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书画 > 正文
《大美之春》——李皓|2025乙巳新年特展
2025-03-25 17:44    网络
0

  前言

  新年,宛如一首清新的序曲,奏响着希望与新生的旋律。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迎来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新年特展。艺术,是时代的脉搏,是社会的镜像。在当代,艺术的形式日益多元,表现手法层出不穷,但其核心始终未变: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碰撞,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艺术是时代的声音,文化是民族的根基。”艺术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与文化的力量。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像是一扇窗,打开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也邀请我们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新的一年,新的艺术探索。艺术创作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也是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正如蛇的蜕变一般,艺术家们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脱胎换骨,涌现出新的创意与灵感。我们相信,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结晶,也将在观众心中激起新的波澜,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好、对智慧、对未来的渴望。

  让我们在2025乙巳蛇年这个充满变化与可能的时刻,带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敬仰,走进这场丰富的艺术旅程。愿本次展览成为我们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启迪,以及未来创作与探索的源泉。

  艺术之路,不仅仅是技巧的磨砺,更是精神的追求与时代的呼唤。在这条道路上,每一笔、每一色、每一形,都是艺术家心灵的投射,都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深情礼赞。无论是对自然的描摹,还是对人性的探索,艺术在本质上永远追求的是对真理的启示和对生命的尊重。

  当我们站在“大美之春”的起点,眺望着那座“文艺高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光明。每一位走在艺术之路上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点亮“中国精神之光”,让这份光辉照亮世界,温暖未来。

  李皓,笔名漠风,别号,草虫堂主,甘肃民勤人,九三社员。毕业于广州科技贸易学院艺术造型设计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书协第四届行书委员会副秘书长,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九三书画院常务理事,金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金昌市大漠飞天书画院院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国文艺事业的崛起、美术事业的全面进步作为这一伟大事业中的实践者,您觉得美术、美育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李皓:美术,是艺术门类之一,赋予了艺术家无穷的想象力和丰富多彩的创造力,通过美术创作把生活之美、文化之美、时代之美传承下去,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美育能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在这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文艺工作者就必须恪守艺术品格,维护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坚守文艺审美理想;就必须遵守社会公德,言语文明,礼貌待人,立正守身,以身作则;就必须注重陶冶品德,加强道德修养,维护职业情操。总之,只有提高和加强美术、美育培养,努力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才能够看懂美,理解美,让我们联想到美好的思想和理念,使我们的心灵得到鼓舞,才能担当起民族兴盛、文明赓续的时代重任。

  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您是如何理解? 您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

  李皓: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离开人民的文艺是没有灵魂的文艺,更是没有根基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批判,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激发创作灵感,领悟艺术真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自强,才能创作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近年来,我在努力践行习总书记的文艺方针,从街道社区、工矿企业、军营学校到乡村的田间地头,将目光投向祖国的山川大地,记录中国最美声音,书写中国最美故事,在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以真挚的感情、丰富的笔触,抒发着对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当前,艺术家处在文化全球化、艺术多元化的创作环境中,您现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李皓:当代艺术是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是多学科、多领域、多种族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产物,是当前全球化、多元化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首先是文化传承,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艺术性、自然性、科学性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中医、武术、书法、戏剧等为中国传统文化给与了硬件的支撑,并传达了我们感情世界。正如习总书记讲的: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让全世界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传承下去。其次是美学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如“以形写意”、“气韵生动”、“意境深远”包括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相应”思想,不激不厉的“中庸中和”思想,以理制欲的“克己修身”思想等,都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李皓: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就是美术风格的呈现。反过来讲风格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它是通过艺术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内在、从而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特征。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或达到了成熟的标志。我目前的创作主要以人文与环境为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尝试着表现主义的美术风格。通过表现物体的外在形象来传达作者内在的精神和情感,以强烈的主观性和个性化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在您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您探索了不同的书体和风格,并且吸收了现代书法和西方美学的元素。您是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的?

