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
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线性叙事或天才论范式,易将艺术家简化为艺术运动的时间注脚。本课题则尝试构建“微观—中观—宏观”的三维研究模型:通过视觉符号的考古学解构(微观),还原个体创作系统的生成密码;借助跨地域艺术家社群的比较研究(中观),定位个案在文化迁徙中的坐标位移;最终连接后殖民理论、媒介生态学等视角(宏观),揭示艺术实践如何作为社会变革的隐形推手。方法论上,除图像志分析与档案梳理外,更引入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创作母题的语义网络建模,并采用参与式民族志深入艺术家工作室,捕捉未被文本化的创作现场逻辑。
此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某艺术家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试图回应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危机——当NFT艺术颠覆物质性、AI创作挑战作者主体性时,个案研究如何超越传记式书写,成为解码文化转型的密匙?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为艺术社会学提供新的分析单元,同时启示文化机构构建更具生态性的艺术评价体系。
全文将以“创作语言的重构—文化身份的协商—社会介入的路径”为线索,在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中,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主体性如何在不同权力场域中自我重塑的思想实验。这既是对个体艺术生命的深度凝视,亦是对艺术何为的当代诘问。
徐宪来
现为国际慈善收藏学会艺术总监
澳大利亚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澳洲炎黄画院副院长
澳大利亚红轩艺术中心总裁
简介
88年定居悉尼,94年于悉尼首办个展,13年应邓小平纪念馆,深圳大学,韶州师院之邀举办《徐宪来澳洲山水中国画巡展》,13年入选澳大利亚华人年鉴名人录。16年应广东南海阳春两市文联之邀举办个展,19年应暨南大学之邀举办个展,85年《黄山松石图》为日本伊丹市政府收藏;13有作品分别为深圳大学,邓小平纪念馆,深圳市外事办,中国深圳狮子会,前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女士,新州大学孔子学院收藏;17年《松荫殿堂图》为台湾马英九先生收藏;18年有作品为澳洲利物浦市政府收藏;19年有作品为暨南大学;广州市侨联收藏。2024年《剑门峰图》为国际狮会前主席Barrypalmer收藏。
山水因之添性灵
读徐宪来老师山水画
诗曰:
底事看山似着魔?险崖高壑势嵯峨。苍松兀石通灵性,导八丹青壮气多。
笔志喜欢大自然,热衷于观山鉴水。客居悉尼后,掌钟情于蓝山的雄奇瑰丽,五年来上蓝山己不下四五十次。常想:这里的悬崖危壁,飞瀑流泉,雾霭蓝烟,奇桉怪松。都是中国山水画的好素材,没有人把它们形诸宣纸,搬上艺坛,有点可惜。后来—个偶然机会看到了旅澳画家徐宪来老师的《澳洲山水中国画展》后,才发现自己孤陋寡闻。原来澳洲钟情蓝山风光的画家大有人在。
《北望神州》70×28cm
《壁立千仞》132×68cm
《兰普茜之春》70×28cm
《蓝山秋高水流长》 70×28cm
徐老师以山水见长。为寻觅创作素材。他曾涉足于中外许多圣水名山。黄山峨嵋,墨城塔岛,到处有他采风的记录。由于步居悉尼,蓝山近在咫尺,便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奇伟的蓝山成了他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创作之源。
《蓝山夏雨图》132×68cm
《盘石雅居图》132×68cm
《琪安玛之春》 70×28cm
当代国画大师都与名山有不解之缘,刘海粟—生十上黄山,"啸烟霞抚琴泉,与奇峰对语,临古松长吟;拥抱黄山,人山合—;跳出云海,吞吐黄岳;古所未闻,今亦仅见",刘海粟还刻有印章"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李可染在古稀之年手术之后,再上黄山写生,历时35天,他深有所感地说:"要画好中国山水画,必须从黄山山水中去学习体验"。徐老师走的也是这条路。旅居悉尼三十多年,他每年都要上山二三十次。险峰危崖,绝壑幽谷,岩瀑深涧,野林溶洞,到处都留下他徒步的足迹。春看樱花,秋赏枫叶,夏观瀑流,冬踏冰雪,每次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感悟。为了看日出晓霞,他凌晨三点起床开车一百二多公里路到布拉克希思镇;为了看星辰,他会晚上点仍逗留在维多利亚山的岩石上,等待—片无光污染的星空;为了走近高维茨崖瀑,他会以花甲之龄拄着拐杖,扯着树枝沿着湿滑的石阶手足并用,—步—探地爬到狭窄的谷底。去年防疫期间,蓝山有些景点封闭,他冒着烈曰沿着崎岖小径走了十几公里攀上布镇的鹰嘴岩,周围空无—人,许多旅游观光客也没有这种毅力。
《秋山问道》132×68cm
《新州第—瀑》132×68cm
《寻梅鹰嘴岩》70×28cm
《最爱蓝山红叶时》 70×28cm
徐老师不是观光客,他用国画家的眼光去阅读蓝山的奇山秀水,体味蓝山的气韵精神。秦萼生大师给他题字"胸藏丘壑",徐老师把蓝山磅礴之气化为内在的丘壑,创作时感情迸溢,笔下纵横不羁,创作出—系列老辣苍浑的作品,有的高崖耸立,群峰挟山峙,有的云海苍茫,岚气凌烟,有的瀑流飞泻,雨雾迷蒙,有的老树盘曲,龙蟠虬卷,有的岩壑峻岭,石径临空,处处体现画家的诗意和激情。徐老师画笔洒脱流畅,墨色浓淡相宜,云雾交融腾飞,青蓝渲染得体。他画危岩之险,"眼前丌石势如枭,远际横斜触云海,老根盘拗入岩縫"。《壮哉蓝山》系列画中,有一幅层峦叠嶂。飞瀑高悬,峡谷无底,烟雾升腾处,—条羊肠小道挂在绝壁上,不屈不挠地伸向大山深处,让人联想到意志力量之顽强;有—幅群峰巍峩,怪石嶙峋,—株苍老的松树盘在祼色山石上,凝结霜天精气神,根扎赤石老营盘,让人联想到生命之不屈。从这些组画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徐老师对蓝山美景的挚爱之心。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徐老师。他用千峰峥嵘,万树参天,云海空濛,瀑布飞泄之笔墨,赞美蓝山的神奇与壮丽。
有时我想:不知是徐老师的画笔为蓝山增添了灵气,还是蓝山的风光激活了徐老师的灵感?
——老夫子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