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之春》——徐志来|2025乙巳新年特展
前言
新年,宛如一首清新的序曲,奏响着希望与新生的旋律。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迎来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新年特展。艺术,是时代的脉搏,是社会的镜像。在当代,艺术的形式日益多元,表现手法层出不穷,但其核心始终未变: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碰撞,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正如习总书记曾强调,新视角,也邀请我们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
新的一年,新的艺术探索。艺术创作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也是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正如蛇的蜕变一般,艺术家们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脱胎换骨,涌现出新的创意与灵感。我们相信,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结晶,也将在观众心中激起新的波澜,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好、对智慧、对未来的渴望。
让我们在2025乙巳蛇年这个充满变化与可能的时刻,带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敬仰,走进这场丰富的艺术旅程。愿本次展览成为我们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启迪,以及未来创作与探索的源泉。
艺术之路,不仅仅是技巧的磨砺,更是精神的追求与时代的呼唤。在这条道路上,每一笔、每一色、每一形,都是艺术家心灵的投射,都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深情礼赞。无论是对自然的描摹,还是对人性的探索,艺术在本质上永远追求的是对真理的启示和对生命的尊重。当我们站在“大美之春”的起点,眺望着那座“文艺高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光明。每一位走在艺术之路上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点亮“中国精神之光”,让这份光辉照亮世界,温暖未来。
徐志来:1953年生,浙江鄞县人。绘画以“鄞人阿来”落款,画室名“五筐斋”,“拾柳轩”。从小习画,爱读诗书。早年嗜爱水墨,篆刻,俱写山水花鸟人物。上世纪70年代,师从著名书法家仲贞子先生,攻篆刻篆书,绘画得海派绘画大师唐云先生点拨指授,耳濡目染,潜心追索,绘画由工笔而小写意而大写意,时而工写结合,作画笔墨色水并施,善用破墨冲水之法,力求笔意洒脱,墨韵生动,画意大气,雅俗共赏,欲得大石翁笔墨精神之万一,有自刻印为证“尔有万山吾爱一石”。受到大师的熏陶,早年一张珂罗版石涛“山水清音”可以全临数十遍,六册一套的拓版《景苏园帖》更是每日晨课。从石涛八大上溯吴门画派,对仇英情有独钟,面对“水仙腊梅图”和“剑阁图”,虽是印刷品依然五体投地;后期涉猎宋唐,梁楷的写意人物和牧溪的水墨山水,使鄞人阿来在涉古临古上大开眼界,对传统笔墨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石涛语,“夫画者,从与心者也”。鄞人阿来作画,画由心生,挥毫泼墨间,与古人呼应,画意诗情,尽得享受。今人云:作画欲独立精神,独特风格,独创技法。这也正是鄞人阿来的不断追求。
白居易《养竹记》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建善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声;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繇是篚篚者斩焉 ,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烘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 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犹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笔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