  李皓:学习书法近三十年,临习了六十多种书法字帖。不同的书体,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创作背景,对我书法的学习和创作都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不同书体和不同风格的学习探索,可以锻炼或提升自己的化解能力,积累更加丰富的创作素材,历练更加娴熟的创作方法。当前,中国书法基本退出了实用的历史舞台,进入了以展览欣赏为主的创新时代,这就必然需要美学助力,西方平面构成里面的点、线、面理念的应用,是中国传统书法的章法布局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我青年时期受过良好的美术专业训练,后又在剧团、影院、广告公司等担任美工和创意总监,这为我将传统书法和现代美学的融合奠定了基础,也为我自己书法创作风格的形成提供了营养。

  您曾经临墓过颜真卿的《多宝塔》和《勤礼碑》,这种临墓经历对您的书法创作有何影响?能否谈谈您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李皓: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书法有卓越的灵性、坚强的魂魄及丰富的人生履历,尤以《多宝塔》《勤礼碑》楷书著称,使其“颜体”形神兼具。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又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可见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我学《多宝塔》,除掌握了提按、转折、藏头护尾,还吸收了结字的饱满开朗、宽博典雅以及章法的布局严谨、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打下来了良好的基础。

  《勤礼碑》为颜真晚年楷书的代表之作,篆籀用笔,方圆并进;结体宽绰舒展,拙中见巧;气息浑厚雄强,端严庄重,代表了盛唐的审美风尚。我常常被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正气、博大所感染,如大臣正色严立于庙堂,有凛然不可犯之色。纵观中国书法史,以颜体取法而成书法大家者枚不胜举,苏轼、黄庭坚、伊秉绶、何绍基皆是也。书品即人品,颜真卿以其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及磅礴大气的书法艺术被后世誉为“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王进玉评)也成为了我们世代学习的榜样。

  您近期有着什么样的创作计划? 对未来的创作,您有什么样的期盼?

  李皓:我近期在临习《石门颂》《大开通》《杨淮表记》,希望通过对这三个法帖的学习,给大型(大幅)作品创作注入柔中寓刚,方圆结合,纵横劲拔,天真烂漫;奔放中不失法度,凝重中亦有飘逸的天然古朴之趣。在这个文化艺术大融合的时代,作为书法人,要扬正气,树新风,坚持书法创作的正大气象,坚持文化自信,以饱满的热情,以感人的笔墨语言创作出更多更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学 书 漫 语

  李皓

  学书三十余载,每每纠结于笔墨之间,可谓苦乐参半。冷了亲情的相聚,冷了对妻儿的照顾,冷了酒桌上的朋友。苦思冥想,又所为何来?亦曾几度知难而却步,欲投身于商海,或寄情于山水,或傲游于江湖,把酒言欢,何其乐哉。然而却依然不乐!审视己身,方觉为书者而生,为书者而歌。面对废纸三千的不甘,义无反顾,再不言苦。春去秋来,朝夕相守,而那条幽僻艰辛的自由之路亦豁然显现,挥毫运墨,品茗焚香,以书会友,真诚相待便是其乐无穷;少了喧嚣,少了应酬,少了势利亦便是真真的快乐…… 书贵自然,神采为上。能得笔法、字法已属不易,且欲墨法、章法诸法并举,必得勤学苦练,非常人所能及。拜师学艺,口传手授,睡里、梦里几经徘徊,几度彷徨,其中辛酸,不言喻。幸得诸师、同道一路鼓励、搀扶,跌跌撞撞挤进了书艺行列,褒贬交加,冷暖自知。有舍有得,固不胜感慨;芸芸众生,奇景纷呈,能坚守一方艺术净土实属不易,得失之间,也有些许宽慰。“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如此,书亦如此。能勤勉治学,师古不泥,碑帖兼顾,融会贯通,书人合一。汲众贤之长,悟自然之道,有望形成自家风格,此吾学书之感悟也、追求也。 2025年3月6日于草虫堂北窗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艺术个案研究 |邓川良:“生命赞歌”
《大美之春》——李皓|2025乙巳新年特展
艺术个案研究 |王指明:“指明翰墨情” | 2025.3
《岁朝华章》——刘开永作品迎春邀请展 | 2025.3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