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
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线性叙事或天才论范式,易将艺术家简化为艺术运动的时间注脚。本课题则尝试构建“微观—中观—宏观”的三维研究模型:通过视觉符号的考古学解构(微观),还原个体创作系统的生成密码;借助跨地域艺术家社群的比较研究(中观),定位个案在文化迁徙中的坐标位移;最终连接后殖民理论、媒介生态学等视角(宏观),揭示艺术实践如何作为社会变革的隐形推手。方法论上,除图像志分析与档案梳理外,更引入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创作母题的语义网络建模,并采用参与式民族志深入艺术家工作室,捕捉未被文本化的创作现场逻辑。
此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某艺术家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试图回应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危机——当NFT艺术颠覆物质性、AI创作挑战作者主体性时,个案研究如何超越传记式书写,成为解码文化转型的密匙?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为艺术社会学提供新的分析单元,同时启示文化机构构建更具生态性的艺术评价体系。
全文将以“创作语言的重构—文化身份的协商—社会介入的路径”为线索,在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中,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主体性如何在不同权力场域中自我重塑的思想实验。这既是对个体艺术生命的深度凝视,亦是对艺术何为的当代诘问。
自牧,本名邓基平,号淡庐,别署东山散人,1956年8月生,山东周村人。1975年冬参加工作至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作家班,2002年晋升为国家一级作家。曾任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医院副院长,现任齐鲁书画家协会主席,《日记杂志》主编,垂杨书画院院长,山东大学作家班文学馆馆长。
198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出版有散文集《百味集》《抱香集》《疏篱集》《三清集》《尚宽集》《存素集》《舍得集》《自然集》《四面集》(合作)、《六坡集》(合作)、《三庐微书话》(合作)、《雪澡集》《淡庐序跋》《淡庐日记序跋》;诗集《绿室诗存》;报告文学集《劳动之歌》;书信集《南北集》《澈堂鱼素》《淡庐书简》;日记集《人生品录——百味斋日记》《淡庐日记》《书事快心录》;师友评论专集《淡墨集——自牧及其作品》(潜庐编)、《疏影集——自牧其人其文其字》(古农编)、《人淡如菊——自牧六十初度友声集》(闲斋编)。
主编选编各类文集、书画集200余种。致力于日记写作与传播50余年,被誉为“当代日记文化的行者”。2006年在全国第三届日记文学论坛上荣获“日记写作与学术研究突出贡献奖”;2016年荣获首届“中国日记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在全国文学圈、日记圈内享有“好人自牧”和文坛“及时雨”、“孟尝君”之誉。
品读自牧日记
◆郭保林
自牧是散淡之人,更是勤奋之人。几十年来,他持之以恒,坚毅不拔,写了数百万字的日记,大量的序跋、诗文,汪洋浩瀚,令人叹为观止。他已整理出版十几种日记、序跋、诗文、信札选集,在文学圈里圈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身为一个医务工作者、一个业余作家,还主编、选编、编校了近二百种各类作品集,即使一个专业作家、专职编辑,其工作量也很难达到。他在日记文学创作中铸就的辉煌,在诗文序跋上创造的成绩,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得到社会进一步承认。
自牧早期的代表作《百味集》出版后,因收录有一部分日记,颇受读者喜爱,短短几年内印刷两次。1993年,他又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日记专集《人生品录——百味斋日记》。再后来他出版《抱香集》《疏篱集》《三清集》《淡墨集——自牧及其作品》《尚宽集》《存素集》《舍得集》时,也都收入有几个月的日记。到目前为止,自牧已结集刊印了1989年至1997年的日记。真实是自牧日记最突出的特点。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甚至物候风光,他如实道来,而又详略得当。记人记事,抓住典型细节,三言两语,声容笑貌,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记忆。
好的日记决非流水账,事无巨细,毫无价值的生活琐事,买菜、逛街、吃饭等。伟人的日记可资历史之研究,可供时代之参考,它们是历史的细节、时代的元素。他们的日记,有的可作小品文,但大量的是生活琐记,虽显平庸、琐碎,却也真实地记述了人生。
自牧非伟人也,但自牧的“日记体创作”,姑称“日记体散文”,却折射了一个文人的人格光辉。生活的酸甜苦辣、生命的华采乐段,都在日记中表现出来,读后有一种苍茫感、浩瀚感:原来生活的长江大河,是如此宏阔隆丽、浪花飞溅、光斑熠熠!友谊的温馨、家庭的甜蜜、创作的得失、奋斗的幸福,即是人生的吉光片羽,同样具有一种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风韵与魅力。
自牧的日记是他心灵自由的歌唱。自牧轻财轻官轻诸侯,他常常以“布衣自牧”“乡人自牧”自称,谦谦然,恂恂然,从不显山露水,但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像月光下躲在枝头的小夜莺,歌唱生活,轻轻吟诵着生命的乐章。他的日记,有长有短,长则一两千字,短则数百字,那都是他生活的鸿爪留影,发自肺腑的质感声音。如他2005年1月31日的日记,记述他校对文友散文集《欧风美雨》清样,他如实写下了自己的心情:
