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书画 > 正文
《大美之春》—— 向昌锋|2025乙巳新年特展
2025-01-21 10:34    网络
0

  前言

  新年,宛如一首清新的序曲,奏响着希望与新生的旋律。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迎来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新年特展。艺术,是时代的脉搏,是社会的镜像。在当代,艺术的形式日益多元,表现手法层出不穷,但其核心始终未变: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碰撞,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艺术是时代的声音,文化是民族的根基。”艺术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与文化的力量。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像是一扇窗,打开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也邀请我们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

  新的一年,新的艺术探索。艺术创作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也是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正如蛇的蜕变一般,艺术家们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脱胎换骨,涌现出新的创意与灵感。我们相信,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结晶,也将在观众心中激起新的波澜,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好、对智慧、对未来的渴望。

  让我们在2025乙巳蛇年这个充满变化与可能的时刻,带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敬仰,走进这场丰富的艺术旅程。愿本次展览成为我们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启迪,以及未来创作与探索的源泉。

  艺术之路,不仅仅是技巧的磨砺,更是精神的追求与时代的呼唤。在这条道路上,每一笔、每一色、每一形,都是艺术家心灵的投射,都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深情礼赞。无论是对自然的描摹,还是对人性的探索,艺术在本质上永远追求的是对真理的启示和对生命的尊重。

  当我们站在“大美之春”的起点,眺望着那座“文艺高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光明。每一位走在艺术之路上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点亮“中国精神之光”,让这份光辉照亮世界,温暖未来。

  向昌锋,1967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本名向红兵,号书琴杯剑、丰彤关主、听象观音,华北油田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石油美术家协会会员。

  职业媒体人,曾供职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长期的传媒实践为其美术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纬度——作品先后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展览并获奖。其国画渊源远追吴道子、顾恺之,近学任伯年、钱慧安,当代转学王淑晖、钱笑呆、刘旦宅、华三川、范曾、戴敦邦。。

  其书法机缘自岳飞而毛泽东,而二王,而柳、颜、欧,而金石古文字。

  2024年

  《燕赵传奇》200cm*200cm被沧州博物馆收藏

  《仙游图》100cm*200cm被李白纪念馆(四川江油)收藏

  《元宵乐》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华北油田第38届美术作品展”

  主要作品:三绘《梦游天姥吟留别》组图、《红歌行》、《奔腾》、舞蹈人物速写系列

  2023年

  《春节序曲》、《西游记图》参加华北油田第37届美术作品展

  《盘丝岭的弯弯绕》等六福插图被《西游记》集邮研究会收藏

  2022年

  《耸玉堆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入展华北油田第36届美术作品展

  《西游记》集邮研究会出版“向昌锋绘《西游记》扑克”

  2021年

  《爱唱山歌给党听》入展华北油田第35届美术作品展

  《西游记》集邮研究会出版“向昌锋绘《西游记》明信片(二)”

  2020年

  《西游记》集邮研究会出版“向昌锋绘《西游记》明信片”

  《开春》、《生机》入展“众志成城河北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

  《村里大戏要开锣》入展河北省企业员工书法美术作品展

  《多子多福》入展华北油田第34届美术作品展

  《钟馗像》才加抗疫主题义卖900元捐灾区

  2019年

  《西游记》全本插图选入展中国美协举办的首届中国插画艺术展并入选重点作品

  《西游记》全本插图选入展中国美协插图艺委会举办的“2019‘视界’插图”作品展

  《西游记》全本插图选入展第四届全国高校插图展暨首届全国高校书籍装帧艺术展

  创作《冷眼向洋看世界》

  改仇英《辋川十景》图卷画成《辋川贤居图》

  2018年

  《百事兴旺》入展华北油田第32届美术作品展

  创作《燕赵传奇》、《孔子演教图》

  2017年

  《大吉大利》入展华北油田第31届美术作品展

  2016年

  《仙游图》入展华北油田第30届美术作品展

  2015年

  被中石油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梦游天姥吟留别》组图选入展第三节全国高校插图艺术作品展

