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深刻阐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也凸显了民族精神在抗战中的强大力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回首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特此举办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此次展览汇聚了众多优秀美术作品,艺术家们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创作手法,再现了抗战时期的烽火岁月,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家国情怀。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历史的见证,是对那段伟大抗战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希望观众能从这些作品中汲取力量,铭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张春和(纳西族)
任职于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艺术创作活动涉及影视美术、现代东巴绘画、壁画、油画、国画、雕塑等领域。
艺术经历:
先后有壁画《东巴神韵》、浮雕《红军长征过云南》、壁画《吉祥和谐的天地》、国画《红军东征》、壁画《同心.1936》、壁画《古老和现代的交响》、浮雕《东巴文化浮雕墙》等作品参加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历届全国壁画展。曾在中国美术馆、意大利、德国、新加坡、瑞士等国家举办过十一次个人画展,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际艺苑美术馆、苏黎世大学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出版《中国艺术档案、张春和卷》、《张春和文学作品集》、《张春和艺术全集》、等多部专集。
历史、艺术与精神的交织
——评张春和《同心一一1936》系列画作
在当代艺术的多元景观中,张春和《同心一一1936》系列画作宛如一组独特的文化叙事诗,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精湛的艺术表达和强烈的精神感染力,成为艺术领域中值得深入探究的创作成果。
《同心一1936》壁画长卷 120x1600cm
张春和,这位纳西族的杰出艺术家,其艺术生涯丰富而传奇。1958年出生于云南丽江的他,17岁参军,亲历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役,战火的洗礼为他的艺术注入了坚韧与深刻的内涵。从部队的宣传员到考入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再到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高级美术师,张春和在影视美术、绘画、雕塑等多个领域纵横驰骋,取得了斐然成就。他在中国美术馆及多个国家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众多知名机构和个人收藏,在艺术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同心一一1936》系列画作中,张春和的艺术积累与独特视角得以充分展现。
《同心—1936》壁画长卷 局部之一
该系列画作以1936年为时间背景,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红军长征的战略转移、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的过渡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画作选取这一节点,旨在通过艺术的方式回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同心-1936》壁画长卷 局部之二
从艺术风格上看,《同心一一1936》系列画作融合了多种表现手法,展现出独特的视觉魅力。在画面构成上,画家巧妙地运用了宏大与细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以全景式的构图展现出历史场景的壮阔,如描绘红军行军途中的崇山峻岭、广袤大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感受到革命征程的艰辛与伟大;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物表情、动作以及细节道具的精心刻画,如战士们坚毅的眼神、褴褛却整齐的军装,又细腻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与精神状态。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描绘的结合,使观众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脉络,又能在细微处体会到人性的光辉。
《同心-1936》壁画长卷 局部之三
在艺术表现上,壁画有着独特的风格与灵感来源。其色彩运用、二维平面构图及装饰形式的运用,最初的灵感源自古希腊拜占庭时期罗马教堂壁画,那种充满自由浪漫与神秘艺术想象力的表现形式为壁画奠定了独特基调。壁画巧妙融合多视角与多时空,将象征性、寓意性、抽象性和装饰性融为一体,把历史画面中复杂的人物和景物关系,以简练入微的造型与富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形式有机结合,画面构图繁简有序且充满律动。
《同心-1936》壁画长卷 局部之四
在历史叙事方面,《同心一一1936》系列画作并非简单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复刻,而是通过艺术的加工与再创作,赋予历史以鲜活的生命力。每一幅画都像是一个历史的切片,通过对特定场景、人物关系的描绘,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例如,一幅描绘红军与当地百姓交流的画作,画面中百姓们热情地为红军送上食物,红军战士们则面带微笑地接受并表示感谢,人物之间的互动自然而亲切。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画面,更从侧面反映出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深刻揭示了革命胜利的群众基础。
《同心-1936》壁画长卷 局部之五
这些画作还注重对历史细节的还原,从红军的武器装备、服饰徽章到当地的建筑风格、生活用具等,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与精心的描绘。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历史真实感,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窗口,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同心-1936》壁画长卷 局部之六
除了艺术风格和历史叙事,《同心一一1936》系列画作还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首先,它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画作中,无论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残酷的战争场面,红军战士们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眼神,他们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精神在画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激励着当代观众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同心-1936》壁画长卷线稿 局部
