对的自由——画家与光的殊途同归。”
水面的火焰 2024年 麻布油彩 100x80cm
雷双《光寂》系列是赵无极之后,中国抽象艺术家的又一个巅峰之作。抽象艺术说到底就是人与数学结构、自然规则与宇宙秩序的一种共振。与宇宙共思、与自然共存、与数学共相,是人之存在的全部精髓与意义。《光寂》是雷双艺术的一次真正的凤凰涅槃!
——顾振清(策展人批评家)
绝望的欢愉 2011年 100x73cm
在我看来,雷双的这些光是用自己心灵的色彩造型,给观者呈现一个她自己的内心之光。她是一位用光感在画面呼喊的艺术家……这些作品是一种尖锐而无形态的光感——这种光感会在我们看这些作品的时候,侵蚀到我们视觉神经的每一根末梢而产生和她的作品的共鸣……她的光系列,营造了一个她的内心的心波场——你感受到了吗?雷双抛弃了(西方传统的)光学效果,相反,她用油画材料这种极具表现力的手法来表现一种内心的感觉,不再依赖于客观的人为的这种光线的效果。正因为她表现的不是视网膜上图像的简单模仿,所以她的作品是深涩难懂的,有的人觉得漂亮,有的人觉得画得真好,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用理论和文字把握她的作品的内核。
……雷双的荷花,还有她这些花卉系列,我不能说她和周思聪很接近,毕竟在很多方面她和周思聪还不一样。但是她和周思聪都有一种面对生活无奈又接受,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一种无声的无形的,甚至连温度都没有的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在雷双的画中是通过光感来表现,而周思聪是通过安静的墨迹来表现。
——曹星原(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美术史系教授、艺术文化学者)
日食葵 2009年 116 X97cm
雷双是一个始终把目光投向内心,关注自我对世界的感受的人。她的绘画,无论具象、表现或抽象,都直接呈现出她的个性与气质,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自传性的心理叙述特征……雷双在存在中画出了虚无,又在虚无的表达中使我们触摸到了许多难以言说的生存状态,这种难以言说的东西常常使我们感到迷惘,同时也使我们具体而微地体验了人的生命的真实存在,概言之,雷双的创作状态,是以画布上的内在和谐对抗画布外的破碎世界,在孤独与专注中获得精神上的自给自足,从而保持自我的内心独立与完整。……她时常沉浸在画面结构的诞生过程中,同时也就沉浸在生命成长的快乐中,这就是在生命的流逝中感受和品味自我实现的快乐,而不去考虑过程之外的得失与荣辱……这种自发性的力量,来源于雷双自发的艺术创作方法论,即她的绘画,具有心物相遇,物我两忘的直接性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学的表现方法。正如贾柯梅蒂所说,他只模写眼前的东西,避免先入之见。手中的刀笔仿佛听从物象的诉说,在潜意识或者是无意识中完成形象的生成……她笔下的花卉,有过热烈地交织与相望,也有过惊艳的开放与茂密的繁殖,但在这一切之后,它们有的是独立寒秋的孤傲,和在超越世俗的喜悦中的安然静眠。在当代女艺术家中少有像她这样广泛的文学阅读,这种阅读不是理性的知识信息的记忆,而是与个人生命体验相融会的感性觉悟。
——殷双喜(中央美院教授 批评家)
天地悠悠 1996年 102x176cm
我在观察90年代女性艺术的时候,将雷双的花作为一种象征,将她的花与个体的生命相联系,觉得她是用变异的方法描述女性的生命体验以及女性成长过程。雷双的花与其他艺术家的完全不一样,她是把它看做是自己生命的部分、身体组织的内容,情绪和生长背景以及各种复杂结构一起组成一种生命网状的平台,而不是仅仅一种观念的象征。她从生命中走来的形式与她自己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密切关联,绝不是用一般的理念或者固定的形式所能解释的。这种组织体就是生命体,既是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的,也是可感的物质和形式的。……艺术为什么打动人?它的情感从哪来?在这方面我要感谢雷双,她向我们确定地展示了不能确定的生命历程。
——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员、策展人)
绽放与消逝 2020年 130x97cm
我的名字叫红向日葵系列146x114cm2007年