  《追梦一代》入展华北油田第29届美术作品展

  临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及戴敦邦《白蛇传》全本连环画

  2014年

  被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吾乡传奇》入展河北文联主办的“管道杯”河北省企业员工第十一届书法美术摄影展并获二等奖

  《马到成功》获河北省职工书画展优秀奖

  2013年前

  临摹《戴敦邦新绘红楼梦》,

  跟学全部“跟徐湛学国画”(花鸟画),

  跟学全部吴蓬山水画教学课程和芥子园画谱课程

  多次为华北油田河间钻井社区设计元宵节生肖吉祥图案,计有鼠年、牛年、兔年、龙年、马年、猴年、猪年

  甘隐画痴——向昌锋

  作者:风侠

  2018年,坊间突然就冒出来一套《西游记》全本插图,两百多幅水墨彩图造型生动,笔墨酣畅,规模宏大,有始有终。有好事者专门盘算过,别看创作“西游”题材的画家不计其数,但要说全本插图,那么自《西游记》问世以来这还仅仅算是第三套。人物画是所有画种中公认更具难度的领域,何况《西游记》里的人物不是生活中的常态,其中的神佛鬼怪往往极尽夸张,又在民间有着广泛且根深蒂固的影响,此外还涉及到山水、亭台、舟车、花鸟、走兽、各类器物等题材领域,并且还要把成精的鸟兽画出人的表情来——这大概就是问津《西游记》全本插图的难度所在!这套插图的问世,让中国《西游记》集邮研究会的孟祥伟主任激动不已,在他的倡导下,研究会一口气为此出版了两套明信片和一套扑克收藏品,并特邀其作者单另绘制了六福《西游记》组图予以收藏。然而这套精美插图的作者“书琴杯剑”,却谁也说不清楚是何方神圣。直到插图被选入中国美协举办的“首届中国插画艺术展”作为重点作品展出,百度百科和艺评百科等媒体才公开了其作者信息:“向昌锋,原名向红兵,号书琴杯剑、丰彤关主,河北美协会员、中石油美协会员、华油美协理事,生于1967年,曾供职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

  难道真的是北京电台《新闻天天谈》的主持人昌锋?别说曾经听他节目的听众,就是那些往昔的同事,也大多不清楚这些年他究竟去了哪里。做为他的亲属,我们也是在突破他的百般推辞后,才又坐在了一个饭桌上。酒到半酣,昌锋先生笑谈自己的人生,脱口而出:

  “曾到红尘最浓处,也历弥深歌舞场,人间咸淡多说过,好弄笔墨懒开腔。”

  不错,他曾以央视《农业新闻》记者的身份,深切关注上至全国两会,下到偏远农村的人间烟火和时代洪流;也曾在央视戏曲音乐频道作为编导,常年向观众介绍影视音乐,见证两届春晚成形,冥想中外戏曲音乐那勾魂摄魄的奥妙;又应北京电台交通台台长李哲勇先生(当时供职于新闻台)之邀,参与创办并主持过该台的新闻评论开山栏目《新闻天天谈》……或许正是这样的开阔视野和深厚积累,给他后来的“西游”插图创作,做出了意想不到的铺垫。老父亲八十岁那年,昌锋先生放下繁华与热闹,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身边。突然闲下来的日子里,自小热衷的写写画画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当别的文人墨客感叹自己走上了“文化苦旅”,甚至有画家说自己是画坛苦行僧的时候,昌锋先生却说从来不觉得画画是什么苦差事,“能画画多幸福啊!”他说。

  天生的画家

  昌锋先生对书画的兴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据他母亲、一位老教师说,在怀上他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画画,总想着如果能生下一个爱画画的孩子就好了。于是那段时间她特别关注画画儿的事,专门去看画儿,也画上两笔。果然,小昌锋生下来,话还不会说、路还走不稳的时候,就用粉笔在妈妈的办公室地上,画满了圆圈和十字,还像妈妈备课一样,写了满篇只有老天爷才看得懂的文字。上学后,老师经常反应,说昌锋同学的作业本背面,往往画满了各种图画,有的竟然还不错!好在对于这样的涂鸦,大人们并没有过多地批评,反而表现出惊叹和喜欢,这在无形中激发了小昌锋的干劲。尤其是外婆,她可能是昌锋的第一个铁杆粉丝,她老人家拿着小昌锋的画儿竟然能够讲出故事来。听着外婆的讲解,昌锋的心里无比幸福和激动,一个想法潜滋暗长……他在作业本里写下:我的理想是,将来当一个画家。