校对《欧风美雨》稿样,随着窦兄的笔触,走进克里姆林宫,在朱可夫雕像前遐想,寻找高尔基的纪念碑,徜徉于新圣女公墓——王明的墓穴也在新圣女公墓,墓碑用俄文写道: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王明。据说,陈独秀葬于老家安庆的坟墓至今仍是平头,而没有坟头,所谓盖棺不定论也;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卢梭,其棺木正面雕着一扇门,门微启,从里面伸出一只手,递出一枝花来,寓意卢梭把花儿般鲜艳芬芳的人文精神奉献给了人类。
这段文字不仅看出自牧人文知识的丰富,同时也看出自牧日记笔触的广阔性、自由性。天上人间,古今中外,人文地理,任其笔墨驰骋,无拘无束,挥洒成章。文章是精神的折射。只有精神的自由,才能写出闪烁人文精神光芒的华章。虽说日记不讲究文采,不囿于章法,随意而来,任性而去,自牧的日记却写得风生水起,韵味绵厚。
文章不是无情物。“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真挚、质朴、敦厚,有一种清雅而又温馨的情感,氤氲在自牧日记字里行间。读他的日记,更能想到他的为人处事,宽容、厚道、热心肠,任劳任怨,为朋为友一片真诚,无论个人吃多少苦,吃多大亏,付出多大代价,他总是默默承受,不张扬、不炫耀。与其说他的日记感人,不如说其文字后面的人格更感人。
自牧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热情朋友,热情事业,他的全部精力甚至相当大的财力都投入到了他的三件大事:记日记、撰跋序、写信。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干得有滋有味、乐此不疲。自牧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是写信,据说还不时用毛笔小楷,一丝不苟,在当代文人圈内实属罕见。这固然是他的嗜好,更重要的是折射出了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情感。他的日记、信札,包括序跋,都洋溢着一种诚挚的纯情,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的感情。
自牧的日记真实、自由,并非随意而写。虽说日记是练习写作的“跑马场”,但他并不任情纵横。他的日记内容上大多是文学纪事,朋友往来,编书、读书、写作,公务琐事、儿女情长却很少。他的日记就是一部长长的文学史——当代文学史,是当代文人活动的原汁原味的纪略,保鲜了一些文人活动的身影和声态笑貌。他交友极其广泛,文脉源远流长。名流大家、草野之人、芸芸百姓,他都热诚相待,平等相视,为人作嫁,编校书刊,不遗余力,整日沉浸在文学精神世界中。看他的日记,你怎么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杂务缠身的医务工作者。可见自牧做事之干练、处人之宽宏、律己之严格。他的日记是一个典型读书人的心灵史、生命史。
自牧读书多且杂,古典诗词歌赋,中外文学名著,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家庭、伦理、宗教,从他的日记中都能找到。他引经据典、援桐引凤,随手拈来,且恰到好处,这是一番大学问。他的文字很理智,不放肆感情。他的序跋,文字极其简约精练,没有词藻的夸饰,没有谀词之风,朴实、温馨,文章优劣,评骘得当。特别应该指出他的古典文学修养深厚,日记中常有文白夹杂的现象。他五十周岁时的日记题名曰《五十集·自牧杂志》。他在《小引》中写道:
古人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淡庐曰:“大悟近乎更,自觉近乎行,知惜近乎追!既然有醒悟更新之想,当具奋勇直追之行,这就尤为需要珍惜时间,珍惜机会,珍惜友情,珍惜生命。”他在文章结尾处又赋诗一首曰:布衣自牧五十游,本色淡庐自适流。素心知止得清静,归真向散别封侯。这样的文字在他的日记、序跋中比比皆是。他有一篇随笔式跋文,是评介二十四位友人的人品和文章,同时也为二十四位友人画像,谈他们相识相知,交往共事,短短几百字,直陈胸臆,言简情深,其人其行,栩栩如生。而且篇末随赋小诗一首,读来亲切,似有暖流润身温心。
自牧的文学日记语言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雅致、优美,清新、淡远。自牧为自己的书房起了四个别致而又意味深长的名字:百味斋、淡庐、澈堂、存素簃。望文生意,可见自牧文风纯朴,清雅、淡雅、典雅。他为人为己撰序写跋,也极其简约、精练。他师法造化,体验人生,继承明清小品文风,写物记人,寥寥几笔,传神动情。即使寻访名胜,寄情山水,或行迹、见闻,参与文学活动,也不放肆笔墨,而是寥寥数语,如实写来。自牧曾云:“投入精力过小,难以记得细腻感人;投入精力过大,则又影响读书写作。”所以文字简练,惜墨如金。人届半百,知命不惑,甘于布衣,甘于淡泊,将贯始终;世事沧桑,知止得静,耽于日影,耽于清约,将成为风格。
自牧在《淡庐日影·卷五》的《小引》中写道:淡泊是一种境界。淡泊,就是拒绝诱惑;淡泊,就是与人为善;淡泊,就是抱朴守真;淡泊,就是珍惜生命。……努力追求一种大人格,高境界;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平平淡淡,顺其自然。自牧是个医务工作者,他不仅为人治病,也为社会听诊。他给世人开的处方只有两个词:镇静、淡泊。
1987年,自牧(右)与著名作家孙犁先生于天津“耕堂”合影
自牧(左)陪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长篇小说《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先生参观淄博西铺蒲松龄书馆时合影
著名山东籍作家,《文学报》创办者峻青先生写赠自牧的诗作手迹
中国书协原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王学仲先生赠送自牧的画作
南京新文人画家刘二刚先生应海右历下布衣文士自牧命题《自放幽香不争中》而作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