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个案研究 |李津:“大地画布的点睛之笔”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
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线性叙事或天才论范式,易将艺术家简化为艺术运动的时间注脚。本课题则尝试构建“微观—中观—宏观”的三维研究模型:通过视觉符号的考古学解构(微观),还原个体创作系统的生成密码;借助跨地域艺术家社群的比较研究(中观),定位个案在文化迁徙中的坐标位移;最终连接后殖民理论、媒介生态学等视角(宏观),揭示艺术实践如何作为社会变革的隐形推手。方法论上,除图像志分析与档案梳理外,更引入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创作母题的语义网络建模,并采用参与式民族志深入艺术家工作室,捕捉未被文本化的创作现场逻辑。
此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某艺术家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试图回应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危机——当NFT艺术颠覆物质性、AI创作挑战作者主体性时,个案研究如何超越传记式书写,成为解码文化转型的密匙?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为艺术社会学提供新的分析单元,同时启示文化机构构建更具生态性的艺术评价体系。
全文将以“创作语言的重构—文化身份的协商—社会介入的路径”为线索,在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中,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主体性如何在不同权力场域中自我重塑的思想实验。这既是对个体艺术生命的深度凝视,亦是对艺术何为的当代诘问。
李 津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雕塑家协会理事
无锡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宜兴野泥山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宜兴市陶协雕塑协会副会长
江苏省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副教授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专业。曾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主要经营个人雕塑工作室。
作品介绍
紫砂雕塑《忆往昔》2016年5月入选《第二届中国当代陶艺展》;作品《黄土娃》2016年8月入选“丝路新语——东西部雕塑家作品联展”;作品《荷塘里》2016年5月入选“第三届苏州金鸡胡双年展”;作品《新凤霞》2016年6月入选“江苏雕塑月——江苏近现代文人名人雕塑展”并获佳作奖;作品《忆往昔系列·青山》2016年6月入选“第二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作品《追日》2017年8月入选第九届中国体育美展并被中国奥委会收藏;紫砂雕塑《伏虎罗汉》2017年10月入选“重构紫砂·百相罗汉——江苏省第二届当代紫砂雕塑展”;作品《铁芯子——白蛇传》2017年11月入选“2017首届戏韵·中国主题雕塑大赛”;作品《放飞》2018年5月入选入选“第四届苏州金鸡胡双年展”;作品《灵山》2018年10月入选2018江苏雕塑月紫砂雕塑展;作品《婆娑世界》2019年6月入选首届宜兴紫砂雕塑展;作品《乡魂》2019年9月入选“时代风华---第四届高校美术作品展”;作品《守护神》2020年11月获得第九届“大地奖”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评比金奖。
《导弹专家“黄伟禄”》
《数学家谷超豪》
《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
《无锡工艺艺术专业创始人张志安先生》
《荷塘里》
《须臾永恒》
《帆》
《风》
《黄土娃》
《蛟舞》
《暖日和风》
《希望》
《祁连母亲》
《润物无声》
《问》
《西北风--铁芯子》
《战争的变奏》
《追日》
《岁月》
《婆娑世界》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