  然而造化弄人,命运并没有给昌锋当画家提供应有的便利。小学的时候,美术老师只教画一些小刀、手绢、向日葵之类的简笔画,根本难以满足昌锋同学的求知欲,中学因师资问题干脆就没有美术课,毕业时更无人提供美术相关专业的深造机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画着自己的画儿,画那些喜欢的东西、能想到的东西。别的同学课外玩耍的时候,小昌锋痴迷地沉醉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高兴或烦闷的时候,他就用画画儿来庆祝和进行排解,兴之所至,干脆画他一个通宵。一旦拿起画笔,他便废寝忘食。条件有限,他就掀开被褥,露出床板,铺纸作画。一壶开水、两个馒头就能对付一天,吃的什么无所谓,反正沉迷在画儿里的他有滋有味,甘之如饴。有同学来访,他嘴里和人家聊着天,手眼仍自顾作画。来则自来,去则自去,昌锋不请不留,依然故我,反正大家都知道他就是这么个人!随着慢慢长大,昌锋的画本越来越厚,但无论老师还是父母,都希望他们这些孩子学好数理化,父亲甚至警告说,一旦发现他不把精力放在主课学习上,再偷着画画,就将他的画本付之一炬。可越是这样,越是逗起了昌锋画画儿的瘾头儿。为防万一,他将自己的画本委托给一个要好的同学保管,谁知画本还回来时只剩下了薄薄的几页,其它的全被同学妈妈当成画片贴在了酒柜里和墙壁上……昌锋在难过一阵儿后又有些开心——毕竟连同学他妈妈也觉得这些画儿很好看,不是吗!那些画儿贴在他们家,是否相当于给自己搞了一个陈列馆和展览馆?当然,来看昌锋同学的新作品,听他讲画儿里的故事,成了周围同学的一项特别娱乐,也成了这些同学向别的班炫耀的小小谈资。学校的黑板报、墙报、学刊设计和插图,自然也成了少年昌锋一展身手的园地,搞的更多同学、老师和校领导也都知道了有这么一号人物。渐渐地,就有别的班的同学相邀来看哪位是向昌锋。也是在那个时候,昌锋就过早体验了当名人的不自在,开始用各种各样的笔名、艺名来尽可能避开众人的视线。说起那时的知名度,昌锋还有些许过意不去。他周围本来也有些喜欢写写画画的同学,但在看到过他的作品后,觉得努力无望,渐渐就放弃了这项爱好和特长。这在使昌锋同学备受鼓励的同时,也让他有些遗憾,只能默默地在心里对那些同学说:对不起了。

  天选的画家

  当我们因为昌锋先生那么热爱美术,却没能进入专业的美术院校而为他惋惜,感叹他是怀才不遇时,他却说恰恰相反,自己是“微才而遇”!通过自学和深造,他的大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生专业方向是新闻学,每一步总有贵人相助,将其选调到相关岗位。当初进入电视台,本来领导也是看中他的美术才能,调他去当美工的,偶然发现他在文字和语言方面的潜力,才将他转入了编辑记者和播音主持的岗位。因为这一行太过热闹,昌锋将此前在美术方面的积累,一股脑地奉献给了电视工作。本世纪初,电视传媒井喷式发展,他又在数百人的竞争中相继考入北京电视台青少部、央视《农业新闻》栏目组,后又凭一篇电视剧《长征》音乐分析的文稿,进入央视《影视留声机》栏目——凡此一干就是二十年。从今天书画创作的角度来讲,那热闹的二十年算是走了一段大大的弯路吧——我们问。“当然不是!”昌锋先生的眼里闪耀着激动的光芒,“恰恰是那些年的经历,让我得以从传播学的角度、从影视的角度、从音乐的角度、从戏曲的角度……去观察美术,成就了我的美术观、大艺术观,打通了艺术的门径,因此我也才能真正登堂入室。”可能是自己提到 “登堂入室”显得有些自负吧,他自嘲地笑了。