雷双不仅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写作者,正因为她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绘画中呈现一种高深的境界。从九十年代至今,很多艺术家只有作品数量的增厚,少有质的跨越,包括很多女画家90年代以后就停滞了。像雷双这样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中,不断挑战,不断的探索,不断跨越,在新的维度上创作出新的绘画形态的人极少。她从具象到意象再到抽象——从象征性表现主义跨越到到抽象表现主义。今天她以灿烂辉煌的业绩响誉画坛。
从九十年代至今,很多艺术家只有作品数量的增厚,少有质的跨越,像雷双这样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中,不断挑战,不断的探索,不断跨越,在新的维度上创作出新的绘画形态的人极少。她从具象到意象再到抽象——从象征性表现主义跨越到到抽象表现主义。今天她以灿烂辉煌的业绩响誉画坛。她从花语系列对生命的感叹到抽象表现的《大自然的和声》、《褶皱与展开》、《光寂》,将自然、天体对应人生的大格局思考,贯穿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作为一个女性,她既有坚强的意志力,又有缠绵悱恻的柔情;她既有丰富的感性直觉,又有严密的哲理性思考。她以严谨的结构,个性鲜明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美学品格。
——陶咏白(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策展人)
暗夜中的绽放.有光系列 2019年 146cmx114cm
《光寂》系列画面上的光束不知来自何处,带着太极图一般旋转的形状,又好似古典神圣的光环,又似乎是从宇宙外星球发送来的光波。雷双的近作让中国绘画重新获得了与宇宙共感的神秘,这是具有启示性的宇宙语言,中国绘画只有走向普遍性的宇宙语言才可能生成出自己的原理。雷双是如此的幸运与神奇,在绘画中倾听到了如此美妙的宇宙之音,这是诗意的救赎,这是诗意化的艺术宗教语言在当代最为恰切的表达。
雷双的荷系列,几乎是接着周思聪水墨荷花之后,在油画之中的再次复活,是深邃与激烈之不可思议的融合,是荷之神髓的开放。雷双不仅仅是一个画家,也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写作者,阅读她的《玫瑰·岩石—雷双的话与画》,几乎构成了她内心的百科全书,要了解雷双的绘画,比如阅读她的文学性的写作。
从“若夜光寻扶木”到百合白昼的光彩,灵魂的姿影随处闪现,从向日葵开始的绘画,是为了接纳那被蚀的阳光,这暗示生命的创伤,如同雷双所经历的时代的创伤,而到光之百合的合唱,百合花似乎也是众花的总汇与综合吧。因此这三种花,也是生命拯救的三一体,是花最美丽的辩证法:向日葵是面对创伤而保持昂扬的生长,是生命的救赎;玫瑰的凋零与昂扬,则是诗意地救赎;荷花的清冷与透明,则是自然的救赎。雷双在三个方面找到了救赎。这是属于她个人的三一体式的“宗教”,但其艺术的美却属于所有人。
——夏可君
有光(之一) 146x114cm 丙烯油彩 2018年
雷双描绘的向日葵,包括所有的花,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母体感,缺乏归属感,通常都是流变,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有点像上古天地洪荒的感觉了,以至于她的作品留给了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有更多的猜测。
在我看来雷双是一个现代主义者,她对抽象表现主义有一种突破。我之所以更喜欢“光寂”,就是对日食的圆形的光、有规则的折叠感的光使我更感兴趣,这种光有一种神秘感。我觉得“光寂”系列的作品是很有未来的,甚至要超越雷双过去所画花题材的全部价值。
——段君(批评家策展人)
褶皱或展开 2017年 146x114cm
