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个案研究 | 金晖:寓言式的“新客观”风景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
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线性叙事或天才论范式,易将艺术家简化为艺术运动的时间注脚。本课题则尝试构建“微观—中观—宏观”的三维研究模型:通过视觉符号的考古学解构(微观),还原个体创作系统的生成密码;借助跨地域艺术家社群的比较研究(中观),定位个案在文化迁徙中的坐标位移;最终连接后殖民理论、媒介生态学等视角(宏观),揭示艺术实践如何作为社会变革的隐形推手。方法论上,除图像志分析与档案梳理外,更引入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创作母题的语义网络建模,并采用参与式民族志深入艺术家工作室,捕捉未被文本化的创作现场逻辑。
此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某艺术家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试图回应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危机——当NFT艺术颠覆物质性、AI创作挑战作者主体性时,个案研究如何超越传记式书写,成为解码文化转型的密匙?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为艺术社会学提供新的分析单元,同时启示文化机构构建更具生态性的艺术评价体系。
全文将以“创作语言的重构—文化身份的协商—社会介入的路径”为线索,在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中,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主体性如何在不同权力场域中自我重塑的思想实验。这既是对个体艺术生命的深度凝视,亦是对艺术何为的当代诘问。
金晖,男,1967年出生,湖北恩施人,土家族,中共党员,艺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为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三级)、硕士生导师;兼任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中国西南民族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理事,湖北省书画研究会理事,恩施自治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湖北民族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党总支副书记,湖北民族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党总支副书记,湖北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入选首批恩施州名家工作室领衔人人才工程项目、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三次入选湖北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人选。曾获湖北省首届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第五届、第七届湖北美术节“个人突出贡献奖”。湖北省政府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创作者奖,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首届湖北民间文艺杜鹃花奖优秀民间文化著作,恩施州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图书)、特别奖,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入围奖。
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1项及11项校级、地厅及省部级规划立项科研课题,6次获得湖北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重点项目、湖北省美术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工程作品、湖北省签约制文学艺术创作扶持项目等资金资助。在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和作品60余件,作品参加展览70余次;有论文和作品多次在省级以上获等级奖和学术奖20余次,并有4件艺术作品分别被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收藏;出版专(编)著10部。
一、专(编)著:
1.专著《五月幻像》(金晖艺术作品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
2.《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教学与改革系列丛书》,副主编,河北美术出版,2010年。
3.主编《新媒体艺术—拓展中的新视野》,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
4.专著《本土化的自觉—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造境”》,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
5.主编《逐梦武陵 薪火相传—湖北民族学院美术专业办学二十二周年教师作品集》,民族出版社,2018年。
6.编著《木工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
7.编著《木雕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
8.编著《根雕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22年。
9.编著《编织技艺传承人口述史》,人民出版社,2025年。
10.专著《幻像--金晖油画作品集》,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25年。
二、群展和个展:
1、2019年9月,油画《五月幻像·广场舞蹈系列》等六幅作品参加“聚而不同•七人艺术作品展”(江汉大学美术馆)。
2、2021年5月,在湖北美术馆举办“幻像—金晖艺术作品展览”(国家重点美术馆湖北美术馆)。
三、主要艺术活动:
1997
油画《静物》入选湖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奖。
1999
油画《生命的情结》入选走向二十一世纪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获铜奖。
油画《聚集》入选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专业美术教师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奖。
2000
油画《静物核桃》入选湖北省教师美术摄影作品展览。
2001
水彩《傲骨》入选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
油画《盛开的睡莲》湖北省教师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获优秀奖。
2002
油画《聚集》、油画《静物·核桃》二幅,入选湖北省小幅油画展览。
油画《足迹》入选湖北省《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湖北省美术作品展》。
2003
装置《无影》入选广州PARK19艺术空间现代艺术展。
2004
摄影《悬浮》入选开放的姿态--广东青年艺术大展。
油画《都市五月之二》入选第十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
油画《都市五月之一》入选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作品奖。
油画《都市五月之一》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5
水墨《无题》入选“转基因”综合艺术展。
水墨《无题》入选广东艺术生态展览。
油画《都市五月之三》、《都市五月之四》、《都市五月之五》三幅,入选第二届全国美术院校油画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览。
油画《都市五月之三﹑之七﹑之八》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美术作品展览,获学术奖。