  怎么才算登堂入室呢?对书画鉴赏和收藏有着浓厚兴趣的我们,当然非常想知道他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昌锋说,很多大家都谈到过这个问题,比如齐白石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话相当有水平,但他却不告诉你这“似”与“不似”的度在哪里,而这,就是艺术的门径。又比如最常听到的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究竟高在哪?这也算是艺术的门径吧!他曾就此读了很多书,问了很多人,始终得不到一个可以落实到操作层面的答案——就是说,那些流行在世间的说教,统统不能指导他的艺术实践,“你搞出来的东西,不是媚俗就是欺世,这怎么可以呢?” 昌锋先生巧妙地引导着我们接近他的思路。在他求教的人士当中,不但有在美术科班深造的博士,也不乏在艺术院校任教的权威。他说不知道是真的连他们也说不清楚这么刁钻的提问,还是他们不愿意把真知灼见和盘托出,总之始终没有人能回答他的“白石之问”。尤其是在采访中与一些当代艺术家深入交流后,他更是陷入了深深的惶恐……到此,当年没能进入美术院校深造的遗憾,渐渐烟消云散。他甚至有些庆幸——如果这些科班人士都不能回答他的心中疑问,去美术院校厮混几年甚至十来年,比起自己的经历,是否反倒是一段弯路呢?

  最后还是又回到他的专业领域。在他探求故事播讲的规律时,有那么一个难眠的夜晚,往昔对音乐、影视、戏曲等等方面的感悟,汇成一道灵光,照进他的心里,使他豁然开朗:艺术品从生活中的物相到入眼入心后成为心象,经过艺术家的操弄成为艺像——艺像来自物相,当然有其渊源和联系,这不就是所谓的“似“吗!艺像当然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搬物相,其间有眼的取舍、心的加工,还有手的操弄,当然应该“不似”了!“似”在对物相的关照,“不似”在对物相的取舍和理解,以及各种各样的艺术加工。而这“不似”也正是“艺术高于生活”之所在!如果说美术和影视的创作有可能滑入“太似”的误区,那么评书、播讲里的世界,怎么可能和现实世界搞混呢!中国传媒大学的几位教授就曾说过,影视剧表现的东西,就该多一些生活中难以见到的,甚至是人们想象不到的内容,不然,人们为什么要看你的东西!这就叫“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具体而言,就是艺像比物相更美、更有趣、更有亲和力!他由此深入探索了艺术的“美、趣、亲”在创作过程的发力点所在。世间所有的美,包括自然美,无不源自节奏,他说:“感谢我的老师,中国传媒大学的张颂教授,在讲解‘节奏’时,没有将其仅仅局限在音乐领域,而是告诉我们,‘节奏是一件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要素,有次序、有节度的变化’,这才让我的思路从故事播讲,牵连到书画、音乐、影视剧创作……等领域”。事后,他将一篇《播天讲地话蹊跷》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广播》杂志上,也将另一篇指导自己观察艺术现象和进行书画创作的论文《弄象成艺》用文言写成,极尽简略,像古人的“要诀”、“宝典”一样,暗自珍藏。