在你的画和文中,我见到的忧郁的美不是浮泛的伤感,而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凝重,但它们是诗……我还要说的是,尽管高超的技巧在你的作品中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但对你来说可以存而不论。在可以不再考虑技巧的情况下,与你作品最接近的例子应该是诗。尼采说,当语言沉默的时候,音乐就响起来。如果语言注定脱离不了说理(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把这句话套用在诗的身上,也应有同样的理由,于是可以把这话说成:“当语言沉默的时候,诗就吟咏起来。”你的画正是如此,所有的道理都晕化在光与影、色与形、虚与实中,沉入视觉的感性世界中然后化开。但它们仍然不属于纯粹的感觉世界(纯感觉的欣悦有时只需要点聪明的匠气就可给予满足),而是在情致(原谅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与理念的大门边徘徊——眼前是感觉,回看却是生命,是历史,是洞穿荒谬的深邃,是永远不会被踩在足下、烂在泥里的心。
——吴永强(四川大学教授 批评家)
光寂 2023年 100x160cm
雷双以“画”与“话”并置,用“双翼”寻找能够体现精神力量的视觉形式,追求作品的精神能量,或许正是她从绘画和文学的双重视角对文人艺术家身份的自觉凝视。这样的一种艺术创作状态亦即生命存在的状态,使雷双超越中西绘画传统的鸿沟,在当代的语境中上溯了中国的“抒情传统”,回应了魏晋以降“物色”与“缘情”的传统…… “雷双的花”之意义,首先是现代主体的建构,是人格的体现,雷双欲以“画家”的身份召唤或刺激出一种对于时代环境的感受。这是内在于雷双抒情的一种精神内核,因此而被赋予了更多世变的涵意。“雷双的花” 跨越时空,其所回应的是两千年前屈原的心声:“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由于雷双的创作是个体对其时代所做的反思性回应,所以她的艺术表现更有内容、也更为深刻。无论言志还是缘情,都不会化约为绝对的个人或唯我的形式,因而与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有别。无论是沉郁还是恣肆,无论是幽深还是桀骜,雷双这位性灵的舞者,把我们对现代性的思考引向对价值的重新定义。
——宋晓霞(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光寂两联 2021年 100x160cm
一场春梦,都是昨天读雷双读出来的。一颗女儿心,又寂寞又活跃,一会儿冰肌玉骨,一会儿狂放妖媚,‘发乎情,止乎礼。’就在这颤动不已的分割线上跳舞到死吧,这是中国传统女子的宿命。人心里跟明镜似的,纯净的美与思,是海市,是烟霞,摸不得,碰不得,一走进去,就成灰烬……雷双是一条流凌大河,河水源自她的生命深处,冰晶的寒芒,水流的温婉,冷时冷彻骨髓,暧时踏青春三月,只觉得风清花好人妙,却不知身在其中。
——曲令敏(散文作家)
褶皱或展开 114x292cm 丙烯油彩 2018年
我更看重光寂系列作品的语言脱离具体物象后的精神言说的纯粹性。脱离了具体物象的干扰,它似乎更能够与艺术主体精神发生共振。幽暗的画面情境,震颤的、滞涩的、交织的、书法性的白色线条,仿佛灵魂在寂夜的独白,像小夜曲,散发出一种无以名状的思绪……我觉得,这个系列是你艺术语言的进一步探索,能够体现你艺术风格的独特一面。
——吴味(批评家)
褶皱或展开 2016年 146x114cm
见到雷双《光寂》系列之一时,就被画面折射出的超越时空的强烈穿透力所缔造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击中,一种来自遥远空间的呼应在胸腔里回荡。黑色背景中的光晕在画面上自由的伸展蔓延,如同深渊中飘然而出的霞光,在寂灭之境中又蕴涵着无尽的希望,透出一种向死而生的力量。黑色与光晕所呈现的视觉冲突,散逸的光线与居中的圆形光环所起到的聚拢效应,一同构建出对立而统一的静谧中的无限生机。艺术家以独具的语言技巧透过画面淋漓尽致地折射出她深刻而内敛的精神世界、渊博的理性知识结构、自由奔放的热烈情怀,体现出作画者在宏大题材面前卓越而深刻的表达能力,并将个体在绝对存在面前的心灵感应完美地呈现出来。
——邵其兵(批评家)
光寂系列之四 2016年 100x80cm
漆黑到至暗时刻,一朵白花或者一具躯体,残缺却在绽放,光的绽放。满是伤痕的光的身体,斑斑驳驳,不知经历过多少风雨,却依然在黑夜中生长出来。黑暗依然在吞噬光明,光明也在征服黑暗,这岂不就是世界的本质吗?正义与邪恶争战,上帝与撒旦在历史的时间中争夺空间。黑暗的边际似乎深不可测,但光既已来到就不会退去,奔涌其上的无数种笔法、色层、泪水和激情都被光感召而来,生生不息。
——郝青松(批评家、策展人)
向里尔克致意的玫瑰之十 2020年 100x80cm麻布油彩
2023锦都个展八位跨界著名学者发言摘录
