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愿景。美在中国,是五千年文明沉淀的瑰宝,是新时代精神的璀璨光芒。从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汲取灵感,以笔墨丹青、音符旋律,勾勒出一幅幅时代画卷,书写着一曲曲民族赞歌。
“美,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精神。”这不仅是对中国文艺的深刻理解,更是对文艺工作者的深情寄语。中国精神,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是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文艺,作为中国精神的镜像,它应当是时代精神的风向标,是民族精神的灯塔。
“让中国精神在文艺高峰闪亮”,意味着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为引领,以文艺创作展现中国精神的深度与广度。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既要仰望星空,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又要脚踏实地,扎根于中国大地,从中国精神中汲取不竭的创作灵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成为照亮中国精神的明灯,成为推动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强大力量。
总书记曾深情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不仅是对文艺价值的高度肯定,更是对文艺工作者的深情寄语。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中国精神在文艺高峰闪亮,成为我们共同的使命与追求。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让中国精神在文艺高峰上熠熠生辉,用文艺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美在中国——让中国精神在文艺高峰闪亮”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让中国文艺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乔玉川 《老友》138x69cm
乔玉川 《山水》68x68cm
乔玉川 《仙鹤图》68x68cm
乔玉川 《花卉》68x68cm
乔玉川,1938年生,196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刘文西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终生艺委会委员,陕西盛世西部书画院艺术顾问,“长安画派”代表画家。
美在中国:乔玉川绘画中的文化自觉与美学境界
“澄怀观道”“神与物游”自古是中国美学崇尚的至臻境界。乔玉川先生的绘画艺术,如一面澄明的文化古镜,既映照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核,又折射出当代艺术的创新光芒。其作品超越了题材的藩篱,以“人、山、花”三位一体的艺术格局,构筑了一个贯通古今、融汇东西的审美世界。在他的毫端,中国画不再是简单的笔墨游戏,而升华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当代表达。
乔玉川先生对黑白灰的匠心经营,深刻诠释了中国美学“计白当黑”的哲学智慧。他突破了西方写实艺术的明暗窠臼,以中国画特有的留白意境赋予画面以生命的律动,同时巧妙融入现代艺术的形式构成。观其山水作品,墨色氤氲如太虚元气,既承续了传统“六法”中“气韵生动”的美学圭臬,又彰显出当代视觉艺术的张力之美。这种独到的艺术语言,使其作品既有宋元绘画的深远意境,又具现代构成的视觉冲击,展现出中国美学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乔玉川先生的艺术实践打破了传统画科的界限,形成了“人物含山水之韵,山水蕴花鸟之趣”的独特风格。其人物画取法花鸟构图之妙,笔墨则得山水皴擦之精髓,使不同题材水乳交融,形成浑然天成的艺术语汇。这种“融会贯通”的创作理念,不仅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维度,更暗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万物并育”的哲学境界。在其笔下,人物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天地自然相融相生的生命体,生动诠释了中国艺术“天人合一”的至高理想。
乔玉川先生的艺术探索昭示着:真正的“中国之美”,绝非对古法的简单因袭,而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艺术追求,不仅是对中国绘画传统的礼敬,更是对世界艺术版图的独特贡献——它让中国美学以更加从容、自信的姿态,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天地。
而今,乔门三弟子承继师志,以笔墨书写时代新篇。他们或描绘市井百姓的烟火人生,或讴歌壮丽山河的雄浑气象,或抒写鸟语花香的和美意境,将恩师的艺术精神融入当代生活。在他们的丹青世界里,传统笔墨与时代气息交相辉映,既延续了乔玉川先生“人山花”相融的艺术理念,又以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谱写着新时代中国画的华彩乐章。
熊雯,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研究员,陕西省盛唐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陕西三秦书画协会理事。
后跟随乔玉川老师研习国画。分别于2024年5月在陕西省图书馆与其他两名弟子办画展“繁花初放”共展出“山荷”系列作品30幅,2025年3月应邀参加浙江省丽水市文化馆举办的“乔玉川师生展”共展出国画山水斗方作品16件。作品“春晓”荣获陕西省美术教师书画大赛一等奖。国画作品“姐妹”荣获陕西省第二届美术老师书画大赛第二等奖。国画作品“欢颜”荣获2000年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展三等奖。
熊雯 《松听秋雨》 97x60cm
熊雯 《放歌》 97x60cm
熊雯 《故乡明月》 97x60cm
熊雯 《初雪》 97×60cm
熊雯 《松风听泉》 97x60cm
熊雯 《初妆》 97x60cm
熊雯 《秋舞》 97x60cm
胡若虚,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师从乔玉川。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香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国际大学西北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陕西新闻书画协会研究员。盛唐书画院副院长。三秦书画协会副会长。从事国画20余年。擅长写意花鸟。
胡若虚 《花鸟》 97x60cm
胡若虚 《花鸟》 97x60cm
胡若虚 《花鸟》 97x60cm
胡若虚 《花鸟》 97x60cm
胡若虚 《花鸟》 69x46cm
胡若虚 《花鸟》 69x46cm
胡若虚 《花鸟》 69x46cm
张智瑞,青年画家。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第五届工笔画艺委会副主任,西安中国画院新工笔画院研究院副院长,西安市唐韵丹青工笔画院副院长。
张智瑞 《人物》 97x60cm
张智瑞 《人物》 97x60cm
张智瑞 《人物》 97x60cm
张智瑞 《人物》 138x69cm
张智瑞 《山水》 138x69cm
张智瑞 《山水》 138x69cm
张智瑞 《花鸟》 138x69cm
水墨流芳:乔门传承中的文化自觉与时代精神
宣纸铺展,墨香氤氲。乔玉川先生立于画案前,银发映着窗外的天光,手中的毛笔在砚台边轻轻一蘸,便勾勒出一段绵长的艺术传承。
先生教画,最重“上善若水”四字。这水,是包容的,能纳百川而不拒细流;是灵动的,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更是坚韧的,滴水穿石,润物无声。他常教弟子们:作画如做人,要懂得借鉴,就像水能映照万物。于是,西方油画的色彩、构图的章法、光影的变幻,都化作滋养中国笔墨的养分,在宣纸上开出别样的花来。
熊雯画山水,笔下的峰峦叠嶂间总透着股子灵动;胡若虚描花鸟,翎毛花卉里藏着生命的欢愉;张智瑞写人物,眉目间流转着时代的印记。三人都毕业于西安美院,笔墨功夫扎实,却又能各擅胜场。他们的画里,既有先生独创的“花鸟式图式”的巧思,又有“云雾化笔墨”的朦胧,更难得的是,都带着各自对生活的感悟。
去年西安的“繁花初放”展上,三人的作品引来无数驻足。那些画里,有市井巷陌的烟火气,有山河壮丽的雄浑美,更有花鸟虫鱼的生趣盎然。看画的人都说,这些作品既守着传统的法度,又说着时代的新语。而今岁在江南的展览,百余幅丹青竟引得观众流连二十余日,足见艺术魅力之深。
先生虽已至耄耋,却仍日日与弟子们研习笔墨。今年将在古城西安举办弘扬时代精神,大美中国乔门笔墨师生展。“大美”,不仅在于画中的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更在于这师生相传、永续不断的文化命脉。一支笔,一砚墨,传承的是五千年文明的精魂,描绘的是新时代的气象。
水墨无声,却能诉说最动人的故事;师生情深,终将绘就最美丽的篇章。这,或许就是中国艺术最珍贵的传承。
责任编辑:罗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