  在深入了解到他写下的《弄象成艺》后,你会知道,他可能只向你透露了事情的冰山一角。《弄象成艺》不但明确了艺术门径、艺术起源、艺术的力量、艺术创作的着力点,还理清了艺术学习用功的先后次序、艺术创作的失败、传承与创新等问题,甚至关照到东西方艺术之所以呈现“写实”和“写意”分野的本质所在。当然,他不同意西方艺术写实、具象,东方艺术写意、抽象这种表述,他将西方写实油画之类的艺术定义为“拟态艺术”,而将中国画、中国戏曲、雕塑、相声……之类称为“弄象艺术”。他说,东方艺术也有拟态和具象的成分,西方艺术也不乏弄象和抽象的萌芽,东西方艺术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以拟态为主的西方艺术是对自然和生活的模拟和再现,而东方成熟的弄象艺术,比如传统国画、雕塑、戏曲,乃至建筑等等——的创作,多了一个取象、得象、弄象的过程(这和八卦、文字的诞生过程是一样的),最后是对生活和自然的表现。举个简单的例子,油画儿画出来的葡萄,可能会让你流口水,勾起你吃葡萄的欲望;第一次欣赏芭蕾舞或看到维纳斯雕像的人,可能会惊艳于他们身材和相貌的俊美,产生某些生理上的快感;看得多了,才会忽略掉低层次的感官刺激,进入审美境界。而欣赏国画的葡萄和中国寺庙里的雕塑——哪怕是某些金刚、力士的半裸雕塑呢?你感受到的是国画葡萄的笔墨纵横,水韵华滋,是金刚力士带给你的震撼甚至恐惧。看郑板桥的竹子会有清瘦和高风亮节的感觉,看吴昌硕的梅花会有铁笔画沙的硬骨傲然,看齐白石的虾会有凭空驭虚的大自在……也就是说,弄象艺术规避了低层次的感官刺激,直接让你进入了审美的理想王国。西方的大家和智者,比如毕加索就认识到,真正的艺术高峰在中国。所以昌锋先生确信,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对书画审美的深入,弄象艺术一定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甚至像中国饮食一样走向世界。

  天造的画家

  没有美术科班学习经历,也非师出名门,怎么就做成了许多科班、名门出身的人都没有做成的事?昌锋先生笑谈:“可能我上辈子就是画画儿的吧,潜意识里本来就残留着那一世的记忆。”细考起来,昌锋先生之所以能画出令众人赏心悦目的《西游记》全本插图,其绘画功力并非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化训练。因为从小以来的兴趣使然,他一头扎进美术天地,自然地接触到了许多今古名家:张光宇、王淑晖、任率英、胡若佛、钱笑呆、华三川、范曾……以至任伯年、吴昌硕、吴道子、陈洪绶……随着当代印刷技术、网络和手机媒体的发展,古今名家的作品更多、更容易地进入了普通百姓家,这都是他潜心研究追学的范本。在梳理完中外美术史,尤其是近代中国美术史后,他将追学的重点锁定在戴敦邦身上。戴老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为央视电视剧《水浒传》设计人物造型,每集电视剧的片尾字幕,都以戴先生的系列人物造像作为背景。大众就是因此熟悉戴先生和他的作品的。而昌锋先生对戴老的关注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从戴老为英文版《红楼梦》画插图,到后来的“红楼”、“封神”系列连环画、唐诗宋词意境画,各阶段不同版本的“水浒”、“红楼”、“三国”、“西游”及其它古典名著的插图和人物造像,昌锋都予以成规模的临摹学习,他甚至系统总结出了戴老的笔法、线法、型法、色法、墨法、章法。

  昌锋说,五四以来,以徐悲鸿、刘海粟为代表的中国画人和其他领域的仁人志士一样,将学习的目光投向西方,这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确是不可否认的潮流和史实。但纵观整个画坛,许多人忘却了西学的初衷是借鉴别人的技巧,发展我们的国画,他们忘情于西画的光影和透视,干脆成了专门的油画家、水彩水粉画家;还有的虽然重操中国画的毛笔,却把国画的笔墨当成碳条在宣纸上画光影和透视。虽有个别人如潘天寿,重提国画传统,却应者寥寥。连环画界不乏精品妙作,但也有——因为囿于西画造型准确而造成的,缺乏传统名画的空灵境界和文人画的随性潇洒的遗憾。尽管当代中国,也需要自己的油画家、水彩水粉画家、版画家……但昌锋认为,在几代中国画人中,惟有戴敦邦先生,真正消化吸收了西画的“营养”,又长出了中国画“血肉”来——西画的光影被很好地化成了国画笔墨的阴阳;西画的焦点透视被引入国画局部,仍然统摄在传统的散点透视中。虽然戴老自谦为“民间艺人”,但昌锋却说,他这个私淑导师,是足以载入画史的里程碑大师。私淑,就是虽然没有正式拜师,却默默地追学。昌锋决定,就以戴老为切入点,广取博收,重点突破,站在这位巨人肩上继续攀登。他将戴老对西画的消化吸收总结为“线别内外,墨分阴阳”,继承书法入画法的文人画传统,以写生培养准确性,创作则以书写的感觉率意挥洒……因此,昌锋的作品获得了“流畅奔放,厚重清雅”的美誉。

