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艺术是时代的声音,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在历史的长河中,华章是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间,是文明演进的激昂鼓点。从古老华夏的甲骨文开篇,一字一句,记录着王朝的兴衰、先民的智慧,开启了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序章,那是人类思想启蒙的璀璨华章。
在时代的浪潮中,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基石。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深度变革的伟大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相互交融碰撞,催生出无限的艺术活力与创新可能。
值此新旧交替、万象更新之际,《岁朝华章》全国优秀艺术家作品邀请展应时而生。此次展览汇聚了众多杰出艺术家的心血之作,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描绘时代风貌,传承文化脉络,奏响新年的艺术序曲。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也寄托着对新岁的美好期许。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艺术盛宴,在岁朝的华章里,感受艺术的温度与力量,领略时代赋予艺术的全新内涵。
《岁朝华章》全国优秀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不仅是一场艺术的聚会,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旅。它为艺术家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为公众打开了一扇感受艺术魅力、领略时代精神的窗口。这个夏天让我们相约,在艺术的海洋中,共赏岁朝华章!
白恩平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民族画院特聘院外画家
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课题班工作室画家,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甘肃省美术家协会重大题材艺委会副主任,甘肃画院院聘画家
兰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兰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兰州画院研究部主任,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
兰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甘肃省民族书画摄影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金城文化名家,甘肃金城画院副院长,民革甘肃画院名誉院长
白恩平山水画的多元文化与新时代笔墨的嬗变
王安民
与白恩平先生相识于15年前,当时我在市文联从事编辑工作,业余时间喜欢学习练习中国画,但苦于办公室没有画画的条件,有一次活动中认识了恩平兄,他说可以到他二楼画室来画。我们当时在八楼,去二楼倒很方便。他当时任兰州画院创研部主任,一个人一大间画室,于是我便成了这里的常客,每天想画画,想学习,便跑到他画室,一边自己练习,一边也悄悄地学习他的一些技法。亦师亦友十几年过去了。我亲眼目睹了他山水画十几年的嬗变与创新,见证他一次次入展获奖,也感受过他的喜怒哀乐。光阴太迫,倏忽间,恩平兄转眼六十,写此拙文与拙见,表达对他的回顾与敬意。
一、
地域文化与艺术基因的交融:西北精神的笔墨凝练
白恩平的山水画创作根植于甘肃深厚的自然与人文土壤,其作品既是西北山川地貌的视觉再现,也是丝路文明、黄河文化、敦煌艺术等多元文化基因的凝练与升华。他祖籍河南洛阳,出生于甘肃武威南,自幼浸润于黄土高原的苍茫与河西走廊的历史厚重感中,这种地域性体验成为其艺术创作的原始动力。
在题材选择上,白恩平聚焦于西北特有的自然景观,通过线条的纵横穿插与墨色的层次渲染,将西北的山水转化为画面中的野逸之气。例如,《古梨辉映》以虬曲的枝干与厚重的笔墨隐喻生命的坚韧,而《洮河春景》则以淡雅的青绿与水墨交融,展现西北山水在春日中的勃发生机。这一系列作品营造的“雄奇浑阔、苍凉高远”的美学特征,既是对传统山水画写意精神的继承,也是对西部地域精神的当代诠释。
二、
多元文化符号的整合:敦煌、丝路与黄河文化的当代表达
白恩平的山水画突破了传统文人画“出世”的隐逸倾向,转而以文化符号的整合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其代表作《梦寻香音》入选2015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圣境》入选朝圣敦煌全国美展,《梵音》更堪称多元文化融合的典范,入选全国佛教书画作品展。该作品将敦煌莫高窟的石窟造像、飞天、九色鹿等元素与自然山水结合,通过高远视角与散点透视的叠加,构建出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的交织,实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当代重构,是对传统构图法则的突破。
《盛世丝路情》以长卷形式展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通过商旅、关隘等符号的穿插,赋予画面以史诗般的叙事性。这种对丝路文化的当代表达,不仅体现了画家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也呼应了“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美术的时代使命。
三、
传统笔墨的守正与创新:中西技法融合的实验性探索
在笔墨语言上,白恩平既恪守传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又积极探索中西绘画技法的融合。他本科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年轻时曾向马西园老人学习焦墨山水,继承了“骨力雄健、率性自由”的笔墨风格,同时在运笔中融入皴擦与干湿变化,形成“笔中带皴、点线摇曳”的个人特色,后来又师从原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深入学习好多年,深刻地体味到了他的雄厚华滋、高远与深邃,并将这种技法融入自身创作中,白恩平的《烟岫彩翠》以墨色的层次渐变模拟油画的光影质感,而《碧翠浓春》则通过石绿与水墨的淡彩结合,在素雅中增添鲜活春意,展现了青绿山水的现代转化。
白恩平通过大量的写生与无数次的笔墨试验,力求写实性与构成感,拓展山水画的视觉表现力。如《新晴原野幽》以抽象化线条表现山水的动态,而《胡杨树》系列则通过焦墨与重彩、墨色的明暗块面来展现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张力。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书写性”,又赋予画面以当代艺术的视觉冲击。
四、
构图与空间的当代重构:时空叠加与诗意表达
白恩平在构图上大胆突破传统山水画的章法,以“时空叠加”与“诗意重构”为核心,探索山水画的现代性表达。《梦寻香音》采用“深远”构图法,将莫高窟外景置于画面上部,与下部的历史场景形成纵向呼应,通过散点透视引导观者视线游移于虚实之间,营造出“神游千年”的梦幻感。这种时空交错的布局,不仅是对敦煌壁画“寓教于乐”传统的致敬,也暗示了对现代人历史认知方式的回应。
近年来,他的笔触始终游走在水墨实验的前沿。在创作中,他独辟蹊径地仅以淡紫色或淡花青色单一色调进行皴擦点染,构建画面,最终形成了一批气质独特的实验性作品。近一两年,他的探索转向焦墨山水领域。其焦墨创作呈现出多元融合的鲜明特质,既植根于其深厚的素描造诣,又承袭了早年师从马西园先生时习得的自由挥洒写意精髓,更透过苍劲老辣的笔触肌理,将西北地貌的雄浑气象转化为充满当代性的视觉文本,彰显出对水墨传统进行现代重构的深刻思考。
五、
艺术使命与社会责任:地域美术的集体发声
作为兰州市美协主席、省美协副主席,白恩平不仅专注于个人创作,更致力于推动兰州美术的集体发展。他组织二十余位画家共同创作《千里黄河陇原秀》,以集体协作打破艺术家“单打独斗”的局限,实现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播。此外,他通过积极组织并参与上百次公益活动,让书画艺术走进基层、走进校园,让普通民众更多地接触欣赏专业美术的魅力,提高大众审美意识与鉴赏能力。并兼任西北民大美术学院导师,将艺术普及与美育传承相结合,培养新一代美术人才。
六、在传统与当代的张力中寻找突破
白恩平的山水画创作,以西北地域文化为根基,通过多元文化符号的整合、中西技法的实验性探索、时空构图的诗意重构,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其作品既是对传统山水画文脉的延续,也是对全球化语境下地域美术当代转型的积极回应。
未来,如何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框架中进一步提炼黄河流域文化的历史价值,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媒介拓展山水画的传播维度,或将成为其艺术探索的新方向。正如白恩平所言:“形成个人风格需长期探索,而艺术家的使命是将脚下的土地转化为永恒的审美符号。” 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耕与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正是其艺术生命力的核心所在。
责任编辑:罗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