我还想到几位女性诗人,比方说像茨维塔耶娃,雷双老师的画里就有像她的诗歌里那种特别强烈的东西,那种近乎原始的生命的感觉……女性也可能比男性更强烈,更狂放,更坚强。譬如茨维塔耶娃的诗就是这样。而雷双老师的画也是这样……雷双老师的这些作品,给我最大的震撼就在于它们的分量。这是那种真正的分量,那种含蓄的、内敛的、深沉的、恒久的分量。无论绘画构图简单抑或复杂,都是如此。如果谈论雷双老师的艺术风格,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她的作品中确实融入了她的全部人生,乃至我们整整一代人的人生——是融入,积累,历练,不是掺些什么东西进去。这里还有她对现实的思考,对未来的——也许不能说展望,至少是一种态度,或把握。这些作品中有一种超越时代的东西,超越一己经验的东西。这就像我们读古代的优秀作品,看异域的杰出绘画一样。甚至我们未必知道那个作者是谁,他有哪些际遇……我觉得一件伟大的作品,就应该这样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超越种种限制,为更多的人
——无论是当下还是以后
——所契合,所共鸣。这就是我对雷双老师的作品的总的评价:我认为这是传世之作。
——止庵(著名作家、自由撰稿人)
燃烧的唇印 2021年 100x80cm
一进来我有些恍惚,看到第一件作品《灰烬之诗》,触发了一种时空倒错感。这些玫瑰似乎是冥界的花,或献祭之花,对死亡的告解、超度,不在我们世相里边,相信这是雷双的灵性所能看到的。由此想到里尔克的诗句:“那些可恐而诡异的东西及其存在方式,你怎能忍耐,为它受苦呢?——我赞美。”雷双的玫瑰、向日葵诸花卉主题在这个展览上,告别了以往的眼目的作品,表现出自身的秩序和自由,转向灵性的作品。
如果结合雷双的作品分析,她所关注的题材和主题是一个辖域,比如说花朵,早在90年代她就参加过在廖雯做过一个“女人与花”的女画家联展,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雷双的作品,她的起点已经不是静物画、咏物诗的赋形、再现,她是象征主义诗歌的视觉化,她具备了里尔克、艾略特的象征诗学底蕴,所以她在那个时期就有“解辖域化”的预表。
女人与花,作为一种性别隐喻已经被“辖域化”,并且越来越庸俗化了,面临“再辖域化”的创造…《蓝和黄》这幅向日葵画的是乌克兰现实处境。湛蓝的天空下,那土地是葵花的金黄,纵横展开了富饶而灿烂的意象,但是向日葵被摧折、蹂躏,显得苍白、悲怆,和平之血将要流尽,独立自由的梦想破碎,令人惶然、哀恸。流无辜平民之血者,一定要付出更多的血的代价。
——岛子(清华美院教授、诗人、艺术家、批评家)
玫瑰之音 2022年 80x60cm
何向阳(作家,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我其实很难想象一位女作家、女画家在玫瑰身上寄予的深情,这种深情又是通过一种反常态的方式一一呈现出来。如何将天真与老辣,热烈与枯槁,冷酷与激情,死亡之坠落与生命之狂舞同时在一个画面里展现出来。我想这是画家雷双的艺术秘密。她的画作中一直有一种激越之情,我认为这种激越之情与她生身于湖南的水土有某种隐秘的联系。也与她的祖父艺术家家族传承有某种血脉关联。当然联系最为强烈而紧密的信号则是她的女性性别。她借助玫瑰诉说自己,诉说绽放的每个生命对世界渐次凋敝的抵抗。这抵抗力量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全部不按既有的法则来。这使得她的画作每每以解构主义的面目出现,但又绝不坠入零度叙事。在最本质的意义上,解构主义反而与零度的冰冷背道而驰。许多时候的深夜,当夜幕变成一张画布时,我眼前会显现出雷双的玫瑰。流着泪的,流着血的,撕裂的,恣意的,疯狂的,燃烧的,悲悯的,哀痛的。在岁月与时间中,我想她想说什么呢?她想说的不是观点,而是存在。
——何向阳(作家,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病玫瑰73x54cm
梅西安在他的音乐里有一种隐喻,就是上帝无所不在。我在雷双老师的很多画特别是那个“致敬里尔克的玫瑰”系列中,我看到了很多神性的东西。这种神性,即使不是上帝,也是神或者精灵,或者是天使。画里始终感觉有一种目光在窥视,在这个画里见不到的地方,感觉有眼睛在盯着你。
——刘雪枫(著名音乐批评家,三联书店《爱乐》主编)
灵魂的姿影 2014年 100x140cm
