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
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线性叙事或天才论范式,易将艺术家简化为艺术运动的时间注脚。本课题则尝试构建“微观—中观—宏观”的三维研究模型:通过视觉符号的考古学解构(微观),还原个体创作系统的生成密码;借助跨地域艺术家社群的比较研究(中观),定位个案在文化迁徙中的坐标位移;最终连接后殖民理论、媒介生态学等视角(宏观),揭示艺术实践如何作为社会变革的隐形推手。方法论上,除图像志分析与档案梳理外,更引入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创作母题的语义网络建模,并采用参与式民族志深入艺术家工作室,捕捉未被文本化的创作现场逻辑。
此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某艺术家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试图回应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危机——当NFT艺术颠覆物质性、AI创作挑战作者主体性时,个案研究如何超越传记式书写,成为解码文化转型的密匙?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为艺术社会学提供新的分析单元,同时启示文化机构构建更具生态性的艺术评价体系。
全文将以“创作语言的重构—文化身份的协商—社会介入的路径”为线索,在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中,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主体性如何在不同权力场域中自我重塑的思想实验。这既是对个体艺术生命的深度凝视,亦是对艺术何为的当代诘问。
道安,女,从事银花丝设计创作40余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十佳民间艺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1980年进入国营成都金银制品厂,同年考入成都市工艺美术进修学校,回本厂后从事银花丝、首饰、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其产品多次荣获全国性大奖,远销海内外。2001年首创工艺品——银花丝工艺画获国家专利,2003年创办道安银花丝工作室,作品多次获奖,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博物馆等多处收藏。
《对成都金银花丝技艺的探索与追求》
艺术家的智慧和双手能在大千世界浩瀚广宇中发现和捕捉美的事物。成都金银花丝平填工艺品源起劳动生活,萌芽民间沃土,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它以高纯度的白银为原材料。其工艺精细,剔透,造型优美,在世界上久享盛誉。
《海棠小鸟》
《花丝盘+三星堆鸡》
《龙船》
金银工艺品的历史在我国远源流长,春秋战国时期有“金银错工艺”,后汉又有“金银步摇”,六朝又有“镂金花胜”,唐代又有“金银平脱”。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技术的发展又诞生了金银花丝平填工艺。成都金银花丝平填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最显繁荣,到了清代银平填花丝工艺品和各种首饰,立体摆件盛行。当时成都城东门昌福馆一条街上金银打造店铺和银楼比比皆是,其中,“丽生银楼”最为庞大。遍集在成都昌福馆街一带的银楼和作坊制作的各种首饰,小花瓶花盘做工精细,银穿丝,花丝龙别针,银丝石榴,小鸟,梅,雀等。都是将黄金,白银抽拉成细若毫发的丝,盘绕然后用平填,焊接,堆累成半浮雕艺人们用手工打造出拇子般大的别针,花叶,动物眉目楚楚动人,栩栩如生。四川内有名的银花丝平填艺人和金银钻片艺人大都出于此地。金银平填花丝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和艺人们努力的发展,现已能生产出各种平填花丝工艺品。如: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建筑物造型的各种瓶,盘,或堆累成半浮雕的平填花丝挂屏,座屏等各种立体摆件。
《少陵草堂》
《神兽》
《万向熏球-龙凤呈祥》
