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艺术语境中,艺术家如何处理个人身份与创作的关系,是衡量其作品深度的关键之一。对于出生于中国广东的严颖欣而言,这种身份的“少数性”并非障碍,反而成为她向内探索、构筑独特艺术世界的原动力。她的作品以一种超现实的插画风格,将童年记忆、文化符号与个人情感交织,为观者提供了一个既熟悉又充满奇幻色彩的庇护所。
身份与叙事
严颖欣的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投射。从小在广东的东华里社区成长,并在伦敦独自经历大流行时期,这些经历为她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思考自我。在创作中,她将自己在不同文化社群中作为‘局外人’的经历,转化为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这种视角让她能够抽离于主流,更专注于对日常琐碎细节的捕捉与放大。她的作品中,漂浮的房屋、巨大的蘑菇和拟人化的动物,不仅仅是想象力的产物,更像是对现实世界进行重构后的童话。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叙事性的空间,每一个场景都仿佛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邀请观者进入并完成自己的想象。
New earth poetry collection, 2025, 图片来自严颖欣的社交平台@missssss_aiko
与当今许多追求宏大叙事或强烈批判性的艺术不同,严颖欣的艺术是内敛且治愈的。她通过柔和的色彩、温暖的笔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着描绘,为观者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喧嚣的港湾。这种对美好情感的描绘,并非肤浅的甜腻,而是一种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依然保有纯粹和希望的坚韧。
遇见Ikegami Yoriyuki
严颖欣的作品特点是将超现实场景融入生活化的表达,着墨于自然,将身边的实物与虚拟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让观众的想象空间得到无边界的延伸,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日本的插画师Ikegami Yoriyuki。两者都善于利用想象力,深度挖掘 “少女心事”这一主题,通过构建一个充满梦幻色彩的私人宇宙,用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描绘纯粹而美好的情感。
然而,两者的表达重点存在差异。 严颖欣的作品更具叙事性,她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个故事的切片,建筑、人物、动物和物品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联,引导观者去解读背后的故事。例如,那座由不同风格建筑堆叠而成的“天空之城”,其本身就蕴含着一个“旅行”或“漂流”的故事,而同系列的另一副画则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叙事。相比之下,Ikegami Yoriyuki的作品则更偏向于情绪和氛围的表达。她的作品常以一个中心形象(如少女或动物)为主体,背景往往是高度风格化的几何或抽象图案,更注重于创造一种视觉上的静态美,而非动态的叙事。如果说Ikegami Yoriyuki是一名诗人,那么严颖欣更像是一位小说家,而这或许源于严颖欣对各地童谣及童话的深切关注。
The mirror of the heart 1, 2023, 图片来自严颖欣的社交平台@missssss_aiko
The mirror of the heart 2, 2023, 图片来自严颖欣的社交平台@missssss_aiko
选自严颖欣的插画作品《The Weather Outside the Window》 2024
风格渐成,复杂欠佳
严颖欣直言不讳,她表示她的作品曾经被教授批评为“风格渐成,但复杂不够”,这也是严颖欣成为一个成熟视觉艺术家的距离。从技法上看,光影、材质、透视等方面的处理较为基础,缺少复杂的构图和细节,或者不同媒介之间的碰撞,这也是观众能够一眼看穿作品的主要原因,缺少了经典艺术作品那种余味悠长的内涵。
此外,作品主题的个人化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议题。事实上,许多艺术家早期的作品都呈现出更加个人化的表达,不论是纯艺、综合媒介还是电影,如何将庞大的社会或哲学命题与个人视角相结合,是艺术创作者的终生命题。当然,这一点并非轻易能做到,许多艺术家穷尽一生都未必能够实现。为了突破自我,严颖欣也在尝试拓宽自身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在2025年以摄影师的身份在伦敦参加摄影展览,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Whispering in Early Summer 2025, 图片来自 MMX Gallery
艺术的柔软力量
在经历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批判和对社会议题的深度介入后,当代艺术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寻求“治愈”与“重建”的阶段。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焦虑和数字疲劳的时代,公众对那些能够提供情感慰藉、审美愉悦和简单美好的艺术作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需求。这种趋势并非偶然。它是一种社会心理的反映,人们渴望从艺术中获得喘息的空间。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和奈良美智 ( Yoshitomo Nara)在商业和艺术界的成功就是一个十足的标志。因此,像严颖欣这样以温馨、治愈为主题的艺术,其潜在价值被重新审视。它们挑战了“严肃艺术必须是沉重或批判性”的刻板印象,证明了艺术同样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力量,抚慰人心,连接个体。
如今严颖欣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开始尝试跨媒介的表达。这正是从“有才华的插画师”迈向“成熟视觉艺术家”的关键一步。将个人化的叙事与更广泛的社会议题进行巧妙融合,或者在技法上实现更多的突破。我们期待她能够将内心的柔软与力量,转化为更多具有思想冲击和余味悠长的作品。
责任编辑:罗明忠