我看她这些文章的时候,发觉作为作家的雷双,读了很多的书,里面有文学,从里尔克到博尔赫斯到大江健三郎;有艺术史家如夏皮罗,也有很多哲学家,海德格、阿伦特、加缪,一直到德勒兹…我觉得我说不定可以讲点东西,因为今天是叫跨界学术研讨会议,我以为有些议题,是可以通过艺术家雷双的作品去谈论的,如当代艺术和艺术哲学,特别是德勒兹的哲学。为什么要谈德勒兹呢?首先因为在雷双的文章里面提过很多次。她提到、注意到德勒兹的巫术之线。很多人以为德勒兹是一个唯物思想家或一个物理主义思想家,但是现在的研究,有人发觉他思想后面有一种从古埃及、古希腊开始的赫尔墨斯主义,通过中世纪,一直到近现代的生机论。巫师世界观是德勒兹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跟他的艺术哲学也特别有关系,可能也跟他吸引到很多艺术家一直在看他有关…在创作之时,就像雷双引用海德格的话所说的,是语言穿过身体到了诗作,是语言成为穿过你去到你的文字的。我想这个表述也可以用在艺术家雷双本身,经过几十年,这么多画风,这么多技巧,这么多体系,这么多美学,这么重的东西,可以说是都要穿过画者的身体表现出来。刚才说到的当代艺术激化的矛盾,其实艺术家如雷双是完全可以承载起来,她体会过,体验过,身体力行过,能用思想跟行动表现出来。这大概也就是艺术家最有价值的所在。
——陈冠中(著名文化学者、作家)
向里尔克致意之五 跌落到高处 2012年 146x114cm
非常喜欢雷双作品中那些燃烧的黑色,那些色块与笔墨的交响。用感性与直觉,她将随意的变形与笔墨流动融合在一起;用理性与精心地建构,她将各种花卉的意象与自己的注释结合,形成了一种在艺术上和社会学意义上都非常勇敢的复合文本。她用抽象的艺术意象,抽象而又有形地面对了坚硬、清晰的中国历史与现实。
——郝建(著名电影批评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向里尔克致意两联 2023年 麻布油彩 100x160cm
大家今天一直在说跨界,我有几个感觉。一个是我会把雷双老师所有的画当成一幅画来看。你会发现她的画面内容的变更和笔触的起伏,实际上是她这一代乃至好几代知识分子人生的境遇。接下来那我先跨界哲学,雷双老师画风的变迁,有一点像从尼采向着光的自我燃烧,走向米歇尔福柯重新审视人类心理的病态史,自我解剖并以此解剖世界,最后呢,尤其是她现在的新作。我觉得她是把德勒兹所谓的那些层,重新叠置。时间和空间的流变,构成只有哲学家的脑海才能识别的层,层叠对艺术家而言构成艺术语言的重组。雷双一直致力于这个重组。
——云浩(著名艺术学者)
向里尔克致意-众多的眼睑 2020年 丙烯油彩 100x80cm
邓平祥(批评家)雷双的具象画有几个特征,作为一个女性她的画比较硬气、硬朗,她有一种出色的感觉,而她的抽象画仍保持了她原来画作的硬朗、硬气,还有苦涩。她的笔在画上的运动一点都没有流利、流畅的感觉,那是非常有力度的书写,非常有力度的推进,并且带有一种苦涩,当然这种苦涩也许是跟她的精神或者她的情感的经验或者是她身世的经验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包括她的硬朗、硬气这个特征也可能跟她的人格有对应关系的。我看她的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结构性。这个结构的关系是欧洲性的,中国的一般没有明显的结构性。而这个结构性在她的画面中非常突出。结构性往外可以达到很大的广度,往内可以达到非常的深度。抽象艺术我认为除了结构之外还有一个难度就是丰富性,而雷双作品的丰富性非常好,她通过运笔,把绘画、书法、材料,把她原来画花的那些形式因素打碎肢解了以后呈现结构,变成一个新的抽象的生命体,这也是一种丰富。
巢 2021年 146X114cm
许德民(艺术家)…每幅画都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力,我们可以咀嚼到任何一个细节。雷双对材料的理解、对色彩的关系,明暗细部、细节,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在向日葵中就表现出来了。现在她把抽象画的细节表现得如此丰富,色彩宣泄得如此交响,使我们感到非常审美的巨大享受…这种颜色有一种天然的魅力,有一种灵魂的交流和呼吸,有生命在里边。那种灵动感,细微之处的深邃,无言的空旷和虚无,那种深奥,那种坦荡你都可以从审美中感受到。
灰烬之诗 2020年 80✖120cm
耿占春(文学批评家)一个几乎只画花的艺术家能够把她的世界拓展多远?雷双画花,然而她很快地显示出她并不是一个静物画的画家。她是一个将花的表现潜能发展到某种极致的人。她所画的每一种花都是一个不难辨认的喻体。她说:花非花。对她来说,一切花都携带着自身的本义与充满歧义的引申义…这些花都指向艺术家自身。雷双的花是人的某种内在特质的一个可见的形象。或许可以说这是以花为肖像的自画像,一种“花的传记”。揭示着从灵魂到身体,及其它的社会与历史内涵。
时间之镜 2024年 80X120cm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