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展讯 > 正文
《岁朝华章》——郑明正作品邀请展 | 2025
2025-07-03 17:06    网络
0

  前言

  “艺术是时代的声音,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在历史的长河中,华章是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间,是文明演进的激昂鼓点。从古老华夏的甲骨文开篇,一字一句,记录着王朝的兴衰、先民的智慧,开启了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序章,那是人类思想启蒙的璀璨华章。

  在时代的浪潮中,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基石。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深度变革的伟大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相互交融碰撞,催生出无限的艺术活力与创新可能。

  值此新旧交替、万象更新之际,《岁朝华章》全国优秀艺术家作品迎春邀请展应时而生。此次展览汇聚了众多杰出艺术家的心血之作,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描绘时代风貌,传承文化脉络,奏响新年的艺术序曲。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也寄托着对新岁的美好期许。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艺术盛宴,在岁朝的华章里,感受艺术的温度与力量,领略时代赋予艺术的全新内涵。

  《岁朝华章》全国优秀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不仅是一场艺术的聚会,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旅。它为艺术家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为公众打开了一扇感受艺术魅力、领略时代精神的窗口。这个春天让我们相约,在艺术的海洋中,共赏岁朝华章,迎接新一年的美好!

  郑明正,书法家,男,汉族,1944年10月生于上海。

  现任上海书法家协会闸北分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老年会会员,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员,上海中华书画协会会员,闸北共和新书画院理事,智永书画院理事,闸北书协临汾隶属沙龙副会长,闸北书协大宁灵石书画协会会长,上海汇画院副院长,美国培普丹大学上海国际部书法教授,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特聘书法家,上海政法学院国际部书法教师,上海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书法教师。

  五十多年来,书法长期一直在名家老师的指点下,学习正、行、魏、隶书法,70年代中期随中国著名篆刻家、中国文史馆馆员叶隐谷悉心指点下学习篆字、篆刻,同年又得益中国十大名家,著名书法家候殿华亲授四十余年,专习魏、隶,尤精汉隶。二十世纪末至今,多次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区、市书协,市公安局,市绿化局,市林业局全国教师等大型书法大赛,并多次获奖。

  2010年上海世博会书画博览会获奖,获奖作品被世博会机构收藏,2014年世界孔子学院教师书法大赛荣获一等奖,作品被上海大学孔子学院收藏,近十年来,各类书法作品已被国内外人们所赏识或收藏,许多作品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印尼、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土耳其、爱尔兰、法国、英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马达加斯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巴西等等,五十多个国家的大学孔子学院师生及领导、名人收藏。

  砚池春秋:郑明正的笔墨山河

  黄浦江的潮汐在宣纸上晕开七十年光阴,郑明正先生执笔的手掌已布满岁月的沟壑,却始终保持着临池濡墨的温度。这位生于沪上弄堂的书法家,用半世纪的光阴在黑白世界里建构起一座流动的文明博物馆——汉隶的雄浑骨架间流淌着海派文化的血液,魏碑的嶙峋肌理中跳动着国际都会的脉搏。

  当1944年秋阳斜照在石库门天井时,谁曾想那个临摹《九成宫》的稚童,会在叶隐谷先生的篆刻刀下邂逅商周鼎彝的魂魄?老辈人总说叶师教篆刻"如庖丁解牛",刀刃游走处显影出青铜铭文的呼吸节奏。而侯殿华先生四十载晨昏相对的教诲,则让《张迁碑》的方正古拙与《石门颂》的飘逸洒脱在其腕底熔铸重生。那些被世人临摹千万遍的汉隶,在他笔下忽而化作外滩钟楼巍峨的剪影,忽而幻成苏州河蜿蜒的水纹。

  2010年世博会《和合共生》四条屏的诞生,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笔会——汉隶的蚕头燕尾与简帛的率性笔触在丈二宣纸上跳起探戈,让纽约客在方寸之间读懂东方哲学的共生智慧。上海大学孔子学院的留学生们至今记得,郑先生如何将《兰亭序》化作流动的东方剧场:枯笔飞白是魏晋名士的广袖翻飞,涨墨氤氲是曲水流觞的酒痕叠影。当吉尔吉斯学生用羊毫写出第一个"永"字时,天山脚下的游牧文明与江南水墨完成了一次基因交换。

  老先生书斋里总悬着那幅《茶禅一味》,墨色浓淡里藏着半部海上书法变迁史。米芾的"风樯阵马"被他解构成黄浦江的货轮笛鸣,篆刻刀法的迟涩质感则化作紫砂壶底沉淀的茶垢。最妙的是落款处的行书小字,分明是陆机《平复帖》的基因突变,却在转折处暗藏地铁轨道的流畅弧线。这或许就是海派文人的生存智慧:在石库门逼仄的生存空间里,用笔墨开辟出包罗万象的平行宇宙。

  如今七十九岁的郑老仍坚持每周去大宁灵石公园授课,青石板桌上铺开的不仅是宣纸,更是一张连接五大洲的文化航海图。当巴西留学生的咖啡香气混着松烟墨香飘散时,那些诞生在闸北社区的作品,正带着汉字文明的遗传密码,在马达加斯达的猴面包树下、在哥伦比亚的咖啡庄园里,生长出新的文化变奏。

  这种书写早已超越技艺层面,成为文明基因的活态传承。在数字化洪流冲刷一切的今天,郑明正砚台里那一汪永不干涸的墨汁,或许正是守护文明根脉的最后防线。当他的汉隶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东方符号的简单陈列,而是一个古老文明通过笔墨与当代世界的深度对话。

  

责任编辑:罗明忠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岁朝华章》——朱文辉作品邀请展 | 2025
《岁朝华章》——郑明正作品邀请展 | 2025
《岁朝华章》——曹刚作品邀请展 | 2025
《岁朝华章》——白恩平作品线上邀请展 | 2025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