2006
油画《都市五月之七》入选湖北省首届中国山水画、油画、水彩风景展览,获学术奖。
2007
油画《都市五月(珠江之一)》入选上海青年美术作品展览。
摄影《无影(头像系列)》入选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日常影像――数码瞬间”图片作品展览。
油画《五月幻像(头像之一、之二、之三)》共三幅,入选上海艺术博览会亚洲青年艺术作品推介展。
油画《都市五月(清江之一)》湖北省“楚天群星杯”展览,获优秀奖。
2011
油画《五月的幻象•山顶漂浮的云》、《五月幻像•山上飘来毛毛雨之一》,
参加回顾与展望——湖北油画艺术展。
油画《五月的幻象·山上飘来毛毛雨之二》、《五月幻像•山上飘来毛毛雨之三》,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展览。
油画《五月幻像·永恒的记忆之一》参加湖北省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2014
油画《五月幻像•山上飘来毛毛雨之一》、《五月的幻象·山上飘来毛毛雨之二》参加“鄂西行—湖北省美术院大型美术创作项目”主题活动展览。
油画《五月幻像•美丽山村系列之一》入选第十二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
2015
油画《五月幻像•广场舞蹈系列之一》参加“极目楚天舒”湖北省美术院建院五十周年展览。
油画《五月幻像•头像系列之一》入选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湖北艺术节“2015年湖北省美术人才工程百人美术作品展览”。
2016
油画《武陵山的夜色之二》入选2016年湖北省美术人才工程百人美术作品展览。
2017
油画《五月幻像•广场舞蹈系列之三》入选首届湖北体育美术作品暨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
油画《武陵山的夜色之三》入选2017年湖北省美术人才工程百人美术作品展览。
2018
油画《五月幻像•广场舞系列之一》入选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香港),获银奖。
水彩《雨后·系列之一》入选日本国第33回国民文化节第五场“大分·武汉友好美术展”,获优秀奖。
2019
油画《武陵山的下午之一》入选2018年湖北省美术人才工程百人美术作品展览。
粉画《幻像中戴口罩的头像》入选上海粉画作品展览。
油画《绿色·蔬果系列之一》入选第十三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
油画《武陵山的夜色之二》入选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实践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油画《五月幻像•山上飘来毛毛雨之一》参加壮丽70年—湖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油画《五月幻像•峡谷祥云之一》参加长江万里情—湖北省美术院主题创作展览。
2021
油画《背影之三》入选2020年湖北省美术人才工程百人美术作品展览。
2021
油画《武陵山的中午之三》入选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实践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2022
油画《乡村纪事系列之一》入选“喜迎二十大 壮美新画卷——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主题美术作品展”、喜迎二十大 共绘新时代——第三批湖北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2022百人美术新作展”。
水墨《墨戏之二》入选“耕读传家 水墨新境”2022第四届长三角当代水墨作品展。
2023
油画《家乡的云系列之一》入选“共同缔造·主题美术创作优秀作品展览”。
油画《家乡的云系列之二》入选2023年度第三批湖北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百人美术新作展。
2024
油画《幻像·头像系列之八》入选第三届亚洲美术双年展。
油画《乡村纪事系列之一》入选第五届湖北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暨国家艺术基金十周年湖北美术作品选展。
油画《武陵山的夜晚之四》入选落寞与诗性--2024伦敦当代艺术评审展,获优秀奖。
油画《都市五月之二十三》入选2024 CEAPVA第七届亚太视觉艺术交流展,获入围奖。
水墨《春风拂槛》入选时代华章—湖北省社科界书画作品展。
金晖的《都市五月》
一种寓言式的“新客观”风景
华南师范大学 皮道坚教授
金晖的《都市五月》2005年曾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新视觉:自我成长的处境与选择——第二届全国美术院校油画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展出。那个展览如策划人所言:“呈现了年轻一代艺术家在对待历史、现实问题上与前几代艺术家的差异与不同的态度和立场。他们的创作不以讴歌这些场景所体现出来的美感为己任,而是以一种意象,在介于一种公共图像的真实与非具体之间界线的关系上,描绘了现代主义所带来的视觉的和生活的无机品质,也呈现了他们的日常生存状态所接触到的图像讯息,在这一间隔当中表达了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寻求对历史或现实的某种新的判断和诠释。”
《都市五月之七》 油画 100x81cm 2004
《幻像·光影之八》布面油画 81X100cm 2010
《幻像·光影之二》 油画 81X100CM 2008
《幻像·光影之六》布面油画 81X100cm 2010
《幻像·光影之七》布面油画 81X100cm 2010
《幻像·广场舞之二》油画120X120cm 2009
对金晖个人而言,《都市五月》是一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作,此前金晖的创作已经有过一次阶段性的变化——从最初的具象写实转向表现性的象征表达。他2000年创作的《生命的情结》、2002年创作的《足迹》,都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然而与《都市五月》相比,这些通过表现性的油画手法传达出来的思考,多少有些“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味道。而在《都市五月》里金晖的这种多思的潜质与一种生活与生命的真实质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了。或说是金晖通过他对当下都市生活质感的敏锐把握和准确而生动的“捕捉”,为其多思的潜质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年轻艺术家对生活与生命意义的思考再也不是空泛的、华而不实的了,而是确如上述策展人言,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以表达自己“对历史或现实的某种新的判断和诠释”。这无疑与艺术家对“什么是绘画”问题的重新领悟有关;实际上也与艺术家本人生活经历的变化和生活世界的转换密切联系。走出大山,重返大山,山里、山外生活感知与心理时间的巨大落差是促成金晖新的叙事风格成形的重要契机。关键在于金晖把握住了这一契机,及时将这生活感知与心理时间的巨大落差转化为具有普遍可传达性的图像语言——一种将摄影手段与绘画技巧巧妙结合起来的寓言式的“新客观”风格。他用这种叙事风格不仅真切地表达了我们这些“现代人”经常会有的、无法言喻的碎片式经验,更提醒我们现代科技在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便利时,这个世界的明天可能存在的风险。
《都市五月之二十三》 油画 200X160cm 2006
《家乡的云系列之二》 油画 160x200cm 2023
《绿色·蔬果系列之一》 油画 200x160cm 2019
《武陵山的下午之二》 油画 100X81cm 2017
《武陵山的下午之一》 油画 100X81cm 2017
《武陵山的夜晚之三》 布面油画 100x81cm 2017
当毕加索用自己的画笔使遭受闪电战轰炸的格尔尼卡小城变得“不朽”时,在本雅明看来,一个大规模毁灭的时代,画家有如魔法师,只要“双手放在病人身上,疾病就可治愈。”而相反,摄影师犹如外科医生,他的手术刀切入了病人的身体①。那么,有意思的是,当金晖将画家的魔法与外科医生的手术刀结合在一起使用时,对于我们这个物欲极度膨胀、大自然资源超速枯竭的时代,作为艺术的绘画又意味着什么呢?
注释:
【1】见《视读本雅明》,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33页。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