作为我国传统特色工艺。四川成都平填花丝工艺品通过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既不是白色线条的简单排列,也不是古代金银工艺品的模仿。而是继承一整套金、银平填花丝工艺技艺的精华用独树一帜。宛如行云流水,精细而丰富多姿。各式银平填花丝圆盘,花盒,花薰显得恭正温和绝无燥棘的习气,摇丝生动,配丝委婉自如,焊接平整严密,川味浓烈,匠心独具,蜚声中外。
《凤凰吊坠》
《凤凰胸针》
《光芒首饰一套》
传统的银平填花丝工艺在技法上以高纯度的白银为原料,先将银材料通过30余道工序抽拉成不同粗细的白银丝,然后通过手工反复几次绞合,揉搓在一起。再将穿丝通过碾压、挫等工艺加工成各种不同的花丝。如:麻花丝、桂花丝、光丝、垒丝等。制作银平填花工艺在配丝上非常考究。丝的种类繁多,有素丝和花丝之分,素丝有:圆丝、方丝扁丝三缕丝折光不同。花丝种类繁多,有体态各异的麻花丝、桂花丝、水纹丝、罗纹丝:质感不同的夹丝、穿丝、果丝、槽丝、色泽各异的辫丝、拱丝、滚筒丝、罗纹丝。丝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形态一迥之变。银丝纤细则如发,游刃有余。方劲粗实如刚戟铁钩。在光的作用下,有明有暗,在晴朗的光照下银丝闪烁金银月光般柔和之光。纯静、典雅、富丽、丝的光洁在于合理的用料;用婉转流利的丝表现孔雀,飞凤;用直柱勾梁的丝表现山水;有如意纹衬托底纹和主体图案。研究银花丝粗细变化,方圆变化,花卉的阴阳向背,鸟兽的圆毛扁毛之分,因题施艺配以烧兰嵌宝,使银平填花丝工艺品达到高度的艺术性。通过艺人们精湛的技艺将配置好的各种不同花丝,非常巧妙的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再用火枪焊接,火大银丝会烧化,火小焊接不上。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热胀冷缩易变形,艺人们通过多年经验和技能才能有效的克服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将焊接好的半成品,通过手工无胎成型、堆累、穿纽、打磨、抛光、镶嵌、洗色,防氧化处理等十几种技法,它是艺人们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银花丝传统工艺它含概了物理、化学、冶金、机械加工等。
《蝴蝶珐琅胸针》
《花丝珐琅项链坠》
《脸谱耳环》
传统银花丝工艺品都以摆件为主,易变色,题材狭窄,表现力受到限制,但身价不蜚,只有古代达官贵人才能享有,因而造成具有二千多年的银花丝技艺在民间鲜为人知。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文化艺术品的购买,收藏,使之作为礼品馈赠亲朋逐年增多。怎样才能使传统银花丝真正走出深闺,让更多人认识它、欣赏它,这是摆在现代银花丝工艺大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大双熊猫》43x43cm
《节节高竹子》26x20cm
《三英战吕布》
我从事金银花丝设计,创作多年了,从自己长期的经验里深感:要使传统银花丝技艺焕发青春,就必须找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创作出一种能广泛被当今人们接受的新的银花丝工艺品。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经过多年努力,银花丝工艺画诞生了。它不但继承了传统银花丝的所有技艺,并且很好地解决了纯银易氧化发黑的缺点,实用装饰性更强,其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有人物、山水、戏剧、脸谱等。用冰冷的银丝表现人物的面目表情,向来是传统银花丝技艺的禁区,因为它对设计和制作都有较高要求。通过反复摸索和实践,在工艺上大胆创新,总结出了一套较完整的工艺流程。将这套工艺用于大型半浮雕挂屏《三英战吕布》,对历史人物,战马的表现形神兼备,将一场古战场景生动灵活地进行再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双蝴蝶盘银丝画》29x29cm
《双马-马到成功》
《双鱼盘》 直径14
我的代表作品还有《都江堰》、《合江亭》、《母子熊猫》、《三羊开泰》等。这些作品继承了传统银花丝工艺技艺,并创造性发展了这门技艺,使古老的银花丝与现代装饰画有机地结合,诞生了一门新的工艺品——银花丝工艺画,为我国工艺美术宝库中增添了一朵绚丽的奇葩。为此,我荣获了国家专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现代银花丝工艺画的创历人,要用毕生心血将钟爱的银花丝技艺发扬光大,继承下去。
四川工艺美术道安大师
2005年7月
《一生只做一件事》
——道安自传
责任编辑:wuchengli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