  不得不说,昌锋先生虽然不以书法名世,其书法却明眸善睐,让人忍不住要多看上几眼,与他的画作相得益彰。有人笑谈其字,乍看似是“当代御笔”,细品才知自成一格。昌锋从来不认为自己写的是“毛体”,一来是没人具备开国领袖的丰富阅历和博大胸怀,自然也不可能有别人能真正写出毛体。再就是他虽潜心研究过毛体,但也认真临习过张旭、怀素、宋徽宗、苏轼、岳飞等人的草书,甚至还有隶篆名帖。他还自刻书画用章一百多枚,从中认真体悟古老文字的奇妙。小时候和很多人一样,昌锋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长时间一板一眼地临习颜柳欧等楷书,不敢“把字写得龙飞凤舞的”,但内心却对那些充满动感的书写情有独钟。没想到,这倒和他画画儿的用线不谋而合。一次出差保定,偶然进入古莲花池公园,他一下就被里面岳飞书写的《后出师表》碑刻吸引住,再没挪动过脚步,直到别的同事游玩出来催促,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在门口发现有碑刻拓本影印件出售,如获至宝,买回来临习了很久,几至乱真。1995年的一天,邂逅《书家毛泽东》,他豪掷几乎一个月的工资买下,眼睛几乎就没离开过这本书。他说,那天他贪婪地欣赏到第二天凌晨三点,当他合上书本时,发现已经看不清一米外的东西……这本书昌锋先生一直观摩、临习、研究到今天,书已经被翻散了,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注解和心得,有一首小诗是这么说的:

  “字是毛家兵,笔墨毛兵器。

  毛兵练得好,不待兵器巧。

  随势便布局,致胜出奇招。

  兵是子弟兵,字字不偏奥。

  谋篇意狂草,谋成敌难料。

  观书如望阵,阵主在云霄。”

  昌锋先生认为,毛体书法,有早期、探索期、成熟期、中晚期之分。其中晚期的控笔用线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古今书画大家的水平,鲜有出其右者,可以为作画写线的骨法用笔提供许多启示和参考,而其探索期的小字字法(以1937年写给徐特立老人的信为代表),及成熟期1954年4月写给韶山乡政府和党支部的书信结字技巧,又可入画用来题跋。他学毛体和各家书法,自有心得,其乐无穷,受益良多。

  甘隐的画家

  据昌锋先生说来,他自来就是一个很怕耽于名利所累的人,尤其是从大众传媒的繁华热闹中退出以后,他更是十分享受那份宁静随性的生活。对于他来说,画画儿本是件很私人的事儿,就像别人唱卡拉OK、打麻将、玩游戏一样,仅是一种个人的消遣,不足为外人道也,更不愿因此打乱生活的平静。书画,似乎就将这么默默地陪着昌锋,走过人生四季,直到生命的尽头,然而一段从教的经历触动了他的某根神经,使他有了一些新的想法。2014年,老父亲去世,昌锋先生应邀到大学讲授《电视播音与主持》、《播音学概论》等课程。面对课堂上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他似乎看到了当年渴望美术学习的自己——就算美术界的主流学术圈瞧不起自己的那点心得,但茫茫后学之中说不定就有人甘之如饴呢!如果有来生,自己还是这么执着和钟情于美术或其它什么艺术创作,听到有人讲起,有一位前辈叫向昌锋的,画过这些画,曾对艺术有过如此这般的见解,是否会很亲切、心有灵犀一点通呢?一路走来,都站在巨人肩上了,还是这么信马由缰地涂涂抹抹吗?突然就有一种责任落在肩头,似乎无论在创作实践上,还是在理论建树上,都应该为后人留下点什么!他的私淑导师戴敦邦先生几乎画遍了数得出来的古典名著,唯独因为自己是道家人,不愿意为“尊佛贬道”的《西游记》画全本插图,于是他这位私淑学生便打算就从这里入手。

