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顶部通栏广告
您的位置:中国艺术报 > 书画 > 正文
艺术个案研究 | 刘劲蓬:“古雅与残损之间”
2025-07-04 16:20    网络
0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

  传统艺术史研究常受限于风格演进线性叙事或天才论范式,易将艺术家简化为艺术运动的时间注脚。本课题则尝试构建“微观—中观—宏观”的三维研究模型:通过视觉符号的考古学解构(微观),还原个体创作系统的生成密码;借助跨地域艺术家社群的比较研究(中观),定位个案在文化迁徙中的坐标位移;最终连接后殖民理论、媒介生态学等视角(宏观),揭示艺术实践如何作为社会变革的隐形推手。方法论上,除图像志分析与档案梳理外,更引入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创作母题的语义网络建模,并采用参与式民族志深入艺术家工作室,捕捉未被文本化的创作现场逻辑。

  此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某艺术家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试图回应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危机——当NFT艺术颠覆物质性、AI创作挑战作者主体性时,个案研究如何超越传记式书写,成为解码文化转型的密匙?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为艺术社会学提供新的分析单元,同时启示文化机构构建更具生态性的艺术评价体系。

  全文将以“创作语言的重构—文化身份的协商—社会介入的路径”为线索,在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中,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主体性如何在不同权力场域中自我重塑的思想实验。这既是对个体艺术生命的深度凝视,亦是对艺术何为的当代诘问。

  刘劲蓬,山东济南市人,199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油画教研室主任、绘画专业负责人、硕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作品曾入选第12届、1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现代性救赎的秘密在于记忆的唤醒,不仅仅是个体生命记忆,还有着文化记忆,对于已经消逝之物的迷恋乃是现代性绘画内在的精神来源,而且此记忆只能付诸于材质本身,而非仅仅借助于图像,即便有着图像,也是被还原到材质的质感与触感上,而且是破败与残损的材质,只有经过时间洗礼还保持不可摧毁的那种剩余物,同样也是剩余的图像,才可能具有现代性审美的魅力,才具有微弱的灵晕,正是此微弱的灵晕给了绘画以存在的魅力,不同于照片与多媒体艺术。

  《梨园武生》160x113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梨园武生》之2 160x113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戏武•‎三国》 195x124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1

  当刘劲蓬最近的绘画开始转向于佛教题材,以及戏曲《戏·武》的主题时,我相信他是在唤醒两个记忆:一个是个体儿时对于戏曲人物那种五颜六色花脸与动作迷幻姿态的着迷,一种在晃动中鲜活又短暂时刻的着迷,因此他能够让平面绘画打开一个有着动作交织,无法平衡,只能通过绘画的色块来稳定的视觉塑造,让画面既要表现人物动作之间复杂的叠加,又要使之具有色块的韵律动感,劲蓬处理的很好;

  《拈花一笑》 180x12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07

  一个则是佛教壁画的还原,比如《拈花一笑》的作品上,隐约保留了佛像的造型,但似乎都经过了时间的风化,面孔上的刮痕,斑驳的痕迹,还有近乎于被火灼烧过一般的综合材料,有着对于木器雕塑的触感逼近,但依然隐约可以感受到那内在神气不可能被毁灭的坚定,绘画以其深度表达出对时间的抵御,而且让毁容的面孔依然保持内在的微笑与自信,这是艺术对内在生命永恒感的觉悟

  ——夏可君

  (哲学家,评论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微尘弥覆》 之一 刘劲蓬 布面综合材料 2022

  《微尘弥覆》 之二 刘劲蓬 布面综合材料 2022

  《微尘弥覆》是刘劲蓬最近的一件作品,它的理念来自《华严经》。但我们从中首先看到的是一种材质语言的内在深度,它意味深长,并不断牵引出“意象”和“叙事性”图像,因此,我们似乎直接触及到的是语言的可能性与张力,其次才开始进入理解和思考的范畴。

  《官登太师》 160x16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2

  那么承载语言的形式造型,对刘劲蓬而言,仿佛随手拈来,他在材质语言上的成熟度非常饱满。当然,随着这样或紧或松、或明或暗、或软或硬之语言的渐次显影,他的观念或者所思考的向度也就开始闪现。他并不急于展示他的理念,相反,他总沉溺于与语言的纠缠中,让思想和观念在这种纠缠中获得它特殊的风貌,实际上思想和观念也从来都不是绝对的、不可辩驳的,刘劲蓬用他的绘画让我们理解,意识和逻辑一直都是游动的,不断变化的,充满可能性的。

  ——孙磊

  (诗人,艺术家,策展人)

  《清境》 200x67cm 2014年 布面材料

  刘劲蓬的绘画恰恰强化了人的文化历史的记忆物像。并且可以不断地被阅读,不断地被创造,不断产生新的意义。在他经营的画布上我们看到了既具有历史的不容置疑的真实,又具有当代艺术所关注的影像的符号特质,经过画家内心转化,将特有的精神意涵转变成自己的绘画样式。

  这样的展现,演变成一种从心灵个体到社会的关注。将时间、空间、物质、精神等概念归于纯粹。体现了画家既关注创作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观照又关注绘画实验性的某种自觉。

  ——杨大伟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策展人)

  《园境》 160x273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沉月枝》 150x85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5

  《静水禅音》-1 170x150cm 2015年 布面综合材料

  《澄境》120x11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3

  《澄境》-2 150x85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山水》 100x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08

  《山水-2》100x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2

  《素山水》 80x60cm 2014年 布面材料

  《山居图》73x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松溪亭影》 80x80cm 2025年 布面材料

  《玄穹崩雨》 100x100cm 2013年 布面综合材料

  《云渊破墨》 80x80cm 2025年 布面综合材料

  

责任编辑:罗明忠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发送邮箱:918825737@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标签
​《画韵中华·七一献礼》| 专访张子夫 2025
艺术个案研究 | 刘劲蓬:“古雅与残损之间”
​美在仓朴|全国优秀艺术家提名展 · 刘开永 202
《为人民而艺术》任智辉艺术作品汇报展 2025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0 yishubao.net.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报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918825737@qq.com  -  合作QQ: 3367874305

登录到会员

微信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