其次,画作所传达的民族团结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各民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系列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红军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同胞携手共进的场景,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民族团结理念。在当代社会,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石,这些画作通过艺术的形式唤起人们对民族团结的重视与珍视,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同心-1936》壁画长卷线稿 局部
张春和与艺术家同心的《同心一一1936》系列画作是一组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生动的历史叙事和强烈的精神感染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1936年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人物造型吸收了作者本民族东巴绘画艺术的精髓,借鉴了其中拙朴简约、概括浪漫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线描造型,这与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本民族东巴绘画的研究密不可分。这种将不同艺术元素融合的手法,使得壁画既展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又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民族特色。这一系列画作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示与激励,在当代艺术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以雕塑为笔,绘就不朽史诗
——评张春和《红军长征过云南—鹤庆篇》浮雕
在艺术的广袤天地中,能够将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灵动完美融合的作品,总是能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张春和的《红军长征过云南—鹤庆篇》浮雕,便是这样一件震撼人心的佳作。它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艺术与历史的交汇处,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征程。
这幅浮雕画堪称一绝。张春和运用了精湛的雕塑技艺,将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塑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极具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视觉效果。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红军战士们坚毅的眼神、挺拔的身姿,仿佛在诉说着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畏艰难险阻的决心;而鹤庆当地百姓质朴的面容、热情的举动,又生动地展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场景。例如,在表现红军进入鹤庆县城时,古乐队演奏古乐欢迎红军的场景中,乐手们专注的神情、灵动的手指,以及飘扬的音符,都被张春和巧妙地通过雕塑画呈现出来,让观众仿佛能够听到那悠扬的古乐声,感受到当时热烈而祥和的氛围。
《红军长征过云南一鹤庆篇》 浮雕墙 局部之一
在历史还原度上,张春和更是下足了功夫。他深入研究红军长征过鹤庆的历史资料,走访当地的老人,力求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能真实地反映那段历史。雕塑画中,红军战士的着装、武器装备,以及行军的队列等细节,都与历史记载高度吻合。同时,对于鹤庆当地的风土人情、建筑风格等元素的描绘,也极为准确。如画面中展现的鹤庆传统民居,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装饰细节,都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年代。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严谨的创作态度,使得这幅雕塑画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后人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红军长征在鹤庆的那段光辉历史。情感传递是这幅浮雕的又一突出亮点。张春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百姓们的热情善良,以及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毫无保留地传递给观众。当我们凝视着画面中红军战士与百姓亲切交流的场景,或是百姓为红军送水送粮的画面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被这种真挚的情感所打动。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以及军民团结一心的力量。它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倍加珍惜。
《红军长征过云南一鹤庆篇》浮雕墙 局部之二
从主题呈现来看,《红军长征过云南—鹤庆篇》浮雕画紧紧围绕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主题,深刻地展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崇高精神品质。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红军战士们面对艰难险阻,毫不退缩,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他们与当地百姓紧密团结在一起,相互支持,共同克服困难。这种精神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时,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团结,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与同时期其他表现红军长征主题的艺术作品相比,张春和的这幅浮雕画有着独特的优势。一些同类作品可能更侧重于绘画的平面表现,而张春和的作品则通过雕塑画的形式,赋予了画面更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还有一些作品可能在情感表达上较为含蓄,而这幅浮雕作品则以其直接而强烈的情感冲击,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它在众多长征主题作品中独树一帜,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更加生动鲜活的红军长征过鹤庆的历史场景。
《红军长征过云南一鹤庆篇》浮雕墙 局部之三
它为研究红军长征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艺术资料,通过艺术的形式让历史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它也成为了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鹤庆当地,浮雕作品已经成为了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对于推动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还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鹤庆在红军长征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总的来说,张春和的《红军长征过云南—鹤庆篇》浮雕作品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杰出作品。它以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高度的历史还原度、强烈的情感传递以及深刻的主题呈现,为我们展现了红军长征过鹤庆的壮丽画卷。它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长征精神的永恒赞歌。
《红军长征过云南一鹤庆篇》浮雕墙 局部之四
责任编辑:罗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