  为画好《西游记》全本插图,昌锋先生花一年的时间精读原著,一套上下两册的纸质书和另一套电子版图书,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注解和心得。之后是业务能力准备,他将戴老的《白蛇传》连环画整个临摹了一遍,《戴敦邦新会红楼梦》(200多页)临摹了五分之一,还循着戴老的脚步,成规模地完整临摹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仇英的《辋川十景》图卷、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图卷,选临了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的大部分内容。此外还搜集整理了大量相关的服饰、器物资料。为了增强运笔的稳定性,他将两块沙袋一并戴在右腕上投入练习……然后吸取央视拍《西游记》的做法,从流沙河的环节开始着手落笔……几乎又是耗时一年,《西游记》全本插图全部202幅插图告竣。严寒和酷暑似乎没什么印象,昌锋一直沉浸在他的一幅幅“西游”插图里,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分享到自己的痛快淋漓,他将插图分享到网络世界。还有一件副产品,那就是精读《西游记》时,发现这部名著的水实在太深,于是他将自己的读书心得汇集成《“西游”潜水》和《“潜水”拾遗》两本书,约五十余万字,绘声绘色地播讲出来,发布在专门的听书网上。

  先生低调得像一个隐者,他从不对自己的作品做过多的解释,更不会像某些人那样,硬要告诉非专业人士,我的画作究竟好在哪。他相信,好与不好,别人自有眼睛去看,如果没看出来,那就说明你还是没能画到家。果然,他的画儿是会说话的,很多人看后给予收藏和转发,甚至有不少人呼吁出版,中国《西游记》集邮研究会的孟祥伟主任直接留下联系方式,希望合作出版纪念邮品。

  谈到书画收藏,昌锋先生笑谈,饭馆上座率低,老板和厨师会想办法研究出更好吃的菜品;商品滞销,生产商也会花大价钱引进人才,迭代更新自己的产品,以更贴心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电影票房不佳,导演和制片人会总结自己的不足;就是电视栏目也会不断改版,以更符合观众的口味……唯独书画界,总有一种强大的声音在鼓吹,普通人没有书画修养,不懂得欣赏,搞得某些藏家不得不转托所谓行家帮忙选购书画作品;而一些天价成交的作品,人们又看不懂,甚至一些业内人士也莫名其妙!应该说,这是一种不大要脸的现象。他认为,赏心悦目的审美功能是书画的基本价值所在,也是其提醒我们这些藏家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每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起码的审美能力,你觉得好看了,以至于爱不释手,价格也能承受,那就值得入手,否则就不要去多想,也不要看他的名头有多么响亮,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盲从别人的安排。就像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会烹饪,但都吃得出好歹来一样,知道什么合自己的胃口。美术说到头,就是为人们的眼睛提供享受的。现在的复制手段多样又高超,实在喜欢某件买不起的艺术品,低价购买一件复制品,不也照样可以欣赏、把玩和学习吗!启功先生就明确表示,他就喜欢复制品、影印件。

  千回百转,水流归海;转益多师,难忘初心;看似无意,却念兹在兹——难怪欣赏昌锋先生的作品你会那么放松,那么愉悦,因为昌锋本人就是一个心无旁骛,别无所求,纯粹陶醉和享受艺术创作的人。2018年,他为《白露文学》双月刊题写刊名,并寄送作品祝贺创刊,期刊主编刘俊先生欣然命笔,随手写下《叹京城“画痴”之作》:

  昌锋惊走小墨龙,横空影迹一丛丛。

  爪牙尖狂突目狠,长躯漫卷破牢笼。

  奇峰被雪无涯客,广袖当风有仙踪。

  提笔回看情未足,着意轻点壁已空!

  让我们借此祝愿,昌锋书画永远与人们心中的美、趣、亲共鸣!同在!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秦林山
《大美之春》—— 向昌锋|2025乙巳新年特展
《大美之春》—— 崔福庆|2025乙巳新年特展
《大美之春》——刘湘之|2025乙巳新年特展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