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年,宛如一首清新的序曲,奏响着希望与新生的旋律。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迎来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新年特展。艺术,是时代的脉搏,是社会的镜像。在当代,艺术的形式日益多元,表现手法层出不穷,但其核心始终未变: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碰撞,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新的一年,新的艺术探索。艺术创作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也是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正如蛇的蜕变一般,艺术家们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脱胎换骨,涌现出新的创意与灵感。我们相信,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结晶,也将在观众心中激起新的波澜,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好、对智慧、对未来的渴望。
让我们在2025乙巳蛇年这个充满变化与可能的时刻,带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敬仰,走进这场丰富的艺术旅程。愿本次展览成为我们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启迪,以及未来创作与探索的源泉。
艺术之路,不仅仅是技巧的磨砺,更是精神的追求与时代的呼唤。在这条道路上,每一笔、每一色、每一形,都是艺术家心灵的投射,都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深情礼赞。无论是对自然的描摹,还是对人性的探索,艺术在本质上永远追求的是对真理的启示和对生命的尊重。
当我们站在“大美之春”的起点,眺望着那座“文艺高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光明。每一位走在艺术之路上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点亮“中国精神之光”,让这份光辉照亮世界,温暖未来。
姚红,1961 年生于南京,1982 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年鉴《美术卷》主编。绘本创作《牙印儿》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小松树”奖;绘本创作《飞吻大王》获国家图书奖;绘本创作《晚上的浩浩荡荡童话》获冰心图书奖;绘本创作《迷戏》获亚太地区图书金奖、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评审奖 、第 26 届日本好绘本奖、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特别奖。《迷戏》并获政府艺术基金项目支持,被改编为同名舞剧公演。
展览及获奖年表:
1984 年 绘画创作《大木碗》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
1988 年 绘画创作《艾克寄信》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
1993 年 童书绘画《明珠》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
1996 年 绘画作品《客厅》系列参加省美协“三月画展”第一回展;
1999 年 童书绘画《牙印儿》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小松树”奖;
2002 年 童书绘画《飞吻大王》获国家图书奖;
2002 年 绘画创作《画室》系列获“李钊层杯”水彩画双年展铜奖;
2003 年 绘画作品《书写移位》参加“三月画会”第四回展;
2003 年 童书绘画《晚上的浩浩荡荡童话》获冰心图书奖;
2007 年 绘画创作《闲冬》参加中国美协主办“彤管流芳”宁、京、蓉著名女画家联展;
2009 年 绘画创作《蚂蚁》参加江苏省美协主办“彤管流芳”女画家精品联展;
2012 年 绘画创作《冬至》系列参加“三月画会”第十回展;
2012 年 作品《迷戏》获亚太地区图书金奖;
2012 年 《迷戏》参加“冬天、冬天、冬天、春天”当代艺术与绘本原作展(美国驻韩国领事馆、韩国京几道美术馆 主办);
2012 年 参加“中日建交 40 年·中国画家七人展”(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中日友协、日本知弘美术馆共同主办);
2012 年《七贤醉酒》参加“闳约深美·南京艺术学院 百年校庆展”;
2012 年《驭风》系列 参加“南京当代艺术年度展 艺术叛徒 美术大展”;
2013 年 作品《樛木》等参加“花开见佛”七人展(南京尚东美术馆举办);
2014 年 作品《信南山》参加“大美江苏 2014 年中国名家书画英国伦敦邀请展”(江苏凤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承办);
2014 年 3 月 “三月画会”女画家群展;
2015 年 3 月 作品《泮水》等参加“三月画会”女画家群展;
2015 年 5 月 作品《扶苏》等参加“雅淳凝晖——中国画作品五人展”;
2015 年 7 月 作品《猗嗟》等参加“水墨·形意——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
2016 年 6 月 参加由岭南画院、北京画院美术馆联合主办的“重返山林(第四回展)·灵痕智性” 16 人提名展。
2024年7月,作品《我爱我的家》系列参加第14届全国美展。
化重为轻
选择古人入画,只是借题。它提供一种距离,以此摆脱现实生活的贴近感,从而缓解时代对我们的局限。我们不能确定是否去追随古人,但是却愿意享受与先贤交流的乐趣。
《参云》 纸本水墨70×137cm
在传统绘画艺术中,我最赏其用线造型里那些轻盈与穿透的部分。它们有如“隐身术”,可将实体消弥。诸般描法过来,却能令人重量全无。诡异的造型意味使得衣下没有一具凡胎。无凡胎而又别有意趣,足见古人线条的藏匿功能。
《还》 纸本水墨70×137cm
因此,我画中人物的造型,便取这轻盈与通透一格。而对其内心复杂与无限的描绘,则移至近傍的树木。树木的某些部分时而表现得精微而多变,精微中的形势变化又如山川丘壑,令人神驰。
《樛木》 纸本水墨70×137cm
在画中人物的描绘上使用纤细的白描手法,是为高音区的轻盈;对于树桩树枝,我希望它们成为低音声部。试图以此取得较宽的视觉跨度。
《九欢》 纸本水墨179×84cm
《任逍遥》里那位醉汉,理应躺在石条凳上。而将其身后石条抽去,却给了他悬浮的机会。此人身上衣折线条多处交叠,似不在人物画用线的传统范式中。然而汉字书写传统里的笔划交错,倒又提供了这种有趣的参照。
《任逍遥》173×8×2cm
《南有嘉鱼》 纸本水墨70×137cm
如果说《任逍遥》《秋郊吟》《扶苏》等作为一个系列所涉及的是文人们思维态度的自由。那么,《烟霞》等幅则更多表现了侠士们肢体行动的自由。它们以《史记》中“刺客列传”的意象入画,是取其自主行动的驰骋与生命戛然而止的绝诀。如同白驹过隙的瞬间,和它之后可能出现的空寂。
《烟霞》 纸本水墨70×137cm
不羁,驭风行;义,无反顾。这些画的选题有文士、武人与仕女,这与传统常规无异。但是画里的文士却未必饮茶、垂钓,也不对弈。武人未必雄壮、魁梧,亦无兵器。仕女未必弹奏、刺绣,也不揽镜。他们一律轻衣简衫,不饰不履。尽量以姿态的取向,线条的神情,运笔的疾缓,自由道出各类角色的风神、气度、美艳或是憨拙。它化重为轻,成全了一个意外的世界。
《猗嗟》 纸本水墨119×96cm
《银鞍》 纸本水墨70×137cm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