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
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线性叙事或天才论范式,易将艺术家简化为艺术运动的时间注脚。本课题则尝试构建“微观—中观—宏观”的三维研究模型:通过视觉符号的考古学解构(微观),还原个体创作系统的生成密码;借助跨地域艺术家社群的比较研究(中观),定位个案在文化迁徙中的坐标位移;最终连接后殖民理论、媒介生态学等视角(宏观),揭示艺术实践如何作为社会变革的隐形推手。方法论上,除图像志分析与档案梳理外,更引入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创作母题的语义网络建模,并采用参与式民族志深入艺术家工作室,捕捉未被文本化的创作现场逻辑。
此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某艺术家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试图回应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危机——当NFT艺术颠覆物质性、AI创作挑战作者主体性时,个案研究如何超越传记式书写,成为解码文化转型的密匙?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为艺术社会学提供新的分析单元,同时启示文化机构构建更具生态性的艺术评价体系。
全文将以“创作语言的重构—文化身份的协商—社会介入的路径”为线索,在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中,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主体性如何在不同权力场域中自我重塑的思想实验。这既是对个体艺术生命的深度凝视,亦是对艺术何为的当代诘问。
闫志伟,1973年生于河南清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先后参加由文化部,中国美协等单位举办的(包括十一届全国美展和九届艺术节)大型国家级美展十余次并多次获奖。作品发表于《美术》《国画家》《美术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并被国家博物馆,河南省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艺术历程:
2007年·《午后》入选庆祝建军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主办:国家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美术家协会
·《疑是秋风》第二届“齐白石奖”中国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展
·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湘潭市政府
·《无题》全国小幅工笔重彩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
2008年·《弦月》入选“和谐家园”全国工笔画大展
·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
·《CHINA》入选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大展
·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
2009年·《青春纪事•立夏》河南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主办:省文联、省文化厅、省美协
·《青春纪事•立夏》入选庆祝建国60周年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主办: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0年·《青春纪事•立夏》入选“中国风格•时代丹青”第九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主办:国家文化部
2012年·《薄雾清晨》入选“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中国画主题创作展
·主办:国家文化部、农业部、河南省政府、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博物馆
·《归途》入选“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中国画主题创作展
·主办:国家文化部、农业部、河南省政府、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博物馆
·《吴焕先》入选“中原行”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作品展
·主办: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画院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