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当代艺术语境中,物件早已不再是中性的载体或静默的媒介。它们作为行动者、叙述者、乃至批判性主体,频繁地出现在展览现场与理论话语中。对于长期关注“语义转向”的艺术实践者而言,“物”的角色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再定义。旅居伦敦的华人青年艺术家孙文彬,正是这一转向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材料、结构与文化编码的重组,激活了物件的叙述能力,推动其在功能、形式与意义之间穿梭并发声。
在2025年5月于伦敦Mezzanine空间举办的展览《物质与重新编码》中,Wenbin Sun以作品《命运之球》参与策展人围绕“后语义”展开的讨论。这一展览以“当代表物的语义再造”为核心议题,试图从物件的结构属性中提炼出它们所承载的文化痕迹、价值观念与权力机制。而孙文彬的《命运之球)》,无疑是其中最具“能动性”的个案之一。
命运之球
该作品以一个构造精密的球体装置为主体,融合了金属框架、旋转结构与多层透明材料。观众在装置前不仅是被动观看者,更是被其视觉机制与结构互动机制牵引的“玩家”与“译码者”。作品表层模拟了占卜装置或博物馆文物陈列的形式,而其内部所嵌入的图形、符号、语言片段则不断指向不确定性与语义的崩解。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构建—解构”并置,既唤起了观众对“意义制造”的期待,也立即让这种期待被自身所瓦解。
孙文彬本人在创作中始终强调“物的言语性”与“观念的可塑性”之间的关系。《命运之球》虽小巧,却成为他关于物性研究的重要缩影。它不仅是一个视觉装置,更是一种隐喻结构:隐喻信息的碎片化、知识系统的被操控、以及文化身份的流动性。在“语义转向”理论中,设计不再是单纯功能性解决方案,而是一种参与意义生成与社会互动的文化实践。他显然将这一观点进一步推向艺术领域,使物件成为一个有意识地“讲述”与“扰乱”的主体。
作为一位成长于中国、后在伦敦接受系统艺术与设计训练的青年艺术家,孙文彬的作品深植于跨文化的感知与再编织。他擅长运用设计语法中的“编码—解码”模型,将图形、结构与观念进行拆解后重组,进而在新的语境中生成异质的文化意义。这种方法并非西方理论的简单挪用,而是一种极具策略性的文化位置重构——他让物体“说话”,但说的是中西文化交汇后的语言;他让结构“表达”,但表达的是在全球语境下个体经验的张力。
不可忽视的是,孙文彬对“功能”的批判与反思贯穿其整个创作路径。尽管他接受过严格的视觉传达与品牌系统设计训练,但他始终将这种“设计的理性”引向艺术的“感性边界”。在他的实践中,功能不是被摒弃的敌人,而是被拆解、重写的线索。他并不逃避功能,而是将其作为进入材料语言与文化结构的通道。正是在这种态度下,《命运之球》才得以以一种“失效之物”的姿态,向观众发起审美与语义的双重挑战。
如果说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一个共同命题是如何在全球语境中建立自身叙述的主体性,那么孙文彬的回答无疑是富有策略性的。他以物为语、以构造为文,通过物件性的实验不断撕开被固化的视觉语义,为观众提供一个可以“重新编码”的感知场域。
而在“语义边界”之上,他所构筑的并不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种观看与思考的机制。在构建与解构之间,他的物件既是装置、也是文本;既是结构、也是话语。它们不提供答案,却始终在提问:我们理解的“物”真的属于我们吗?那些图像、结构与功能背后的文化编码,是否正在悄然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认知与身份意识?
作者:王丰
责任编辑:罗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